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散文名篇·醉翁亭記》唐宋八大家名作鑒賞
《歐陽修散文名篇·醉翁亭記》唐宋八大家名作鑒賞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①而深秀者,瑯邪②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③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④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⑤,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⑥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⑦,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⑧歐陽修也。
【注】
①蔚然:指樹木茂盛。蔚,薈萃,聚集。②瑯邪(yá牙):山名,在今天滁州市西南。③翼然:像鳥展翅的樣子。④傴僂:彎腰駝背的樣子,此處指老人。⑤蔌(sù素):菜。⑥觥(gōng工)籌:酒杯和酒令籌。觥,古代的酒器。籌,行酒令時用以計數的籌碼。⑦陰翳(yì意):樹木繁茂成蔭。⑧廬陵:今江西吉安市。
《醉翁亭記》作于宋仁宗慶歷六年(1046),當時歐陽修正任滁州太守。這篇散文中,有景物的描寫,人事的敘述,情感的抒發,而這三者又都生動地表現了歐陽修當時的特殊情懷。一方面是年豐物阜,寄情山水,與民同樂,這是使歐陽修感到無比快慰的;但另一方面朝廷政治昏暗,奸邪當道,一些有志改革圖強的人紛紛受到打擊,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憂慮和痛苦。
這篇散文寫了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重點是寫亭;第二部分,重點是寫游。全文寫得格調清麗,富有詩情畫意。
第一段總寫醉翁亭的自然環境和它的得名。“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進一步說明了“醉翁”二字的深意,把景與情直接聯系了起來。首次出現了“樂”字,這“樂”字全篇共用了十個,它是貫穿全文的主線。文章一開頭是“環滁皆山也”,這一句經過千錘百煉的句子,筆墨少而內容含量大,一下子把群山環抱連綿不絕的壯麗滁州山景展示在讀者面前。從群山到諸峰到瑯邪,到一山一水,描寫出一個閑適快活的世界:“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第二段,分述山間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仁者,山間之朝幕也。野若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這里既寫到了清晨飄散開來的淡霧,傍晚聚擾來的煙云,又寫了春季發出幽香的野花,夏季蒼翠的綠樹,還寫了秋季潔白的霜色,冬季露出水面的石頭。尤其是“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一句,概括了山間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風光,一季一幅畫面。“朝而往”以下四句是小結,作者直接抒發了自己被美景陶醉的歡樂心情。“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這是上一段總寫“山水之樂”的具體化。一切都那么恬靜簡樸,淡雅自然。
第三段,寫人游瑯邪山之樂。這一段寫了“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四個場面。第四段承接上文,寫宴會散、眾人歸的情景。“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之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作者巧妙地用禽鳥之樂襯托游人之樂,又以游人之樂襯托太守之樂。這一段寫滁人之游,描繪出一幅太平祥和的游樂圖,這幅圖畫中有“負者”、有“行者”、有老人、有小孩,前呼后應,往來不絕,十分熱鬧。勾勒出了“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的游樂風習畫。
但太守之樂與眾不同,不是眾人所能理解的。但作者并沒有袒露胸懷,只含蓄地說:“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了,能與民同樂;醒了,能寫《醉翁亭記》。同時,此句與醉翁亭的名稱、“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前后呼應,并與“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連成一條抒情的線索,曲折地表達了作者內心復雜的思想感情。
縱觀全篇結構,起、承、轉、合之處,無不統攝于作者的主觀感受和體驗的波瀾起伏。圍繞一個“樂”字展開,描繪山水,是抒發“得之心”的樂;細寫游人絡繹之景,是表現人情之樂;鋪寫釀泉為酒,野肴鋪席,觥籌交錯的宴會,是表達“宴酣之樂”;描寫鳴聲婉轉,飛蕩林間,是顯示“禽鳥之樂”,更是為著表現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樂”,層層烘托,結構嚴謹。
《醉翁亭記》的語言也極有特色,格調清麗,遣詞凝練,音節鏗鏘,既有圖畫美,又有音樂美。它雖是散文,但借用了詩的語言表現形式,散中有整,參差多變。他安排了不少對句,使句式整飭工穩,讀起來朗朗上口。全文創造性地運用21個“也”字,一貫通篇,毫無重復之感,反而具有一唱三嘆的風韻。
后人評論
朱弁《曲洧舊聞》卷一:“《醉翁亭記》初成,天下莫不傳誦,家至戶到,當時為之紙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