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宗泰《游虎山橋記》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顧宗泰:游虎山橋記
顧宗泰
光福之西,屬以玄墓,延以銅井。山勢蟠蜿,太湖委注。其堤之達于山者,上有虎山橋。兩峽一溪,橋臥偃蹇。山舒水遲,曲有幽趣。林壑之美,可取者十八九,莫若虎山橋。山行必少水,而橋之中通西崦,泓然為波,灣然為渡;沖融窈窕,澹涵太虛;翠映黛流,嵐光倒出;環村落而益邃,引塔影而獨絕,洵清游所宜歷者矣!溪崦十余里,至青芝山麓。方春二月,泛舟隨溪,堤與溪埒多梅花,幾二三百本,或列或橫,或斷或續;白英如云,香氣蓊勃;俯入崇巒,繚青縈碧,濛然藹然;俾過者神移焉而不能去。
噫!虎山,玄墓諸山之一也,幽而僻,奧而曠。有橋以束溪,為嵁為巖,為陂為塘,為林為卉。陰翳芳靄,回巧效媚。昔人比以武林西湖,是其果有仿佛者乎?維崦之濱,可以討春;維橋之側,可以游息。發茲清唱,天機蕩漾;春波芳風,襟抱淵沖。孰引我于花林而佇賞煙岑?恐妙景之一往而不可得追也,爰記以贈同行者。
游記有直寫其景的,有借景抒情的,還有借景寫景的,《游虎山橋記》就屬于后者。
文章先交代虎山橋的位置,它座落在江蘇吳縣光福鎮西玄墓山、銅井山下的防波堤上。然后以“兩峽一溪,橋臥偃蹇”點出橋的形勢。那里山勢平緩,湖水微蕩,實在有一番幽雅的情趣。虎山橋本來就處在這樣優美的環境中,但是“林壑之美,可取者十八九,莫若虎山橋”。這是因為山行必少水,美中不足,而橋中通西崦,湖水又深又廣,形成波瀾,彎彎曲曲,可作渡口;彌茫一片,幽深廣遠;湛藍的天空,青翠的山巒,林中的霧氣,倒映在清澈的湖水中,村莊和塔影清晰可辨;湖水蕩漾,洗滌著這如畫的世界。用一系列排比對偶句式,繪出了水的美麗,突出了橋連接水的紐帶作用。這雖是寫水,實是寫橋。青芝山麓的梅花,有二三百棵,分布或列或橫,或斷或續,色白氣香,遍布群山。初看起來,似乎與虎山橋無關。“堤與溪埒多梅花”一句,點出了橋與梅花的聯系。橋在堤上,堤與溪連,溪與山接,暗度金針,天衣無縫。虎山橋被林壑之美梅花之美所擁抱。不僅如此,更重要的是它開拓了一片美的境界。虎山本來“幽而僻,奧而曠”,有橋束溪,就把人引入這樣的異境:峭壁深巖,池塘交錯,花林蔭蔽,芳香馥郁,輪番向游客獻媚,可以與杭州的山比美。文末的一個反問句,“孰引我于花林而佇賞煙岑?”寫橋不僅可供人歇息,而且具有引人入景的作用。橋處美景中,又引美境生,不用著筆寫橋,橋已跌然紙上。
本文語言很有特點,工整又富于變化。多采用四字句,如開頭“屬以玄墓,延以銅井”是排比句;“山勢蟠蜿,太湖委注”是對偶句;“維橋之濱,可以討春,維橋之側,可以游息”,則是活用《詩經》的句式。“環村落而益邃,引塔影而獨絕”,是六字對偶句。整齊的句式與散句相交錯,貫穿全篇。用詞也是如此。“或列或橫,或斷或續”,用同一詞進行鋪陳。“泓然為波,灣然為渡”與后面“為堪為巖,為陂為塘,為林為卉”,同用“為”字,句法又各不同,讀者自可細心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