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六朝散文·司馬遷·淮陰侯列傳》原文鑒賞

雕龍文庫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漢魏六朝散文·司馬遷·淮陰侯列傳》原文鑒賞

《漢魏六朝散文·司馬遷·淮陰侯列傳》原文鑒賞

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1。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常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2,數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

信釣于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十日。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3,豈望報乎!”

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4。”于是信孰視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及項梁渡淮5,信杖劍從之,居戲下6,無所知名。項梁敗,又屬項羽7,羽以為郎中8。數以策干項羽,羽不用。漢王之入蜀9,信亡楚歸漢,未得,為連敖10。坐法當斬,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次至信,信乃仰視,適見滕公11,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膝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與語,大說之。言于上,上拜以為治粟都尉12,上未知奇也。

信數與蕭何語13,何奇之。至南鄭14,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來謁上,上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誰何?”曰:“韓信也。”上復罵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15。王必欲長王漢中16,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王曰:“吾亦欲東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王曰: “吾為公以為將。”何曰:“雖為將,信必不留。”王曰:“以為大將。”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王許之。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信拜禮畢,上坐。王曰:“丞相數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信謝,因問王曰:“今東鄉爭權天下,豈非項王邪?”漢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強孰與項王?”漢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賀曰:“惟信亦為大王不如也。然臣嘗事之,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17。有背義帝之約18,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諸侯之見項王遷逐義帝置江南,亦皆歸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于威強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曰其強易弱。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為秦將19,將秦子弟數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侯,至新安20,項王詐坑秦降卒二十余萬,唯獨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強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大王之入武關21,秋毫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22,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關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于是漢王大喜,自以為得信晚。遂聽信計,部署諸侯所擊。

八月漢王舉兵東出陳倉23,定三秦。漢二年,出關,收魏、河南24,韓、殷王皆降25。合齊、趙共擊楚26。四月,至彭城,漢兵敗散而還。信復收兵與漢王會滎陽27,復擊破楚京、索之間28,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漢之敗卻彭城,塞王欣、翟王翳亡漢降楚,齊、趙亦反漢與楚和。六月,魏王豹謁歸視親疾,至國,即絕河關反漢29,與楚約和。漢王使酈生說豹30,不下。其八月,以信為左丞相31,擊魏。魏王盛兵蒲坂32,臨塞晉,信乃益為疑兵,陳船欲渡臨晉,而伏兵從夏陽以木罌缻渡軍33,襲安邑34。魏王豹驚,引兵迎信,信遂虜豹,定魏為河東郡35。漢王遣張耳與信俱36,引兵東,北擊趙、代37。后九月,破代兵、禽夏說閼與38。信之下魏破代,漢輒使人收其精兵,詣滎陽以距楚。

信與張耳以兵數萬,欲東下井陘擊趙39。趙王、成安君陳余聞漢且襲之也40,聚兵井陘口,號稱二十萬。廣武君李左車說成安君曰41:“聞漢將韓信涉西河42,虜魏王,禽夏說,新喋血閼與,今乃輔以張耳,議欲下趙,此乘勝而去國遠斗,其鋒不可當。臣聞千里饋糧,士有饑色,樵蘇后爨,師不宿飽。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行數百里,其勢糧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從間道絕其輜重;足下深溝高壘,堅營勿與戰。彼前不得斗,退不得還,吾奇兵絕其后,使野無所掠,不至十日,而兩將之頭可致于戲下。愿君留意臣之計。否,必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懦者也,常稱義兵不用詐謀奇計,曰:“吾聞兵法十則圍之,倍則戰。今韓信兵號數萬,其實不過數千。能千里而襲我,亦已罷極。今如此避而不擊,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則諸侯謂吾怯,而輕來伐我。”不聽廣武君策,廣武君策不用。

韓信使人間視,知其不用,還報,則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陘口三十里,止舍。夜半傳發,選輕騎二千人,人持一赤幟,從間道萆山而望趙軍,誡曰:“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令其裨將傳飱43,曰:“今日破趙會食!”諸將皆莫信,詳應曰:“諾”。謂軍吏曰:“趙已先據便地為壁,且彼未見吾大將旗鼓,未肯擊前行,恐吾至阻險而還。”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44。趙軍望見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將之旗鼓,鼓行出井陘口,趙開壁擊之,大戰良久。于是信、張耳詳棄鼓旗,走水上軍。水上軍開入之,復疾戰。趙果空壁爭漢鼓旗,逐韓信、張耳。韓信、張耳已入水上軍,軍皆殊死戰,不可敗。信所出奇兵二千騎,共候趙空壁逐利,則馳入趙壁,皆拔趙旗,立漢赤幟二千。趙軍已不勝,不能得信等,欲還歸壁,壁皆漢赤幟,而大驚,以為漢皆已得趙王將矣,兵遂亂,遁走,趙將雖斬之,不能禁也。于是漢兵夾擊,大破虜趙軍,斬成安君泜水上45,禽趙王歇。

