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國語·里革論君之過》原文鑒賞
《先秦散文·國語·里革論君之過》原文鑒賞
晉人殺厲公①,邊人以告,成公在朝②。公曰:“臣殺其君,誰之過也?”大夫莫對,里革曰③:“君之過也。夫人君者,其威大矣。失威而至于殺,其過多矣。且夫君也者,將牧民而正其鄧者也,若君縱私回而棄民事④,民旁有患無由省之⑤,益邪多矣。若以鄧臨民,陷而不振,用善不肯專,則不能使,至于殄滅而莫之恤也,將安用之?桀奔南巢⑥,紂踣于京⑦,厲流于彘,幽滅于戲⑧,皆是術也。夫君也者,民之川澤也。行而從之,美惡皆君之由,民何能為焉。”
【注釋】 ①殺厲公:晉國的卿大夫樂書、中行偃等指使程滑殺死了晉厲公。厲公:晉國國君,公元前580年——公元前573年在位。②成公:魯國國君,公元前590年——公元前573年在位。 ③里革:魯國太史。 ④回:邪。 ⑤慝(te音特):邪惡之人。 ⑥桀:夏桀。南巢:地名,今安徽省巢縣東北五里。 ⑦踣:死。 ⑧幽:周幽王。戲:地名,今陜西省臨潼縣東北。
【今譯】 晉國的卿大夫樂書、中行偃等人指使程滑殺死了晉厲公,魯國邊境上的人上報此事,魯成公正在朝中。成公說:“臣民殺死他們的國君,是誰的過錯?”大夫們沒人回答。里革說:“是國君的過錯。做國君的人,他的權威很大。失去權威以致被殺,表明他的過錯太多了。并且國君是要統治人民并糾正他們的邪惡行為的,如果國君放縱自己的邪惡而且拋開治理人民的事務,有邪惡的人又不能明察出來,就增加了更多的邪惡。如果用邪惡來統治人民,陷入其中不能振救,任用善人不肯專一,就會無濟于事,到了人民已經面臨死地時還不能體恤民生,還用國君干什么?夏桀出奔到南巢,商紂王死在京城,周厲王被流放到彘地,周幽王被殺死在戲,都是這種原因。國君,是人民的川澤。人民的行動都隨從國君而行,善惡都取決于國君,人民能做什么呢。”
【總案】 晉厲公被殺,咎由自取,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但是,當魯成公詢問:“臣殺其君,誰之過也”時,魯國在朝的大夫們卻緘口無言。正在此時,里革一句“君之過也”,語驚四座。本文就是在這種特殊時刻、特殊情況下,以人物特殊的出場方式,表現出人物獨特的個性特征。里革不僅挺身而出,而且侃侃而談,將“君之過”的理由闡述得條條入理,使人不能不心悅誠服,其無私無畏、直言敢諫的個性,得到了進一步的表現。里革的個性如此鮮明突出,就是因為作者在巧妙的鋪墊后繼之以酣暢的揮寫,如河流塞而后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