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一種云》抒情散文鑒賞
作者: 瞿秋白
【原文】:
天總是皺著眉頭。太陽光如果還射得到地面上,那也總是稀微的淡薄的。至于月亮,那更不必說,他只是偶然露出半面,用他那慘淡的眼光看一看這罪孽的人間,這是寡婦孤兒的眼光,眼睛里含著總算還沒有流干的眼淚。受過不只一次封禪大典的山岳,至少有大半截是上了天,只留一點山腳給人看。黃河,長江……據說是中國文明的母親,也不知道怎么變了心,對于他們的親骨肉,都擺出一副冷酷的面孔。從春天到夏天,從秋天到冬天,這樣一年年的過去,淫虐的雨,凄厲的風和肅殺的霜雪更番的來去,一點兒光明也沒有。這樣的漫漫長夜,已經二十年了。這都是一種云在作崇。那云是從什么地方來的?這是太平洋上的大風暴吹過來的,這是大西洋上的狂飆吹過來的。還有那模糊的血肉——榨床底下淌著的模糊的血肉蒸發出來的。那些會畫符的人——會寫借據,會寫當票的人,就用這些符篆在呼召。那些吃泥土的土蜘蛛,——雖然死了也不過只要六尺土地藏他的貴體,可是活著總要吃這么一二百畝三四百畝的土地,——這些土蜘蛛就用屁股在吐著。那些肚里裝著鐵心肝鋼肚腸的怪物,又豎起了一根根的煙囪在那里噴著。狂飆風暴吹來的,血肉蒸發的,呼召來的,吐出來的,噴出來的,都是這種云。這是戰云。
難怪總是漫漫的長夜了!
什么時候才黎明呢?
看那剛剛發現的虹。祈禱是沒有用的了。只有自己去做雷公公電閃娘娘。那虹發現的地方,已經有了小小的雷電,打開了層層的烏云,讓太陽重新照到紫銅色的臉。如果是驚天動地的霹靂——這可只有你自己做了雷公公電娘娘才辦得到,如果那小小的雷電變成了驚天動地的霹靂,那才撥得開這些愁云慘霧。
一九三一年九月三日
【作者簡介】:
瞿秋白(1899——1935),江蘇常州人。中國共產黨早期的著名的政治活動家,思想家、文學家、黨的領導人之一,烈士。
遺著編為《瞿秋白文集》。
【鑒賞】:
《一種云》是一篇有著獨特風格的散文。作者用象征手法,以自然景觀喻社會現象,表達了他對內外反動勢力的憤慨之情。
作者以深沉的筆調,在開篇便描繪出一種肅殺的自然景觀:天皺其眉、日月慘淡、山岳潛行、江河冷酷、四季淫雨凄風、霜雪彌漫。雖是自然景觀描寫,但形象地喻示了當時的社會,那是一個“一點光明也沒有的漫漫長夜”,是黑暗的舊中國的真實寫照。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種悲哀,寫出了人民的痛苦感受。隨后,作者憤慨地指出造成這種現象是一種云在作崇,這種云,是內外反動勢力的共同象征,作者用象征手法,“狂飆風暴”指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畫符的人”指高利貸者,“吃泥土的蛛蜘”指土豪地主,“肚里裝著鐵心肝鋼肚腸的怪物”指官僚資本主義,“榨床底下橫糊的血肉”指三座大山壓榨下的勞動人民。形象而又深刻地揭示了造成中國社會黑暗的原因。“戰云”用得極其精當,侵略、壓榨、摧殘盡括其中。三座大山壓在中國人民頭上,于是,作者發出慨嘆:“難怪總是漫漫的長夜了!”但作者并沒有消沉,他發現了虹,看到了小小的雷電打開了層層的烏云。這里用“虹”、“閃電”的出現喻示了紅色革命根據地和人民武裝的出現,作者看到了中國的希望,向人民發出了熱烈的號召,要作“雷公公”、“電娘娘”起來革命,去和舊勢力做斗爭。作者寄希望于人民,發出召喚,并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文章所蘊含的感情是深沉而強烈的,黑暗的現實描寫寄寓了作者的同情與悲哀。他向反動勢力發出了強烈的指責與控訴,最后又充滿戰斗激情地向他們宣戰。感情表達是含蓄的,全融于景物描寫與議論之中,又是很強烈的,使我們分明地感到了作者那顆憤怒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