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答張文潛縣丞書》原文翻譯注釋與鑒賞
軾頓首文潛縣丞張君足下。久別思仰。到京公私紛然,未暇奉書。忽辱手教,且審起居佳勝,至慰!至慰!惠示文編,三復感嘆。甚矣,君之似子由也。子由之文實勝仆,而世俗不知,乃以為不如。其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杰之氣,終不可沒。作《黃樓賦》,乃稍自振厲,若欲以警發憒憒者。而或者便謂仆代作,此尤可笑。“是殆見吾善者機也。”
文字之衰,未有如今日者也。其源實出于王氏。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于好使人同己。自孔子不能使人同,顏淵之仁,子路之勇,不能以相移,而王氏欲以其學同天下!地之美者,同于生物,不同于所生。惟荒瘠斥鹵之地,彌望皆黃茅白葦,此則王氏之同也。
近見章子厚言,先帝晚年甚患文字之陋,欲稍變取士法,特未暇耳。議者欲稍復詩賦,立《春秋》學官,甚美。仆老矣,使后生猶得見古人之大全者,正賴黃魯直、秦少游、晁無咎、陳履常與君等數人耳。如聞君作太學博士,愿益勉之。“德如毛,民鮮克舉之。我儀圖之,愛莫助之”。此外千萬善愛。偶飲卯酒,醉。來人求書,不能復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