《古代兵法散文·宋遼金元兵法·武經總要》原文鑒賞

雕龍文庫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古代兵法散文·宋遼金元兵法·武經總要》原文鑒賞

《古代兵法散文·宋遼金元兵法·武經總要》原文鑒賞

[原文] (節選)

卷 一

選 將



傳曰,有必勝之將,無必勝之民。又曰,君不擇將,以其國與敵也,由是言之可不謹諸古者。國家雖安,必常擇將,擇將之道,惟審其才之可用也。不以遠而遺,不以賤而棄,不以詐而疏,不以罪而廢,故管仲射鉤齊桓公任之以霸。孟明三敗,秦繆公赦之以勝。穰苴拔于寒微,吳起用于羈旅,張儀之游蕩,樂毅之疏賤,孫武之瓦合,白起之世舊,韓信之懦怯,黥布之徒隸,衛青人奴,去病假子,諸葛亮不親戎服,杜預不便鞍馬,謝艾以參軍摧石虜,鄧禹以文學扶漢業,李靖用于罪累,李績收于降附,是豈以形貌閥關計其間哉。而庸人論將,常視于勇。夫勇者,才之偏爾,未必無害,益勇必輕斗,未見所以必取勝之道也。大凡將以五才為體,五謹為用。所謂五才者,一曰智,二曰信,三曰仁,四曰勇,五曰嚴。非智不可以料敵應機,非信不可以訓人率下,非仁不可以附眾撫士,非勇不可以決謀合戰,非嚴不可以服疆齊眾。所謂五謹者,一曰理,二曰備,三曰果,四曰誡,五曰約。理者,理眾如理寡。備者,出門如見敵。果者,見敵不懷生。誡者,雖克如始戰。約者,法令省而不煩。明君知此十者,而猶懼取人之難,則必設九驗之言詞以考之,為九術之科例以復之。所謂九驗者,遠使之以觀其忠,近使之以觀其恭,繁使之以觀其能,卒然問焉以觀其智,急與之期以觀其信,委之以貨財以觀其仁,告之以危以觀其節,醉之以酒以觀其態,雜之以處以觀其色。又曰二人交爭則知曲直,二人議論則知道德,二人舉重則知有力,二人忿斗則知勇怯,二人俱行則知先后,二人治官則知貪廉。所謂九術者,一曰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知其饑寒,悉見其勞苦之謂仁將。二曰事無茍免,不為利撓,有死而榮,無生而辱之謂義將。三曰貴而不驕,勝而不逸,賢而能下,剛而能忍之謂禮將。四曰奇變不常,動靜無端,轉禍為福,因危立勝之謂智將。五曰進之有重賞,退之有嚴刑,賞不逾時,刑不釋貴之謂信將。六曰輕駕戎馬,力越千夫,善用短兵,長于射之謂步將。七曰臨高歷險,馳射若飛,進則先行,退則為殿之謂騎將。八曰氣陵三軍,志輕疆虜,怯于小戰,勇于大敵之謂猛將。九曰見賢思齊,見善若不及,從諫如流,寬而能剛,簡則少傲之為大將也。然而伎能有長短,局力有大小,器而使之,若鈞石之權不可以稱錙銖,斗筲之量不可以代庾斛,若兵法所謂論除謹動,靜時吏卒辦兵甲,治正行伍連阡陌,明鼓旗,此尉之官爾。前后知險易,見敵知難易,發斥不亡遺,此候之官爾。隧路塞行輜,治賦物均處,軍輯井灶通,此司空之官爾。收藏于后,遷舍不離,無浮與無遺輜,此與之官爾。然此五者之于大將也,若車之有眾材,各司其任,未足以宰制一車之用也。故曰,先語察事,勸而與食,實長希言,賦物平均,此十人之將也。切切截截,垂意嚴肅,不用諫言,數行刑戮,刑必見血,不避親戚,此百人之將也。訟辦好勝,嫉賊侵凌,斥人以刑,欲整一眾,此千人之將也。容貌怍怍,言語時出,知人饑飽,習人劇易,此萬人之將也。戰戰栗栗,日戒一日,近賢進謀,使人知節,言語不慢,忠心誠畢,此十萬人之將也。溫良實長,用心無兩,見賢進之,行法不枉,此百萬人之將也。此伎能局力之所以異也。凡將有五危、六敗、十過、十五貌,情之不相應者又不可不察。所謂五危者,必死可殺,必生可虜,忿速可侮,廉潔可辱,愛民可煩,此五者用兵之災也。何謂六敗,一曰不量眾寡,二曰本乏刑德,三曰失于訓練,四曰非理興怒,五曰法令不行,六曰不擇驍勇。所謂十過者,有勇而輕死者可暴也,有急而心速者可久也,有貪而好利者可遺也,有仁而不忍者可勞也,有智而心怯者可窘也,有信而喜信人者可誑也,有廉潔而不愛人者可悔也,有智而心緩者可襲也,有剛毅而自用者可事也,有懦而喜用人者可欺也。所謂十五貌,不與中情相應者,有嚴而不肖者,有溫良而為盜者,有貌恭肅中心欺慢者,有外廉謹而內無至誠者,有精精而無情者,有湛湛而無誠者,有好謀而不決者,有如果敢而不能者,有悾悾而不信者,有恍恍惚惚而反忠實者,有詭激而有功效者,有外勇而內怯者,有肅肅而反易人者,有嗃嗃而反靜愨者,有勢虛形劣而外出無所不至無所不遂者。是以擇將之主,澄其心如水鑒,平其誠如權衡,使真偽不能竄于察視,大小不能移其稱訂,然后可以得人而不惑,然后可以任之而不疑。管子曰,王者不能知人害霸也,知人而不能用害霸也,用而不能任害霸也,任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而又使小人參之害霸也。是知能信在于能任,能仁在于能用,能用在于能知,則知人之道可不重歟。

