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箕子碑》文章鑒賞
《柳宗元·箕子碑》文章鑒賞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難;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①,實具茲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經之旨,尤殷勤焉。
當紂之時,大道悖亂,天威之動不能戒,圣人之言無所用。進死以并命,誠仁矣;無益吾祀,故不為。委身以存祀,誠仁矣;與亡吾國,故不忍。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與之俯仰;晦是謨范②,辱于囚奴。昏而無邪,隤③而不息。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正蒙難也。及天命既改,生人④以正,乃出大法,用為圣師,周人得以序彝倫⑤,而立大典。故在《書》曰:“以箕子歸,作《洪范》⑥。”法授圣也。及封朝鮮,推道訓俗,惟德無陋,惟人無遠,用廣殷祀,俾夷為華。化及民也。率是大道,叢于厥躬;天地變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歟!
嗚呼!當其周時未至,殷祀未殄,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紂惡未稔而自斃,武庚念亂以圖存,國無其人,誰與興理?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然則先生隱忍而為此,其有志于斯乎!
唐某年,作廟汲郡⑦,歲時致祀。嘉先生獨列于《易》象,作是頌云。
【注】
①箕子:紂王叔父,官太師。封于箕(今山西太谷東北),故稱箕子。②晦:隱藏。謨范:謀略。③隤(tuí頹):墮落。④生人:生民,百姓。⑤彝倫:常倫。⑥《洪范》:《書經》中的篇名,相傳為箕子所作,述“天地之大法”,用“五行”來解釋自然現象。⑦汲郡:今河南汲縣。
箕子,是殷紂王的叔父,因勸諫紂王,被囚禁。周滅殷之后,武王將他釋放,其高尚情操歷代為人們所稱頌。碑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它的應用范圍很廣,有封禪和記功的碑文,有寺觀、橋梁等建筑物的碑文,還有墓碑。它一般由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多用散文以記事,稱為“碑”;后一部分用韻文以贊頌,稱為“銘”或“頌”。本文只錄了柳宗元為箕子廟所撰寫的碑文,略去了“頌”。
文章簡短而不簡單,避開了俗套的對箕子生平事跡的介紹,而是通過比干等人的對比襯托,重點贊揚他“保其明哲”的做法,并且評價說箕子能夠忍辱負重,伺機而奮起,“乃出大法,用為圣師”。此外,作者還大膽推論了箕子對未來政局變幻的設想,堪稱是波瀾再起,別出心裁,表達了自己對箕子的崇敬之情,暗含了自己要學習箕子,忍辱堅持正道成就一番大事的志向。
后人評論
嚴羽《滄浪詩話•詩評》:“唐人唯柳子厚深得騷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