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桃花源記》抒情散文鑒賞
作者: 陶淵明
【原文】:
晉太原中(1),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3)。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4),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5),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逐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6),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7),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8),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9),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10),未果(11),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作者簡介】:
陶潛(365——427),字淵明,一說名淵明,字元亮。潯陽柴桑人,是我國晉宋時代的一位偉大的文學家和詩人。世稱靖節先生,因曾做過彭澤令,故又叫陶彭澤。他出生于沒落的士族家庭,少懷濟世壯志,曾幾次出仕,后因不滿政治的黑暗和官場的丑惡而辭官回家,從此歸田隱居,在貧寒處境中度過余生。
陶淵明的詩文多寫田園山水,風格質樸淡雅,在形式上一反六朝時浮華空洞的文風,對后代文學有巨大的影響。
【鑒賞】: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晚年所寫的《桃花源詩》的序言,由于它完整的結構,優美的風格,千百年來為人傳誦,其影響遠遠超出了《桃花源詩》。
《桃花源記》描繪了一個作者理想中的沒有剝削壓迫,和平安寧的社會,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丑惡現實的否定,流露出遠離現實,隱身世外的思想,這種思想對后代文人影響很深,人們常用“桃花源”來借指理想中的社會,就是源出于此。
《桃花源記》在藝術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首先作者采取了虛實結合的手法,賦予作品浪漫主義的氣息,產生了撲朔迷離的藝術效果。作者在開始鄭重其事的列出時間、地點、人物、事情和起因,仿佛真有其事一般,描繪桃花源中的情景也仿佛親身所見一般。然而漁人處處志之,卻“不復得路”,桃花源就如海市蜃樓一般消失無蹤,暗示出桃花源的虛無縹緲,這樣就為作品籠上一層神秘的色彩,然而結尾處作者又請出了同時代的劉子驥,宣稱他曾計劃尋訪桃花源,結果卻未能實現,這樣虛虛實實,真真假假,使人欲信不能,又心向往之,使得桃花源成為空中樓閣,可望而不可即,讀者如入幻境,頓生迷離惝恍之感。
《桃花源記》風格質樸清新,雖是寄托著作者的思想感情,卻無一句直抒其意,而是在描繪當中流露出來。作品語言簡潔平易,又很有表現力,三言兩語就勾畫出令人心曠神怡的畫面。如寫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沒有任何鋪排雕飾,卻極為生動逼真,直如世外仙境一般,讀來仿佛就在眼前,藝術感染力很強。
陶淵明的詩文語言自然流暢,清新淳樸,摹寫事物,抒發感情均用白描手法,毫無斧鑿雕琢的痕跡,當可稱得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了。這種清新雋逸,舒卷自如的風格能給讀者以親切之感,因此更為人們所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