將 職



將者,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三軍之事專達焉。兵法曰,輔周則國疆,輔隙則國弱,益言其才不可不周,用事不可不周知也。故將在軍,必先知五事六術五權之用,與夫九變四機之設,然后可以內御士眾,外料戰形,茍昧于茲,雖一日不可居三軍之上矣。所謂五事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下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民不畏危。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知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所謂六術者,制號政令欲嚴以威,慶賞刑罰欲必以信,處舍收藏欲周以固,徒舉進退欲要以重欲疾以速,窺敵觀變欲潛以深欲伍以參,遇敵決戰必道吾所明無道吾所疑。所謂五權者,無欲將而惡廢,無怠勝而忘敗,無威內而輕外,無見其利而不顧其害,凡處事欲熟而用財欲泰。所謂九變者,圮地無舍,衢地合交,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涂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所謂四機者,張設輕重在于一人謂之氣機,道狹路險名山大塞十夫所守千夫不過謂之地機,善行間諜分散其眾使其君臣相怨上下相咎謂之事機,車堅舟利士馬閑習謂之力機。此五事、六術、五權、九變、四機者,皆良將之所要聞,而兵家之所先務也。古之言將者,曰靜以幽,正以治,能清、能靜、能平、能整、不內顧,不遷怒,樂而不憂,深而不疑,凡將之自治如此。然而事有?;紴閷⒅疄?,夫鑒兇門而出,臨死而不為生,將之勇矣。然而上死者不勝,必死者可殺,戰謹進止,臨生而不為死,將之審矣。然而上生者多疑,必生者可虜,策不再計勇不留,決戰如風發刃上,果以敏,將之決矣。然而忿者可侮,獲財散之清不可污將之廉矣。然而潔者可辱,恕已以治人,推惠而施恩,將之仁矣。然而愛人者可煩,養事不以異財,與之安,與之危,將之公矣。然而上同者無獲,自予而不循,將之專矣。然而上專者多死而下歸咎,惟善自治者使柔,有所設剛,有所施弱,有所用疆,有所加慮,不雜于利害,而后能遠茲患也。兵法曰,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以用此愛之,不可以獨任明矣。兵法曰,十卒而殺其三者,威振于敵國。十殺其一者,令行于三軍。然而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者難用此威之,不可獨任又明也。惟善御眾者,附之以文,齊之以武,而后所為無不從移,所措無不從死,發號施令人乃樂聞,興師動眾人乃安斗。黃石曰,士卒可下而不可使有驕,謙以接士。故曰可下制之以法,故曰:不可驕,其此之謂乎。夫善用兵者,能愚士之耳目而使之無知。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易其居,遷其途,使人不得慮。師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師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若驅群羊,驅而往來,莫知所之。聚三軍之眾投之于險,可舍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盜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道也。故知良將不以已貴而賤人,不以獨見而遠眾,故冬不披裘,夏不張蓋,所以同寒暑。度險不乘上陵必下,所以同勞佚。軍食熟然后敢食,軍井通然后敢飲,所以同饑渴。合戰必立矢石所及,所以同安危。夫將拒諫則英雄散,策不從則謀士叛,將自藏則下少功,如此而望智者為之慮,勇者為之斗,則安可得哉。夫上之用下也,使智使勇使貪使過,下之為上也,死愛死怒死威死義死利,危者安之,懼者歡之,叛者還之,冤者原之,訴者察之,卑者貴之,疆者抑之,敵者殲之,貪者豐之,欲者使之,畏者隱之,謀者近之,讒者斥之,毀者覆之,不疆不使,不欲不能,能受諫,能聽諍,能納人,能采言。故曰將主之法,務在覽英雄之心,益謂此矣。智莫大于棄疑,事莫大于無悔,進退無疑,見敵無謀,慮必先事也,若一言不信則三軍之心惑,一事不當則三軍之聽疑,一法不舉則三軍之志惰,一惠不周則三軍之情懈。如此,賞罰豈明而威豈行哉。故刑上極,賞下通,聽誅無誑,其名無變其旗,示公而不改法也。夫令素行于民則民服,令不素行則民不服,故令素信者與眾相得也。凡兵之敗道有六,皆將之過。謂勢均以一擊十曰走;卒疆吏弱曰弛; 吏疆卒弱曰陷; 大吏怒而不服,遇敵懟而自戰; 將不知其能曰崩; 將弱不嚴,教道不明,吏卒無常,陳兵縱橫曰亂。將不能料敵,以少合眾,以弱擊強,兵無選鋒曰比。此六者,將之不可不察也; 軍之所患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退,是謂糜軍,不知三軍之事而用三軍之政則軍惑,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疑,三軍既疑且惑是謂亂軍引勝,此三者又不可不察也。兵法曰,知可與戰不可與戰者勝。知吾卒之可擊,而不知敵之不可以擊者,勝之半。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者,勝之半。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者,勝之半。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己而不知彼,每戰必敗。兵法曰,上下同欲者勝。故善用兵者,如攜手而使人,人人不得己也。兵法曰,以虞待不虞者勝。故戰如守,行如戰,有功如幸。兵法曰,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故不受命于主有三,可殺而不可使處,不全可殺而不可使擊,不勝可殺而不可使欺百姓。此三者,將之勝敗之先得也。夫上將料故之極險苊遠近,至于天時審得地形,審使車馬、審疆眾寡、審悉士卒、審練器械、審利居處、審安堠望、審察軍用、審足進退、審宜動而不述,舉而不窮,良將之百舉百勝,得此道也。夫將不可慍而致戰,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非利不赴,非得不用,非危不戰,故不敢不重也。兵法曰,上煩輕上暇重。子路問于孔子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荀卿曰,百事之成也在恭,其敗也在慢。故恭勝怠則吉,怠勝恭則滅。計勝欲則從,欲勝計則兇,恭謀無曠,恭事無曠,恭吏無曠,恭眾無曠,恭敵無曠,是之謂五無曠。然后可以為天下之將,而通于神明。善用兵者,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豈有敗者哉。

軍 制



古者天子六軍,諸侯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夏商而上,制度無載,不可得而記也。周官以一卿,為天大司馬,掌制軍詰禁。又有小司馬,軍司馬,官皆用大夫。又有與司馬,行司馬,官皆用士。又有小司馬,官皆用士。是謂建其正,立其貳,設其考,陳其眾,以相督攝,以相輔承。而武官之例備矣。凡制軍,國中自六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及六十有五皆征之,一鄉萬有二千五百家,家出一人,故五人為伍,而屬之比長。五伍為兩,而屬之閭胥,四兩為卒,而屬之族師。五卒為旅,而屬之黨長。五族為師,而屬之州長,五師為軍,而屬之命卿。是謂五有長,兩有司馬,卒有長,師有帥,軍有將焉。居守征行,以相部曲,而師營之法備矣。齊威公用管夷吾之說,制國五家為軌,則五人為伍,有軌長以帥之,十軌為里,則五十人為小戎,里有司以帥之。四里為連,則二百人為卒,有連長以帥之,十連為鄉,則二千人為旅,有鄉良人以帥之。五鄉為一帥,則萬二千五百人為軍,有五鄉之帥以帥之。故有中軍之軍,高子之軍,國子之軍焉。搜旅獼治略本周法亦大國三軍之制也。戰國以前軍士在于閭里有事焉,而簡稽有時焉,而教習于功暇日農作,而居家未有留屯坐食,番上長征之法,是以其所處軍置吏之名一隨于鄉黨,惟出師行營則以部隊裨校之號一切為殊。漢以后大改三代之軍,始有州郡教士京都校卒而掌兵,興眾不任鄉黨之吏矣。初詔郡國,選有材力之民籍為材官騎士,使守尉令丞典領課試,以備征討,京師則有虎賁羽林之士,多者千人,就選材高者遷為將監,而屬在光祿。又有南宮北宮衛士,有令丞一人掌之,左右劍戰士,有都候丞一人掌之,而屬在衛尉。又有越騎、屯騎、步兵、長水、射聲五校士,各七百人,設置員吏,稍尊有司馬,稍尊有校尉,而屬在北軍中候,皆閑時宿衛,有征則行。自高帝至建安,雖士員官號更易廢置不常,而漢之營法具此也。魏晉以降,軍號尤繁,處置統隸大約如漢。逮于西魏,始立諸府,府不滿百人,有即將主之,隸在二十四軍,軍一開府將之,每二開府屬一大將軍,凡十二大將軍,分屬六柱國。隋則每府有隊副、旅帥、校尉、鷹揚、郎將、副郎將,步卒有步兵校尉,騎士有越騎校尉,雜典兵馬而征,防上免內,聽命于十二衛,衛二將軍一大將軍判之。唐貞觀以后,上府至千二百人,中府至千人,下府八百人。十人為火,火有長,備六馱焉。五十人為一隊,立隊正。三百人為一團,置團校尉。而府有折沖,左右果毅,知府并判府事,內屬諸衛,則如隋制。凡武士成丁入軍,六十而免。應宿衛者,離為三番。其征人防人亦有迭次。起西魏大統至唐天寶,凡名軍防、鄉團、衛士、武士,皆謂此也。至本朝沿唐末五代之制,并號禁軍,黥面營處,衣食公上,草教日閱,無得番休。大凡百人為都,五都為營,五營為軍,十軍為廂,或隸殿前,或隸兩侍衛司。自廂都指揮使而下,皆節級有員品。每都立軍使、都頭、兵馬使,則古之任也。每營立指揮使,則古之旅師之任也。每軍立都指揮使、虞候,則古之師之任也。每軍每廂每第立軍都指揮使,則古之軍將之任也。各有副造以貳其政,其兩河、關西諸州,則別募蕃漢丁壯,差置將職,以效內軍,至其戍守征伐,則古有大將、元帥、大總管,今謂招討使,都部署是也。古有副將、副元帥、副總管,今謂招討副使,副部署鈴轄是也。古有跳蕩、左右虞候,今謂之先鋒、策先鋒、殿后、策殿后是也。古有校尉已下兵職,今謂都監、隊將之類是也。立軍制吏,古今率同,其名雖殊,其任則一。凡蒞帥者,亦當參考前制,以為今事之成法焉。

