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新平《剃頭匠》散文鑒賞
白衣港近千人,只有一個剃頭匠,叫海生爺爺,當年四十來歲,身材瘦高,西式頭,瓜子臉,一只腳長,一只腳短,走起路來一跛一跛的。平時,他還得出集體工,只有利用清晨與晚上,手持明晃晃的剃頭刀,忙著給鄉親們理發。他的收費標準很低,大人理發一次收費一角,小孩全免。通過理發,他贏得了好人緣。到了春節前幾天,到他家理發的排成了長隊,絡繹不絕。
白衣港當年沒通電,理發用的是手推剪刀與剃刀。屋內陳設簡單而陳舊,木制邊框的鏡子前,擺著一條普通板凳,板凳前面,放著一個小木箱,里面裝著手推剪刀、毛發刷子、梳子和潤滑剪刀的小油壺。這邊一間小屋理發,那邊一爐炭火燒水。寒冬臘月,人聲鼎沸,屋內熱氣騰騰,傳遞著溫暖與感動。好在大家要求不高,無論大人小孩,全剪清一色的光頭。一個個蓬頭垢面進去,光著頭皮出來,在陽光下锃光泛亮,就像夏天西瓜地中的西瓜,隨處可見,擠滿了我們空曠和天真無邪的童年。光頭們進進出出,蕭瑟的冬天也充滿了亮度與靈光。
第一次跟著爹去剃頭,只見海生爺爺手拿一把剃刀,在一塊牛皮布上擦得“哧哧”作響,刀口被擦得鋒亮。落刀之前,他要先在手指上試試刀鋒,做到萬無一失。他笑著要我坐到鏡子前,抬頭挺胸。一塊白布往我身上一罩,一條毛巾往我脖子上一圍,鏡子里,我看到明晃晃的剃刀在自己的頭頂上行走,像推土機將叢叢毛發推向一邊。“不錯,聽話,將來肯定有出息。”他一邊夸贊道,一邊將我的頭扳過來扭過去,以適應他的剃頭刀。幾個來回,他將我的頭皮刮得光光的,用手一摸,發根像樹蔸般扎手。再看看小伙伴們,光頭在太陽的照射下十分明亮。緊接著,剃刀從我的額頭、臉頰、下巴輕輕刮過,如悠悠南風吹過水面,感到舒服愜意?!翱梢粤?,跳到塘里去洗干凈?!蔽疫€陶醉在享受中,頭剃完了,他麻利地拿起一把刷子,將我脖子和身上的頭發刷得干干凈凈。
給孩子們理發比較簡單,“快刀斬亂麻”,“三下五除二”,十幾分鐘之內搞定。大人們則復雜一些。傳統剃頭要分三道工序進行,首先是順剃,翹著小手指頭,把著剃刀一路剃過去,帶著“吱吱”的響聲,一氣呵成;其次是橫剃,以“削”為主,走斜刀,力度和角度要控制好,否則鋒利的刀片就會削過頭皮;第三是倒剃,對著發根的方向“逆向行駛”,清理掉牢牢貼在頭皮上的頭發?!翱词氯菀鬃鍪码y”,如此技藝考驗著刀法,海生爺爺操作得格外輕靈飄逸。除了理發,還得刮胡子、剪鼻毛、掏耳朵,一只頭顱在他手上弄來弄去,非常認真,就像修整著一個藝術品。剪完后還得用肥皂洗頭,用一條花花綠綠的毛巾擦洗,洗得清香四溢,洗得臉盆的水發黑,洗得頭皮清亮渾身清爽才罷休。最后,他還會將雙手指頭彎曲,以飛快的速度從后腦勺一直顫擊至背部,來回循環顫擊,被理發者有一種力道穿骨但恰到好處的感覺,頓時神清氣爽,心情舒暢。好在那時女人們不理發,不然,海生爺爺就是有分身術,恐怕也忙不贏。
每晚理完發,已是半夜時分,鄉親們陸續離去,海生爺爺還得一邊準備晚飯,一邊打掃滿地頭發,并集中起來,倒在一個地方漚制肥料。他告訴我們一個樸素的道理:居家過日子,寸木寸用,世上沒有無用處的東西,比如這些頭發。
少年時代,看到同學的光頭有點像電影中的特務,總認為好人一般是不剃光頭的,便執意不再剃光頭,請海生爺爺為我理西式頭發,分成三七開,太正規化了,又有些像電影中的漢奸。后來,海生爺爺為我選擇了平頭。平頭洗起來方便,關鍵是沒有任何歧義。由此,我一理平頭就是幾十年。
海生爺爺做了不少好事,因成份太高,出身地主,沒有誰敢跟他結婚。到了改革開放后,他戴在頭上幾十年的帽子終于被摘掉了,居然找了個老婆,還帶來一個女兒,此時他已年過半百。年老眼花后,他還不停地為鄉親們理發,戴著老花眼鏡,一招一式像模像樣。盡管物價漲了又漲,雞蛋由每只5分漲到了5角錢,他理發的價格仍是大人每次一角,小孩免費。他一天理幾十個發,才賺幾塊錢,連煤炭錢也賺不回。但他認為:“我學的手藝本來就是為大家服務的,都是鄰里鄉親,我為你理發修面剪式樣,你為我強體健身添精神?!敝敝了髞砼P床不起,才丟下了他心愛的手藝。他只活了七十多歲,老伴根據他的遺囑,將他的剃頭工具一并下葬。在陰間,也許這些東西能派上用場。
如今,城里開了不少理發店,一家家裝修得五彩繽紛,不少年輕妹子當上了理發師傅。改革開放的年代,女同志不但理發,還燙發,在我們眼前晃動的是黃頭發、紅頭發、棕色頭發。有的理發店除了理發外,還搞起了休閑按摩,讓人感到眼花繚亂。有的人老是圍著“錢”在打轉轉,花樣百出,盡管外表看起來繁華熱鬧,但內在卻顯得如此冰冷。
“雖為毫末技藝,卻是頂上功夫?!彪S著社會的進步,白衣港的理發店只留存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記憶之中,現在回想起來卻顯得如此珍貴,如此溫暖。那種過時的發型,那套老銹的工具,那棟矮小的土屋,永遠如海生爺爺那張笑臉:“我為你理發修面剪樣式,你幫我強體健身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