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均《與顧章書》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吳均:與顧章書
吳均
仆去月謝病,還覓薜蘿。梅溪之西,有石門山者,森壁爭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蟬吟鶴唳,水響猿啼,英英相雜,綿綿成韻。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饒竹實。山谷所資,于斯已辦。仁智所樂,豈徒語哉!
吳均借給友人顧章寫信之機,寓隱逸之情于石門山之景,寫下了這篇語言清新、情味雋永的山水小品。
作者落筆就告知友人,自己已于上月因病辭官引退,準備隱逸不仕,卜居于石門山。他以畫家的明眸、音樂家的靈耳、詩人的慧心去捕捉、領略、感應石門山的諸種自然美,并用生花妙筆一一濡染于紙。他首先巧妙地將森壁、孤峰與云霞、麗日拍攝在一個畫面上:“森壁爭霞,孤峰限曰”。通過“爭”與“限”兩個動詞賦予山峰以生命和意志,在他的筆下,群山在爭扯天上飄飛的五彩云霞,孤峰要按住冉冉上升的火紅朝陽,這是何等的氣魄和力量啊!真是瑰麗壯觀的自然奇景,氣韻生動的峻山畫圖!吳均模山范水有一個特色,就是喜歡再現同一景物的不同形態美,從鮮明的對比中揭示景物的豐姿神采。在描寫了石門山的高峻美之后,作者筆鋒一轉,著意形容石門山的幽秀美:“幽岫含云,深溪蓄翠。”山上的幽洞吞吐著團團云霧,山下的深溪凝蓄著翠綠碧水,多么的幽邃秀麗,又是多么的神秘莫測!接著作者借助于種種聲響表現石門山的律動:“蟬吟鶴唳,水響猿啼,英英相雜,綿綿成韻”。在作者的心目中,石門山之所以可愛,不僅在于它高峻幽秀,人跡罕至,沒有人間的囂擾與宦海的風波,而且在于這里洋溢著生命的歡樂,他從“綿綿成韻”的聲響中,領悟到人生的歸宿——返歸大自然。故而“葺宇其上”,歸隱石門山就是順理成章、天經地義之事了。
“幸富菊花,偏饒竹實。山谷所資,于斯已辦。”作者在上文渲染石門山自然美的基礎之上,用此四句進一步寫石門山多菊花竹實,是隱士的樂園,同時向友人表明自己歸隱的決心。
《論語·雍也》記載了孔子的兩句名言“知者樂水,仁者樂山。”作者通過自己的隱逸生活驗證了孔子言斷的哲理性,并把它視作此次歸隱的最大收獲,急不可待地要告訴友人,故而書信即以下面兩句作結:“仁智所樂,豈徒語哉!”說明棄官歸隱,旨在追求精神上的超脫和愉悅,現在果真領悟到了山水之樂,得到了心靈的最大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