料 兵



夫大將受任,必先料人,知其材力之勇怯,藝能之精粗,所使人各當其分,此軍之善政也。古法馬步三軍,每軍一萬二千五百人,總三萬七千五百人。近代營陣法,或以二萬人為率。今按古法,馬軍每將三百人,其差次則先以善騎者,次以驕健者,末以善用短兵者,總六千人。步軍每將五百人,其差次先以疆力疾足負重能走者三千人,次能射遠趨二百里者三千人,次能射親者四千人,但能射遠者四千人,次壯碩輕勇能格斗者一萬人,總二萬四千人,將校并居內,為馬步戰兵之數也。其所由司車御大長牧人工匠別計也,千五百人,此合兵之大卒也。過與不及數者,約而損益之,或有蕃健,則以蕃將統押。每將一百五十人,蕃戎斗戰善聚散,必以隊少為利也。

選 鋒



夫士卒疲勇,不可混同為一。一則勇士不勸,疲兵因有所容,出而不戰自敗也。故兵法曰,兵無選鋒曰在。昔齊以伎擊疆,魏以武卒奮,秦以銳士勝,漢有三河俠士劍客奇材,吳謂之解煩,齊謂之決命,唐則謂之跳蕩,是皆選鋒之別名也。兵之勝術,無先于此。凡軍眾既具,則大將勒諸營各選精銳之士,須矯健出眾、武藝軼格者,部為別隊,大約十人選一,萬人選千,所選務寡,要在必當,擇腹心健將統押。自大將親兵前鋒奇伏之類,皆品量配充此色之外,又有大勇敢死樂傷者,聚為一卒,名曰冒刃之士。有銳氣壯勇疆暴者,聚為一卒,名曰陷陣之士。有奇表長劍接武齊列者,聚為一卒,名曰勇銳之士。有枝距伸鉤、疆梁多力、潰破金鼓,絕滅旌旗者,聚為一卒,名曰勇力之士。有逾高絕遠、輕足善走者,聚為一卒,名曰冠兵之士。有王臣失勢,欲復見功者,聚為一卒,名曰死斗之士。有死將之人,子弟欲為其將報仇者,聚為一卒,名曰死憤之士。有貧窮忿怒,欲快其志者,聚為一卒,名曰必死之士。有贅胥入虜,欲掩跡揚名者。聚為一卒,名曰勵鈍之士。有胥靡免罪之人,欲逃其恥者,聚為一卒,各曰幸用之士。有材技兼人,能負致重遠者,聚為一卒,名曰待命之士。由是集而別之,禮而厚之,屬之于大將,有急則隨事呼用,各使所能,無不盡力致效也。

選 能



夫總兵之任,務搜拔眾材,以助觀聽,以咨籌略。春秋戰國之際,雖九九之伎,雞鳴狗盜之士,無不延見收養以為己用。其藏器草菜奮跡麾下者,益不乏矣。故大將每受任,則與副佐講求人材。有異能者,無問執之大小貴賤,皆置在幕府以備役用。其或仗策挾術自干于軍門,亦詢視其顏色,察驗其所來所履,可則明試而錄之。凡沉謀秘略,出于人上者,可使佐謀。巧詞善設,能移人意者,可使游說。歷聘四方,知風俗人情之隱者,可使佐謀術。得敵人門廬請謁之情者,可使為間。知山川險易形勢利害井泉芻牧道途迂直者,可使導軍。巧思出入,能燦金剡木為器械者,可使佐攻。材力矯健,能猿勝鶻擊,逾溝越壘,來往無跡者,可使密覘,能占風候氣,視月觀星,謀蓍者轉式,達于休咎者,可使佐譎。凡此色類,非可悉數,但負一能,軍中有以用之,不可棄也。由智將之所栽量爾,其待遇資給則隨色為差次。

卷三

敘戰上



夫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伐謀者,攻敵之心,使不能謀也。伐交者,絕敵之援,使不能合也。伐兵者,合刃于力士之場,不得已而用之也。然則善制戰者,必先審于己,一得地利,二卒習服,三器用利,然后審彼之形勢。不明敵人之政者不加兵,不明敵人之情者不誓約,不明敵人之將者不先軍,不明敵人之士者不先陣,知彼知此,則始定計于內,出兵于境。是曰以理擊亂,以教卒練士白徒毆眾無不克也。故兵法曰,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是故勝兵先勝而后求戰,敗兵先戰而后求勝,其或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以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與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不可戰,勝之半也。夫戰兵先欲團一,團一則千人同心,千人同心則有千人之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心齊力均,故古之稱如率然。率然者,常山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皆至。或問,可使如率然乎。曰,可矣。吳人與越人相惡,當其同舟而濟,則其相救也。如左右手,又曰軍身也,卒肢也,伍拇指也。謂將之役士,士之從將,如一身之與四肢拇指也。夫伍兵伍當也,長以衛短,短以救長。兵不雜則不利長兵,長兵以衛,短兵以守。太長則犯,太短則不及,太輕則銳,銳則易亂。太犯則鈍,鈍則不濟。故給兵配仗,咸有率分。夫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也。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難知如陰,動如雷霆,掠鄉分眾,辟地分利,懸權而動。動不可久,久則鈍兵費財,挫威詘力,縱敵生變,失利后時。故善用兵者,見敵之虛,乘而勿假,追而勿舍,迫而勿去,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后如脫兔。敵不及拒,敵之開闔當亟入之。故曰兵之情貴速,乘人之不及也。雖然猶須以治待亂,以靜待嘩,以逸待勞,以近待遠,以飽待饑。故曰見利宜疾,未利則止,趨利乘時,間不容息,先之一刻則太過,后之一刻則失時也。夫善戰者,能易寡為眾,易眾為寡。何為其然哉,常出其不意,動其所虛,形人而我無形,使我常專使敵常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則此眾彼寡,我所與戰者約矣。我之戰地,常使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則我所與戰者又寡矣。故曰心疑者北,力分者弱。若能分人之兵,疑人之心,則錙銖有余。不能分人之兵, 疑人之心, 則數倍不足。 夫戰固有當擊當避當縱者,擊其微靜,避其疆靜, 擊其倦勞,避其閑窕, 無擊堂堂之陣,無邀正正之旗。至若朝氣銳, 書氣惰,暮氣歸。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 歸師勿遏, 圍師必闕, 窮寇勿迫,如此類皆敵人方乘氣書饒而來,不可亟爭, 故避而殺其鋒,開而誘其潰也。或問敵眾而整,將來待之若何。曰先其所愛則聽矣。敵所愛而恃者,便地饒野糧道也,先之奪敵人之心也。夫戰兵貴勢,勢可以先戰而震,敵于其乘利則疾奮,敵不暇支,則譬如破竹,數節之后迎刃自解,不復攖手。然則兵之所以能為勢者有三,一氣勢,二地勢,三因勢。若將勇輕敵,士卒樂戰,三軍之眾,氣如飄風,此謂氣勢也。關山狹路,大阜深澗,龍蛇蟠磴,羊腸狗門,一夫守險,千人莫過,此謂地勢也。因敵惰怠疲勞饑渴,前營未含,后軍未涉,此謂因勢也。有此三者,若兵非齊志,非敢決,非必死,非蓄怒,亦莫能為勢也。故曰善戰者,其節短,其勢險,勢如張弩,節如發機。又曰戰人之勢如轉囿石于千仞之山,決積水于千仞之溪,至于漂石者,皆勢由然也,可不務乎。夫戰兵常持有余以待不足,故無犯進止之節,無失飲食之適,無絕人馬之力。若進止不度,飲食不繼,馬疲人倦而不解舍,則兵不堪命。不堪命則不任其上令。上令既廢,以居則亂,以戰則北矣。其要在更戰更息,則用之不竭也。故曰三軍人戒分日,夫眾以合,寡則為追裹而開之,或分而迭擊,或三分而乘之,彼眾則以方徒之。又曰敵若眾,眾則受圍,兵士甚陷,我乃不懼,故知以固存以危勝。又曰使人如坐漏船之中,伏燒屋之下,則智者不得不謀,勇者不得不決也。夫重用兵者強,輕用兵者弱,猶為不可。故其黷武而國利,兵久而國不危者,未之有也。善用兵者,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因糧于敵,以足軍食,是謂兵斗拙速,未睹巧之久也。法曰,天下以戰為國者,五勝者亡,四勝者禍,三勝者霸,二勝者王,一勝者帝,此謂兵黷戰久殘人屈財之如此也。故古之明主,知將之言乎,戰者莫之敢易也。

