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衡·自 紀》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作品:《論衡》
簡介
《論衡》,王充著,原八十五篇,現存八十四篇。全書以元氣一元論為理論根據,以事實檢驗為方法,引用豐富的科學資料,對當時流行的迷信思想和讖緯神學進行了犀利的分析和猛烈的批判,具有很強的邏輯力量。
王充(27—約97),字仲任,會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東漢時的思想家。主要著作有《譏俗》、《政務》、《論衡》、《養性》等,只有《論衡》保留下來。
自紀
充細族孤門。或啁之曰①:宗祖無淑懿之基,文墨無篇籍之遺,雖著鴻麗之論,無所稟階②,終不為高。夫氣無漸而卒至曰變,物無類而妄生曰異,不常有而忽見曰妖,詭于眾而突出曰怪。吾子何祖,其先不載。況未嘗履墨涂,出儒門,吐論數千萬言,宜為妖變,安得寶斯文而多賢?
答曰:鳥無世鳳凰,獸無種麒麟,人無祖圣賢,物無常嘉珍。才高見屈,遭時而然。士貴故孤興,物貴故獨產。文族常在③,有以放賢④,是則澧泉有故源,而嘉禾有舊根也。屈奇之士見⑤,倜儻之辭生,度不與俗協,庸角不能程。是故罕發之跡,記于牒籍;希出之物,勒于鼎銘。五帝不一世而起,伊望不同家而出⑥,千里殊跡,百載異發。士貴雅材而慎興,不因高據以顯達。母驪犢骍⑦,無害犧牲;祖濁裔清,不牓奇人⑧。鯀惡禹圣⑨,叟頑舜神⑩,伯牛寢疾,仲弓潔全;顏路庸固,回杰超倫;孔墨祖愚,丘翟圣賢;揚家不通,卓有子云⑬;桓氏稽可,遹出君山。更稟于元,故能著文。
注釋
①啁(cháo):通“嘲”,嘲笑。 ②稟階:學術上的師承、淵源。 ③族:應為“孰”,通“熟”。 ④放:通“仿”,仿效。 ⑤屈(jué):通“崛”,突出的樣子。 ⑥伊:即伊尹,商王成湯的輔臣;望,即呂望,姜太公。 ⑦驪:通“犁”,黃黑色;骍:紅色的。 ⑧牓(bǎng):通“妨”,妨礙。 ⑨鯀:禹的父親。 ⑩叟:即瞽叟,舜的父親。 仲弓:伯牛的兒子,兩人均為孔子學生。 顏路:顏回的父親,兩人均為孔子學生。 ⑬不通:不顯貴;子云:即揚雄,西漢末思想家,著有《法言》、《太玄》等。 遹(yù):乃;君山:即桓譚,字君山,東漢思想家,著有《新論》。
譯文
充出身低微,長于寒門。有人因而嘲笑我說:你家世世代代沒有美德的基礎,連一篇文字也未曾流傳下來,雖然你現在寫了鴻篇巨著,但是你是沒有任何師承淵源的,這樣的作品終究不能算是高明之作。氣候的變化沒有一個漸變的過程而突然發生就叫做“變”,萬物之中原本沒有這個類卻憑空產生出來就叫做“異”,不常有的事物突然出現就叫做“妖”,違背眾人的觀念而突然出現的言論就叫做“怪”。你的祖先是誰?史籍上根本沒有記載。更何況你又未拜學于儒、墨之門,突然之間就拋出這千萬言的論著,自然也是妖變一類了。這些文章又如何值得珍視和贊美呢?
對此,我回答道:鳥無世世相因的鳳凰,獸無代代相續的麒麟,人無代代相襲的圣賢,物無恒常不變的珍寶。才能高的人受到壓抑,這是因為時運不濟。人才因為難能可貴,所以常常單獨出現;物品因為特別珍貴,所以往往單獨產生。若文章的成熟總得仿效賢人的話,就如同甘泉出自舊源,嘉禾發自舊根一樣。杰出人才的出現,卓越作品的產生,其氣度超俗,非一般的尺度所能衡量。因而,罕見的事跡,就當記載于典籍;稀有的東西,就當鐫刻于銘鼎。五帝并不在同一時代興起,伊尹、呂望并不在同一家族產生。他們所在的地方相隔何止千里,事跡亦各不相同。他們前后相隔幾百年,興起的過程也迥然相異。對于士人而言,難能可貴的是才能出眾,他們慎重地對待升遷,并不依靠出身的高貴來換取顯著的官位。母牛黃黑雜色而小牛純赤色,這并不妨礙小牛成為獻祭品;祖上有污點,而后代清白,這并不妨礙后代成為杰出的人才。鯀兇惡,但禹是圣賢;瞽叟頑愚,但舜神圣。伯牛雖患惡疾,而仲弓則是純潔健康的。顏路雖平庸鄙陋,而顏回則卓越超群。孔子和墨子的祖輩雖然愚昧,但孔子、墨子都是圣賢。揚家祖輩無顯貴,但卻出了才能卓越的揚雄;桓氏祖上無史可查,但卻出現了桓譚這樣的人。這些并不是因為他們的祖先而來的,只是因為他們重新稟受了天地之氣,而終于能寫出了流傳千古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