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翱《題峽山寺》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李翱:題峽山寺
李翱
翱為兒童時,聞山游者說峽山寺,難為儔遠地,嘗以為無因能來。及茲獲游,周歷五峰,然后知峽山之名,有以然也。
于靈鷲寺時,述諸山居之所長,而未言其所不足。如虎丘之劍池不流;天竺之石橋下無泉;臺山之力,不副天奇,靈鷲擁前山,不可遠視。峽山亦少平地,泉出山,無所潭。
乃知物之全能,難也。況交友擇人,而欲責全耶!去其所闕,用其所長,則大小之材無遺,致天下于治平也,弗難矣。
元和四年,李翱應廣州刺史、嶺南節度使楊于陵征聘,從長安由廣濟渠入黃河,轉汴河,經淮河、長江、富春江、鄱陽湖、漳江、湞江至廣州。在赴職途中,六月初五宿峽山,寫下這篇題記。峽山,在今廣東清遠縣南,又名觀亭山、觀峽、中宿峽。
從開篇至“有以然也”為第一段。追述作者早已聽說峽山這一名勝,但因相去遙遠,故難以結伴遠游此地。幸有這次征聘之行,在遍游許多江南名山之后,得以目睹峽山風采,始信傳聞不虛。說明從聞名到目睹的經過。“周歷五峰”(虎丘、天竺、臺山、靈鷲、峽山)句則為下段對諸名山優劣的評論作揭示。
從“于靈鷲寺時”至“無所潭”為第二段。歷數諸名山“所不足”:蘇州虎丘山上的劍池是一潭死水;杭州天竺山的靈隱石橋則無涓涓流泉;臺山(大庚嶺)太險峻,亦無與之相匹配的天然奇觀;廣東曲江的靈鷲山則前聳高峰,使游人視野無法開闊;而峽山則極峻峭,無一席平地,泉水也只是單調的狹窄湍流,而無潭水點綴其間。作者用諸名山之所短來糾正他在《題靈鷲寺》一篇中,只“述諸山居之所長”的偏頗。這段對山水的評論,引出了下面物固難全的議論。
從“乃知物之全能”至篇末為第三段。作者從諸名山均各有“所不足”出發,得出“物之全能,難也”的結論。又從這一對萬事萬物的高度概括,說到交友用人,不應求全責備,而應“去其所闕,用其所長”。如果真能做到這點,作者認為,即使治理好國家這樣的復雜事務,也“弗難矣!”從而把議論推向更加深化階段。
這是一篇山水評議文章,不同于一般的寫景的游記作品。作者遍游江南名山之后,在這篇題記中,用簡潔扼要的文筆,恰當中肯地評述諸山之不足,很有見地。并從山水之難全,引出議論;從“交友擇人”,進而深入到治理國家的道理。引伸轉圜,契合天然,毫無榫隙。全文僅一百五十余字,但有敘述,有評說,有議論。文章層次清晰,結構緊湊,文字質樸,主題集中。無論就鑒賞山水,還是治理人事,都能給人以教益和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