敘戰中



兵法曰, 凡戰書以旌旗旄幡為麾,夜入金鐸鼓鳴荻為節。麾左而左,麾右而右,鼓之則進,金之則止。一吹而行,再吹而聚,三軍服威,肅命如此,則前無堅敵。若聞鼓不起,聞金不止,雖有百萬之眾,何益于用哉。故戰之道等藝立,卒伍定列,行正從容,固言名實,位欲嚴,政欲栗,色欲窕,氣欲閑,心欲一。陣行惟,疏戰惟密。遠者示之則不畏,近者勿示則不散,示之以顏色,告之以所生,兩鋒相值有將未知敵,則用寡而觀其變,進退而觀其固,危而觀其懼,靜而觀其怠,動而觀其疑,襲而觀其治,設而觀其作,皆候敵家先動,變生其間。我得其形,則以計應,常擊其亂,不攻其治。故善戰者應形于無窮,其理未可見。且以數相持,敵若執數,我先動則就陰, 以虛應實,必為之擒。譬夫虎豹不動不入檻阱,麋鹿不動不罹網羅,凡物未有不以先動而受制于人也?;虼娭鳎瑒t循物而勿鼓,故曰稱眾。因地因敵陣令心,雖然若后動者不能觀敵而制計,則禍愈于先動。故曰先則弊,后則懾也。又曰先人有奪其心,后人有待其衰也。其或敵攻,則屯而伺之,敵謀老我師,堅陣不動則噪以先之,擊其疑,駕其卒,致其屈,襲其規。上下同欲,敵莫之御。戰勝則與眾分善,若將復戰,則重賞罰,誓以居前,無復先術。夫先處戰地而待敵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若擅利則釋旗迎而反之。夫戰以猶豫為兇,以隱微為勝,事莫大于必果,功莫成于勇決。譬夫一盜,奮戈于市,則萬人辟易。非一盜獨勇,萬人皆怯,必死與必生非對也。故曰居國惠以信,在軍廣以武,刃上果以敏,夫戰用寡固,用眾治,寡利煩,眾利正,以輕行輕則危也。以重行重無功,進則相為重輕也。夫必勝之兵隱。謂先用弱于敵,而后戰也。譬夫搏攫抵噬之獸,其用齒角爪牙也。托于卑微隱蔽,所以能為暴。故曰亂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強,善動者形之,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本待之,故事省而功倍也。所以佯北勿從,餌兵勿食,皆此謂也。亦復因敵之險以為己固,因敵之謀以為己事,審因求勝不可窮也。

敘戰下



唐李靖法,凡出兵且以二萬人為準,分為七軍,中軍四千人,左右虞候二軍各二千八百人,左右四軍各二千六百人,總而言之得二萬人。內取萬四千人為二百八十四隊出戰,六千人守輜重,凡中軍四千人內揀戰兵二千八百人,五十人為一隊,計五十六隊,其間弩手四百,弓手四百,馬軍一千,跳蕩五百,奇兵五百。左右虞候軍各二千八百人,每軍取戰兵一千九百人,弩手三百,弓手三百,馬軍五百,跳蕩四百,奇兵四百。左右軍各二千六百人,每軍內揀戰兵一千八百五十人,弩手二百五十,弓手三百,馬軍五百,跳蕩四百,奇兵四百,凡出戰布陣,先從右虞候軍引出,次右軍,次中軍,次后軍,次左軍,次左虞候軍。自馬軍八十隊外,其步軍二百隊,中軍三十六隊,左右虞候兩軍各二十八隊,左右廂四軍各二十七隊,須先置大隊,以三十隊合為一隊。防賊并兵沖突。其隊在陣中安置,使均其大隊五十隊,中軍三隊,余六軍各二隊,通五十八隊,合有七十隊,為戰駐等隊,其馬軍各在當戰駐隊后左右下馬立布陣訖。鼓音發,其弩手去賊百五十步即發箭,弓手去賊六十步即發箭,若賊至五十步內,即射手合弓弩, 令駐隊人收其射手, 先絡膊將刀棒自隨, 即與戰鋒隊齊入奮擊,戰鋒每隊重行在戰隊前,聞鼓聲即群入也。其馬軍、跳蕩奇兵,不得輒動。若步兵被賊蹙逐,則跳蕩、馬軍、奇兵迎前騰擊,步兵須卻回整頓援前。若跳蕩、奇兵又為賊排退,戰鋒等隊即須齊進奮擊,如擊賊退,馬軍亦不得遠追,審知賊勢散亂,然后追襲敗賊。已收軍,其舉槍卷旗一如教法。若敵人恃險回山布陣,不得橫列兵士,分列則宜為立陣法,其法弩手、弓手與戰鋒隊相間,引前駐隊,兩邊相翼。布列既定,軍聽角聲,展旗捉隊,看大將黃旗向敵亞。鼓聲動,諸軍弩手、弓手及戰鋒隊各令人促馬,一時籠槍大呼齊入。若弩手、弓手戰鋒等隊敗北回還,即跳蕩奇兵再入。如見黃旗不亞,及聞擊鉦聲乃止,膊上架槍引還各于舊處排立。如聞角聲,即卷幡簇隊如便放散更聽鼓角聲,依軍次還營,此出戰布兵之大率也,其便宜變易則按諸陣之法。

凡軍行遇敵,即縮為方陣待戰,敵人或擊我前,或擊我后,進止未得者,其陣中間最忌斷絕,須速令總管部勒逐方面兵相承勿斷也。

凡兵出戰,每營跳蕩馬軍隊戰鋒隊駐隊等分為五等,各有將領,出時先用某等兵入戰,若續者益兵則更令一等進,如此至進五等,輜重隊不得輒用。

凡兵每隊有隊頭兵,雖隊頭前引則戰,次立執旗,次立,左兼旗在左,右兼旗在右,次則隊兵分作五行,在兼旗后左右均立,第一行戰鋒七人,第二行八人,第三行九人,第四行十人,第五行十一人,五行皆解蹬布列為隊也。

凡戰隊皆以副隊頭一人,執刀押后,觀兵士不入陣者斬,果毅領兼人執刀,又居后督戰,觀不入陣者斬,兵士盡須知左膊左肩行立依次。

凡隊頭與賊斗迫蹙,則右右兼旗急須赴前救援,若兼旗又被賊迫蹙,則行內急前救援,前行進救,為賊所迫,則后行準前進救之。

凡隊伍被賊攻迫,眾寡不敵,鄰近隊伍并須齊進救援之。

凡以十人敵一人則圍之,五人敵一人則三人攻之,二人為奇伏。

凡兵方戰,其跳蕩奇兵馬軍等隊,即須量抽人馬當之,仍于隊內抽捉人馬。

凡彼我相敵,以地利阻之,不得地利以陰伏阻之,又不得則并力偏入。

凡料敵戰地,若便利則守,不則去。若未得戰地,雖見利不可就之。

凡背山戰,宜藏軍少,誘之入伏攻之。

凡背水戰,步軍當沖,馬軍為翼,步軍后排營有利則前,戰無利則淺進。

凡軍前有水陷我,則據高以待之,候賊至陷中即擊。若賊不來,則設伏退軍誘之。

凡駐軍結陣,不得包原濕險阻在內。

凡前有深草,我則緩行以待之,候賊來入草則焚之,賊若守不進,我則迂路攻之。

凡糧道易絕,雖有大利不宜深入。

凡暴寒暴暑者,雖見大利不宜進攻。

凡賊無故退軍,不可進逐。

凡賊守隘險,我不得前進,則易路退軍以誘之。

凡兵趨賊帳,或中道過。大城要砦須下之,或備之而后過。

幾與敵相迎,我從直路置賊,迂路使之力疲可勝。

凡前路有險阻,賊又固守,則示利誘之,潛令人取背奪之。

凡未測彼情,雖遇贏弱不進攻之。

凡賊半隱半見,似驚似亂,必有謀,不進攻之。

凡賊數來掠我,激怒士卒,或偏師挑戰者,不須應之,恐設伏陷軍。

凡賊入隘口,待十過其三,則從后促協之。如賊驚亂,即奮兵橫斷之,然后戰。

凡賊出隘口來斗,候其半出擊之,左右夾攻,斷其進退之路可全虜。

凡賊隊暴來抽吾苗稼牛羊者,當勿擊其銳,按兵自固,候其暮去,必重掠力疲,其心亦恐,退還務速,行隊不屬,我則追擊之。

凡賊來震威,部伍又整,我須且擇險地自固,必卑辭禁掠無激其怒。賊既眾又且日久,伺其懈怠,或方食時可急擊也。

凡兵士當戰,不得離隊獻功,恐為賊所乘。

凡擊敵營陣初破,不得便捉生口。

凡戰勝逐奔約三百步,則須收軍整隊,恐賊窮返斗,軍亂難整,遣候騎審探,若已潰,則長驅追襲,仍分散逐之,勿令敵眾得聚。

潰是長驅追襲,仍分散逐之,勿令敵眾得聚。

凡賊敗而走,追之防有救援,過一里且止,則嚴兵緩進,常去十里隨之,書則時時驚之,令不得食。夜則以火照之,以鼓脅之,令不得宿也。

抽 隊



夫兵進輕退重,士卒利退,爭先難整,敵若自后驚我,軍眾必亂。敵若乘而敵我,其患尤甚。故對陣抽軍須設方計,隔一隊抽一頭隊,押官翻押后,副隊頭翻引前隊兵,皆看副隊頭進止,退及百許步,其隊便且止,定立整頓,槍刀執,弓弩架,前為將。戰勢既定,則又抽前隊,一如上法。若賊來逼,則立隊便當捍敵,見抽之隊亦須回軍拒戰。凡退并按次徐動,不得急行,仍逐隊不得相越。

軍 爭



兵法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于君,合軍聚眾,交和而舍,莫難于軍爭。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后人發,先人至,此謂當戰。有所爭利則先示敵人,以迂遠敵,意以怠慢,復誘敵人以利,然后倍道兼行,出其不意,故能后發先至,而得所爭之要害也。凡趨而爭利者,不可舉軍皆進,又不可棄軍實而往。故曰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損,其法若在百里之外,則千人中擇百人最勇者先往,次勇者數百人繼往,罷軟者后往,令相續而至也。故曰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擒三軍將,勁者先,罷者后,其法什一而至是也。在五十里外,千人中擇勇者五百人先往,罷者繼往,故曰五十里而爭利者,其法半至是也。若二十里外爭利者,則十人中擇七人先往,以其道近人所易至,故可去者多亦少敗亡。故曰三十里而爭利者,三分之二至是也。所以常不失也,先后戰有更代也。又曰先其所愛微與之期,謂敵所愛恃之處,我先奪之,必密與其處,為期潛往赴,期敵人不覺而后之焉,此皆軍爭之道也。

以寡擊眾



夫以寡擊眾,利在于出奇也。兵法所說有三焉,一曰邀之于險,二曰以整擊亂,三曰以日之暮。將能明此三者,則可以一擊十,以千擊萬,雖敵人甚眾,則其勢易覆,今列兵家舊說于后。

凡敵眾我寡,必避之于易,邀之于險,一人守之,千人莫向。發險厄相值,我軍鼓噪卒起,彼雖眾多,前徒固已驚駭,乘此擊之,勢卻則破也。一說得邱阜林木之地,可廣設旗幟,多置鼓鐸,散為疑兵,敵人必分軍以備,我則選精銳出奇以擊之。若未得利,且依蔽林木,踈我行隊,以弓駑居前當之,俟夜晏則疾擊也。

凡小陣逢大陣,不利持久。敵意輕我必不憚戰,宜乘利速進。敵人兵眾陣大,多連延不整,金鼓之音不相聞,旌旗之色不相見,左不聞右,右不聞左,前不聞后,后不聞前,如此我以少眾并力擊之,必勝矣。或敵人下營未定,布陣未定,備壘未成,法令未施,皆可疾擊也。兵法又謂敵眾我寡則作利道,受圍以堅眾心,四向而受敵,我兵則在死地而決戰也。

凡戰,敵人之眾,或分為三四,或西或東,更息更戰,或鼓噪而行,或靜居而伏,使輕騎馳我左右,則我當候日暮而擊之,使一人操炬,二人同鼓,或明或暗,或鼓或呼,或銜枚止聲,而疾擊其兩旁,沖其左右,或勇士直沖其陣,敵人雖眾,其將可虜也。

卷四

用 騎



兵法曰,騎者軍之伺候也,所以擊便冠絕糧道也。置騎之法,凡五騎一長,十騎一吏,百騎一卒,二百騎一將。為陣之法,凡騎為列,前后相去二十步,左右四步,隊間五十步。險戰之法,前后相去十步,左右二步,隊間二十五步,三十騎為屯,六十騎為輩,十騎一吏,縱橫相去百步,周環各復故處。易戰之法,一騎當步卒八人,八人當一騎,一車當六騎,六騎當一車。車騎者,軍之武兵也。故十騎亂百人,百騎敗千人。選士之法,取年四十以下,長七八尺,材必健疾,力邁等倫,能馳騎而善射,前后左右,周旋進退,超越溝塹,馳山陵、逾險阻、絕大澤、涉名水、敢犯強敵亂大眾者,名曰武騎之士,養之不可不厚也。故步貴知變,動車貴知地形,騎貴知別徑奇道,三軍同名異用。若乃逆敵始至,乘亂擊虛,追敗離結,邀前躡后,斷敵糧道,掠其輜重,攻其關津,絕其橋梁,掩其不備,擊其未整,攻其懈怠,出其不意,燒其積聚,掠其市里,空其田野,俘其子弟,此十六者,騎兵之長也。加以能合能離,能冠能追,百里之期不終,日千里之赴不隔旬,倏而集忽而散,利則擊,否則回,三軍既合,陣已成列,擊首則應尾,備前則沖后,古之善騎者,無陣不摧,此又騎之捷利也。故用騎之道有八勝九敗,敵人始至,行陣未定,前后不屬,車穩其前,騎擊其左右,敵人必走。敵人行陣整齊堅固,士卒欲斗,吾騎翼而勿去,或馳而往,或馳而來,疾驅如風,疾擊如電,白書而昏,數更旗鼓,變易衣服,敵人可克。敵人行陣不固,士卒不斗,薄其前后,獵其左右,翼而擊之,敵人必懼,敵人日暮抽軍,翼其兩旁,疾擊其后,或厄其壘門,無令得交,敵人必敗。敵人涉險而來,以騎絕其糧道,敵人必饑。地若平易,四面受敵,車騎合而犯之,敵人必亂,三軍皆走,或翼其兩傍,或掎角其前后,敵人可敗,其將可擒。吾軍暮歸,敵來薄我,其行陣勿亂,令我騎十而為隊,百而為屯,車五而為聚,十而為群,明舉旗鼓誘之,大來抗以強弩,或陷其兩旁,或擊其前后,敵將必虜,此之謂八勝也。所謂九敗者,凡以騎陷敵而不能破陣,敵人偽退,以車騎反擊我后,此騎之敗地也。追北逾險,長驅不止,敵伏我兩旁,斷絕我后,此騎之危地也。能往而不能反,或陷于天井,頓于地穴,此騎之死地也。所從入者泥濘,所從去者遙遠,彼弱可以擊我強,彼寡可以擊我眾,此騎之沒地也。大澗深谷,叢林隱蔽,此騎之竭地也。左右有水,前有大阜,后有高山,三軍戰兩水之旁,敵居表里,此車之艱地也。敵絕我糧道,往而無以返,此騎之困地也。污潴塹澤,進退不便,此騎之患地也。左有深溝,右有坑阜,高下如平地,望之之廣易,進退相敵,此騎之陷地也。此九敗之地也,明將之所豫見,拙將所以陷敗,可不戒之哉。孫臏亦曰,騎戰之道以虛實為主,變化為輔,地形為佐,又有十利八害焉。一乘其未定,二掩其不固,三攻其不屬,四邀其糧道,五絕其關梁,六襲其不慮,七襲其戰器,八陵其恐惰,九掩其未裝,十追其奔散,此十利也。八害者,一敵乘背虛,冠躡其后。二越阻追北,為敵所覆。三往而無以返,入而無以出。四所從入者隘。所由去者遠。五澗谷所在,地多林木。六左右水火,前后山阜。七地多污澤,難以進退。八地多溝坑,眾草接茂。此八害者,皆騎士成敗之機,將必習之乃可從事焉。

奇 兵



夫奇兵者,正兵之變也。伏兵者,奇兵之別也。奇非正則無所恃,正非奇則無以取勝。故不虞以擊,則謂之奇兵,匿形而發,則謂之伏兵,其實則一也。歷觀前志,連百萬之師,兩敵相向,列陣以戰,而不用奇者,未有不敗亡也。故兵不奇則不勝。凡陣者所以為兵出入之計而制勝者,常在奇也。韓信破趙,奇而有正也。符堅敗于晉,正而無奇也。項籍,善用兵者也。烏江所存,惟二十八騎,猶分奇正,況眾多者乎。兵法曰,凡布大陣,常以十分之三為奇伏設,有萬人則一千五百人兩奇,一千五百為兩伏。奇兵如手,伏兵如足,正陣如身,三者合為一體,迭相救援,戰則互為進退,循環而無已。故兵以正合,以奇勝。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此言奇亦為正,正亦為奇,處則合而為正,出則散而為奇,乘敵之不意以擊之之謂也。至其出入詭道,馳騁詐力,則勢有萬變。故兵法曰,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飽而饑之,安而動之,攻其所不備,出其所不意,此兵法之所以為神也。所謂能而示之不能者,匈奴贏師以誘漢高,圍于白登是也。所謂用而示之不用者,李牧按兵云中,大敗林胡是也。所謂遠而示之近者,韓信陳船臨晉,而渡夏陽是也。所謂近而示之遠者,晉侯伐虢,假道于虞是也。所謂利而誘之者,赤眉委輜重而餌鄧洪是也。所謂亂而取之者,李靖乘輕舟而破蕭銑是也。所謂實而備之者,關侯討樊,多留兵備公安南郡是也。所謂強而避之者,隨季良無與楚軍遇是也。所謂怒而撓之者,漢兵擊曹無咎于汜水是也。所謂卑而驕之者,石勒奉戴王浚是也。所謂佚而勞之者, 吳子亟肆以罷楚軍是也。所謂親而離之者,漢王慢楚,使而疑范增是也。所謂飽而饑之者,晉文困諸葛誕而拔壽春是也。所謂安而動之者,齊軍走大梁而退魏師是也。所謂攻其無備者,制人以不虞而敗南燕是也。所謂出其不意者,鄧艾由邪徑而趨劍閣是也。此十有六者,皆前世已然之效也,亦有因地形以為變者。兵法曰,師行已近敵境者,大將必謹視山川原濕之形,必預討之為伏兵之地,大率溪谷之阻者,所以止御車騎也。隘塞深林者,所以用少擊眾也。坳澤窈冥者,所以匿其形也。暴疾如流矢,擊之若發機者,所以破精微也。詭伏遠引者,所以擒敵將也。四分五裂者,所以擊圓破方也。因其驚駭者,所以用一擊倍也。因其恐懼疲倦者,所以用十擊百也。隘途深草者,所以伏藏也。假奇伎者,所以濟江河大水也。大風甚雨者,所以搏前擊后也。偽稱敵使者,所以絕糧食、謬號令也。山林翳薈者,所以默行往來也。夫兵以詐立,以利動,使敵人前后不相及,上下不相收,將卒不相救,眾寡不相恃。譬如蜂蠆出于懷袖,烈火發于廬舍,雖壯夫猛士,無不驚撓,我得乘而制之之謂也。本朝雍熙中,契丹犯塞,貪婪不整,無資糧輜重之給,利夫虜獲。眾議清野堅壁以挫之。然既逾亭障,散馳原野,分掠田野,太宗特出圣謀,選騎士之驍果及募禁衛諸班之膽勇者,使押戰隊分為數十或至百隊伏緣邊要害地,候其侵軼,與大軍表里奮擊,書則虛張旗幟,依蔽林木,使其可疑。夜則潛伏郊野,多用火鼓,使其可懼,彼腹背受敵,無所俘掠,我則首尾相為援也。時師臣馬知節上策亦曰,北面邊徼之地,橫亙雖長,然據要害,來路惟順,安抵西山耳。若列陣于此,各設奇兵為應,使其久莫能進,眾將疲弊時以偏師輕騎逼而撓之。如敢來犯,深入力戰,彼將顛覆不暇也。咸平中,契凡犯邊。真宗命諸將擇銳卒散為游兵,俟戎首南侵,我取徑道趨幽燕,取其車帳,仍俾邊郡應援之。景德初,亦命我軍大陣惟駐中山,別擇四健將分握精騎,候敵至則間道深入北境,撓敵腹心以牽制之,所部皆聽便宜,不取上將節制,此四者亦因地用奇之術也。

料 敵 將



夫敵國治戎交和而舍,不以冥冥決事,必先探其將能否而后戰,因形用權則不勞而功舉。左右既震,則敵雖眾,必擒其將。故其將愚而信人者,可誘而詐。貪而忿名者,可貨而賂。輕變無眾者,可勞而困。上富而驕,下貧而怨者,可離而間。凡兩軍相望而患不知其將者,當令賤而勇者將吾輕銳之眾犯而挑之,觀敵之來,一坐一起,其政以理,其追北佯為不及,見利佯為不知,此智將也,勿遽與戰。若其眾喧嘩,旗幟紛亂,其卒自行自止,其兵或縱或橫,其追北恐不及,見利恐不得,此愚將也,雖眾可欺。又若兩軍相持,未戰未挑,欲知敵將之謀者,何以能之。曰彼士馬驍雄,反示我以贏弱,陣伍齊整反示我以不戰,見小利佯為不敢爭,出奇兵誘以奔北,內實嚴備而外為馳慢,頻使謀來,托以忠告,或執使以相忿,或厚賂以相悅,移軍則減灶,合營則偃旗,非得地而不舍,非全軍而不用,以多擊少,必候晨朝,以寡擊眾,必候日暮,如此則兵多詭伏,將有深圖,理須曲為防備也。兵法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己不知彼,每戰必殆是也。

察 敵 形



兵法曰,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敵遠而挑者,欲人之進也。其所居易者,利也。眾木動者,來也。眾草多障者,疑也。鳥起者,伏也。獸駭者,覆也。塵高而銳者,車來也。塵卑廣者,徒來也。散而條達者,樵采也。少而往來者,營軍也。辭卑而益備者,進也。辭強而驅者,退也。輕騎先出居其側者,陣也。無約而請和者,謀也。奔走而陳兵者,期也。半進半退者,誘也。杖而立者,饑也。汲而先飲者,渴也。向人見利不進者,勞也。鳥集者,虛也。夜呼者,恐也。軍擾者,將不重也。旌旗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殺馬食肉者,軍無糧也。懸岳不返其舍者,窮寇也。諄諄翕翕徐與人言者,失眾也。數賞者,窘也。屢罰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眾者,不精之至也。來委謝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者,有奇謀也。使者目動而言肆,懼我也。幣重而言甘,誘我也。兵非益多,足以并力,料敵取人而已。若不慮而易于敵者,必擒于人也。太公亦謂用兵之法,大要在審察敵人。其形之變,十有五變,見則擊之。新集可擊,未食可擊,奔走可擊,不戒可擊,不順可擊,動勞可擊,將離可擊,長路可擊,擾亂可擊,不暇可擊,候濟可擊,險路可擊,驚怖可擊,不定可擊,皆謂乘其不備,出其不意,使其不能為計也。吳起曰,其進退多疑,其眾無依,可震而走。士輕其將,而有歸心,塞易關險,可要而取。進道易退道難,可來而前。進道險退道易,可薄而擊。居軍下濕,水無所通,霖雨數至,可灌而沉。居軍荒澤,草莽幽穢,可焚而滅。停久不移,將怠士懈,可潛而襲。日暮道遠,士眾勞倦,饑未及食,解甲而息,可乘而虜。此八者,不可不察也。凡戰又有不卜而與戰,不占而避之者八。夫疾風大寒,剖冰濟水,不憚艱難,一也。盛夏炎熱,早行晏止,士卒饑渴,務于取遠,二也。師既淹久,糧食無備,百姓怨嗟,妖祥數起,上不能止,下無其準,前攻失序,言聲高遽,三也。軍資既竭,薪芻又寡,天多陰雨,欲掠無所,四也。兵徒不多,地又不利,人馬疾疫,四鄰莫至,五也。將薄吏輕,士卒不固,三軍數驚,師徒無助,六也。戰勝而驕,士卒獻功,行伍失序,軍中嘩亂,七也。陣而未定,舍而未畢,行汲涉險,半陷半出,八也。諸如此類,擊之勿疑。若其土地廣大,財阜人眾,惠施流博,賞信刑察,發必得時,陳功居列,任賢使能,師徒之眾,兵甲之精,四鄰之助,大國之援,凡此不如敵人者,避之勿疑。所謂見可而進,知難而退。兵法曰,又當視敵鼓角人馬隊伍喧靜以避之。凡金鐸之聲下以濁,鼙鼓之音濕如沐,旗幟皆重而自垂曳如霑霧,此衰敗之兆也。戎馬驚奔,士卒恐懼,妖言相惑,以耳相屬,此潰散之象也。隊伍擾亂,行陣不定,或坐或起,言語喧噪,此軍亂之象也。皆可乘而掩取也。雖然見敵之意可擊,如此又當反慮敵人矯計誘我,所謂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半進半退之類,宜密察之,此必有奇伏之變。雖云鳥起者,下有伏兵,其或自伏兵之上譎為棲鳥高安不動,或數人立于草木之中挽弓引彈以祛飛鳥,令人疑之之類,則察者又須以他事參驗而后動也。故曰察之而知得失之計,候之而知動靜之理。以眾攻眾,眾存不攻。以食攻食,食存不攻。以備攻備,備存不攻。釋實而攻虛,釋堅而攻脆,釋難而攻易,此百勝之術也。

[鑒賞]

《武經總要》,宋代官方編修的一部兵書。全書共有40卷,分為前后兩集,各20卷。宋康定年間(公元1040年~公元1041年),宋仁宗趙禎鑒于“武備懈弛”,為提高將帥們的軍事學術水平,特命天章閣侍制曾公亮、尚書工部侍郎、參知政事丁度負責,組織一批學者編撰《武經總要》。他們廣采博錄,花了5年時間才完稿,宋仁宗還親為此書作了序,稱該書“凡軍旅之政,討伐之事,經籍所載,史冊所記,祖尚仁義,次以鈐略,至若本朝戡亂邊防御侮計謀方略,咸用概舉”。現有影宋抄本,元、明刊本,《四庫全書》珍本初集本,中華書局影印明刊前集20卷本等。

《武經總要》前集20卷,第1卷至第15卷,重在論述軍制、選將、料兵、攻城、守城、作戰、水戰、火攻等基本理論;其余5卷,介紹邊防、地理沿革、山川等。后集20卷中,前15卷輯錄了歷代戰例,比較用兵得失;后5卷講的是陰陽占候等,其中有些迷信之談。

《武經總要》反映了宋仁宗時代重視武備及軍事思想上的變化。北宋初實行以文制武,“將從中御”,將領帶兵作戰,需按皇帝或宰執大臣事先定下的意旨辦理,不能機斷行事。本書則重新強調用兵“貴知變”,“不以冥冥決事”,以適用為原則。本書主張“兵家用人,貴隨其長短用之”,并稱“所使人各當其分”是“軍之善政”。在論述選將標準時,除強調“智、信、仁、勇、嚴”“五才”之外,還強調“理、備、果、戒、約”“五謹”。理,是指調度有方,指揮若定;備,是指居安思危、常備不懈;果,是臨敵果敢,臨機果斷;戒,是指勝而不驕,持身嚴謹;約,是指軍令簡明易懂,不搞繁文縟節。怎樣對將領進行考核呢?《武經總要》提出“九驗”之法:把考核對象派到偏遠的地方去單獨執行任務,以此考驗他是否忠于職守;把它留在身邊工作,觀察他對上級是否尊重,對左右是否謙恭;頻繁地使用他,了解他的才能;突然向他提出一些問題,測驗他的反應能力和智謀;限期完成某項使命,考察他是否守信遵時;委托他管理貨物錢財,考驗他是否廉潔; 在危難時注意他的氣節操守;當喝醉酒時,觀察他是否舉止失態,言語無禮;最后一條是平日通過一言一行去考察將領?!段浣浛傄愤€提出要量才用人:“精銳者使斗,果敢者使攻,沉毅而性執者使處險阻,智而善斷者可使與謀,輕健者使誘敵,剛愎者使當鋒,利口喋喋者使用間?!币员氵_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該書還重視軍隊的訓練,認為“用兵欲其便,用器欲其利,將校欲其精,士卒欲其教。蓋士有未戰而震懾者,馬有未馳而疲汗者,非人怯馬弱,不習之過也。”該書問世后,對它的評價甚多,南宋藏書家晁公武的評價很有代表性,也比較公允。在他所著的提要目錄書《郡齋讀書志》中,對《武經總要》有這么一些評論:“所言陣法戰具,其制彌詳,其拘牽彌甚?!币馑际钦f,《武經總要》關于行軍布陣和兵器形制構造的記載是十分詳盡的,不過牽強附會的地方也很多。又說:“至于諸番形勢,皆出傳聞,所言道里山川,以今日考之,亦多刺謬?!标斯湓谔岢銎洳蛔阒笥挚隙ù藭f:“前集備一朝之制度,后集具歷代之得失”,參考價值是不容忽視的。

《武經總要》在兵器制作部分有很多反映宋代手工業與科技發展水平的資料,又有插圖,對于研究科技史與經濟史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例如,火藥是我國馳譽世界的四大發明之一,而關于火藥制造、火藥利用方面的早期最豐富的資料,就見于《武經總要》,世界最早的火藥配方,如用13種成份制成的“毒藥煙球法”,用10種成份制成的“蒺藜火球法”,用14種成份制成的“火炮火藥法”,就載于《武經總要》卷十一《行煙》與卷十三《守城》。且舉火炮火藥一例如下:配方是“晉州硫黃十四兩、窩黃七兩、焰硝二斤半、麻茹一兩、乾漆一兩、砒黃一兩、定粉一兩、竹茹一兩、黃丹一兩、黃臘半兩、清油一分、桐油半兩、松脂十四兩、濃油一分”。很明顯,這是研究中國古代科技史極可寶貴的資料,也是我們的祖先掌握火藥技術遠遠走在其它國家前面的明證。

兩宋之所以在軍事上屢遭挫敗,終于被滅于女真和蒙古,不是由于其經濟文化與技術的落后,而是由于對內殘酷剝削鎮壓,對外屈辱求和茍安;防民重于防寇,防將甚于防敵;以及由此而導致的一系列戰略、戰術的錯誤。在《武經總要》中,也有所反映。例如:

1.宋仁宗在其“御制序言”中說:“至若本朝戡亂,邊防御侮,計謀方略,咸用慨舉?!痹谒哪恐校磺杏嬛\方略,首先是“戡亂”(對內),其次才是“御侮”(對外)。明顯地繼承了宋太宗“外憂不過邊事,皆可御防,若奸邪無狀,若為內患,誠可懼也”的矛頭對內的戰略方針。

2. 《武經總要》在攻、守作戰形式上的論述,也反映著宋代特有的消極防御戰略戰術思想。在攻城上,強調“攻城為下”,“得賊城堡,非有要害可恃者,不分兵鎮守;得賊城近境者,則固守以積糧儲薪芻中備之物,此所以免轉輸之勞也?!奔词钦f:一般不攻城,必須攻城時,攻下來也不加發展,不加鞏固,而予以放棄。只有臨近邊境的可用來儲備物資的城堡,才將其“固守”。這就不是為了發展進攻,殲滅敵人,收復失地,而是消極防御戰略思想的反映。關于守城戰術,書中寫道:“凡守之道,敵來逼城,默然而待,無輒出拒,侯其石矢可及,則以術破之;若遇敵主將自臨,度其便利,以強弩叢射,飛石并擊斃之,則(敵)軍沮喪,其勢必遁;若得敵人稱降及和,切勿弛備,當益加守御,防其詐我;若敵攻已久,不拔而去,此為疲師,可躡而襲之,必破,此又寄之明哲,見利而行,不可羈以常檢也。”這就是說,防御不可出擊,只能依靠矢石,打退敵之進攻,擊斃敵之主將,使敵軍“沮喪而遁”。敵人“稱降”、求和、退走時,也不能輕易出擊,而要“益加守御”。只有在敵人已精疲力竭而退走時,估計必可破敵時,才可“躡之”(跟在后面走)。真可說是“畏敵如虎”,消極到了極點。關于“陣”。我國古代作戰兩軍都要列陣,就是戰斗隊形。戰斗隊形,本來是由軍隊指揮官根據當時當地情況而采用的一種軍隊部署,而《武經總要》則把“陣法”說成是“制度”。意思是,一經制定,誰也無權改變而必須嚴格遵守的規范。這就是宋代“御賜陣圖”?!段浣浛傄烦翁凇捌饺秩f全陣圖”外,還記載了“本朝八陣法”。所謂方、園、牝、牡、沖方、罘罝、車輪、雁行等八陣,都是以“平戎萬全陣”為基礎,即是以主力列成對四面進行防御的方陣,而以一部兵力(甚至極少兵力),在四周象征性地稍示變化而已,這是宋代“以步制騎”和“將從中御”消極防御的反映。

3. 《武經總要》說:“騎者,軍之伺候也,所以擊便寇,絕糧道也?!边@種提法在以步戰為主的時代,無疑是正確的。而在以騎兵為主要兵種的封建中期,特別是宋代對北方游牧民族的作戰中,卻是不適宜的,甚至是錯誤的。它把騎兵從主要兵種的地位,貶低到一種只擔負偵察與襲擊敵人后方的輔助兵種地位。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宋軍編制上,只有隊屬騎兵,而沒有獨立的大騎兵集團;戰術上總是分散使用騎兵而很少見集中使用騎兵。不但沒有象漢唐那樣的大騎兵集團戰略進攻,也很少有戰術上集中使用騎兵以反擊敵人的例子。

《武經總要》內容浩瀚豐富,完整地記述了北宋前期的軍事制度,戰術和技術,并詳舉戰例,既言法,又言事,從理論與實踐結合說明問題,“使人彰往察來”,發人深省。廣泛介紹兵器、火器、戰船等軍用器具,并且大量附圖,文圖并茂,是我國古代軍事史的重要典籍,對于研究中國古代戰爭史、軍事學術史和兵器技術史,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成人 | 亚洲综合久久精品无码色欲| 在线天堂av影院| 日本一卡精品视频免费| 免费的看黄网站| 探花视频在线看视频| 新婚张燕被两个局长|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麻豆| 香港三级电影在线观看| 天天躁夜夜躁很很躁|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wwwjizzjizz| 最近2019免费中文字幕视频三 | 四虎影永久在线观看精品| 97成人在线视频| 日本伊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人人添人人澡人人澡人人人爽|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 天海翼电影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视频6| 男人进女人下面全黄大色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不卡|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 最漂亮夫上司犯连七天| 俄罗斯小小幼儿视频大全| 黑人一个接一个上来糟蹋| 奇米影视亚洲春色| 久久成人福利视频| 激情小说亚洲图片| 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高清| 2021av网站| 很污的视频网站| 久久综合香蕉国产蜜臀AV| 爱情岛论坛在线视频| 国产中文欧美日韩在线| 1313苦瓜网在线播| 少妇中文字幕乱码亚洲影视|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偷窥| 激情内射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 两个人看的www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