信乃令軍中毋殺廣武君,有能生得者購千金。于是有縛廣武君而致戲下者,信乃解其縛,東鄉坐,西鄉對,師事之。

諸將效首虜,(休)畢賀,因問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澤,今者將軍令臣等反背水陳。曰破趙會食,臣等不服。然竟以勝,此何術也?”信曰:“此在兵法,顧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今予之生地,皆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諸將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于是信問廣武君曰:“仆欲北攻燕,東伐齊46,何若而有功?”廣武君辭謝曰:“臣聞‘敗軍之將不可以言勇,亡國之大夫不可以圖存’。今臣敗亡之虜,何足以權大事乎!”信曰:“仆聞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47,在秦而秦霸,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與不用,聽與不聽也。誠令成安君聽足下計,若信者亦已為禽矣。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因固問曰:“仆委心歸計,愿足下勿辭。”廣武君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故曰‘狂夫之言,圣人擇焉’。顧恐臣計未必足用,愿效愚忠。夫成安君有百戰百勝之計,一旦而失之,軍敗鄗下48,身死泜上。今將軍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閼與,一舉而下井陘,不終朝破趙二十萬眾,誅成安君。名聞海內,威振天下。農夫莫不輟耕釋耒,衣甘食,傾耳以待命。若此,將軍之所長也。然而眾勞卒罷,其實難用。今將軍欲舉倦弊之兵,頓之燕堅城之下,欲戰恐久力不能拔,情見勢屈,曠日糧竭,而弱燕不服,齊必距境以自強也。燕齊相持而不下,則劉項之權未有所分也。若此者,將軍所短也。臣愚,竊以為亦過矣。故善用兵者不以短擊長,而以長擊短。”韓信曰:“然則何由?”廣武君對曰:“方今為將軍計,莫如案甲休兵,鎮趙撫其孤,百里之內,牛酒日至,以鄉士大夫饗兵,北首燕路,而后遣辯士奉咫尺之書,暴其所長于燕,燕必不敢不聽從。燕已從,使宣言者東告齊,齊必從風而服,雖有智者,亦不知為齊計矣。如是,則天下事皆可圖也。兵固有先聲而后實者,此之謂也。”韓信曰:“善”。從其策,發使使燕,燕從風而靡。乃遣使報漢,因請立張耳為趙王,以鎮服其國。漢王許之,乃立張耳為趙王。

楚數使奇兵渡河擊趙,趙王耳、韓信往來救趙,因行定趙城邑,發兵詣漢。楚方急圍漢王于滎陽,漢王南出,之宛、葉間49,得黥布50,走入成臬51,楚又復急圍之。六月,漢王出成皋,東渡河,獨與滕公俱,從張耳軍修武52。至,宿傳舍53。晨自稱漢使,馳入趙壁。張耳、韓信未起、即其臥內上奪其印符,以麾召諸將54,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漢王來,大驚。漢王奪兩人軍,即令張耳備守趙地,拜韓信為相國,收趙兵未發者擊齊。

信引兵東,未渡平原55,聞漢王使酈食其已說下齊,韓信欲止。范陽辯士蒯通說信曰56:“將軍受詔擊齊,而漢獨發間使下齊,寧有詔止將軍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酈生一士,伏軾掉三寸之舌,下齊七十余城,將軍將數萬眾,歲余乃下趙五十余城,為將數歲,反不如一豎儒之功乎?”于是信然之,從其計,遂渡河。齊已聽酈生,即留縱酒,罷備漢守御。信因襲齊歷下軍57,遂至臨菑58。齊王田廣以酈生賣己,乃烹之,而走高密59,使使之楚請救。韓信已定臨菑,遂東追廣至高密西。楚亦使龍且將60,號稱二十萬,救齊。

齊王廣、龍且并軍與信戰,未合。人或說龍且曰:“漢兵遠斗窮戰,其鋒不可當。齊、楚自居其地戰、兵易敗散。不如深壁,令齊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亡城聞其王在,楚來救,必反漢。漢兵二千里客居,齊地皆反之,其勢無所得食,可無戰而降也。”龍且曰:“吾平生知韓信為人,易與耳。且夫救齊不戰而降之,吾何功?今戰而勝之,齊之半可得,何為止!”遂戰,與信夾濰水陳61。韓信乃夜令人為萬余囊,滿盛沙,壅水上流,引軍半渡,擊龍且。詳不勝,還走。龍且果喜曰:“固知信怯也。”遂追信渡水。信使人決壅囊,水大至。龍且軍大半不得渡,即急擊,殺龍且。龍且水東軍散走,齊王廣亡去。信遂追北至城陽62,皆虜楚卒。

漢四年,遂皆降平齊。使人言漢王曰:“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楚,不為假王以鎮之63,其勢不定,愿為假王便。”當是時,楚方急圍漢王于滎陽,韓信使者至,發書,漢王怒,罵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張良、陳平躡漢王足64,因附耳語曰:“漢方不利,寧等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為守;不然,變生。”漢王亦悟,因復罵曰:“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乃遣張良往立信為齊王,征其兵擊楚。

楚已亡龍且,項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說齊王信曰65:“天下共苦秦久矣,相與戮力擊秦。秦已破,計功割地,分土而王之,以休士卒。今漢王復興兵而東,侵人之分,奪人之地,已破三秦,引兵出關,收諸侯之兵以東擊楚,其意非盡吞天下者不休,其不知厭足如是甚也!且漢王不可必,身居項王掌握中數矣,項王憐而活之,然得脫,輒倍約,復擊項王,其不可親信如此。今足下雖自以與漢王為厚交,為之盡力用兵,終為之所禽矣。足下所以得須臾至今者,以項王尚存也。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項王今日亡,則次取足下。足下與項王有故,何不反漢與楚連合,參分天下王之66?今釋此時,而自必于漢以擊楚,且為智者固若此乎!”韓信謝曰:“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

武涉已去,齊人蒯通知天下權在韓信67,欲為奇策而感動之,以相人說韓信曰68:“仆嘗受相人之術。”韓信曰:“先生相人何如?”對曰:“貴賤在于骨法,憂喜在于容色,成敗在于決斷,以此參之,萬不失一。”韓信曰:“善”。先生相寡人何如?”對曰:“愿少間。”信曰:“左右去矣。”通曰:“相君之面,不過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貴乃不可言。”韓信曰:“何謂也?”蒯通曰:“天下初發難也,俊雄豪桀建號壹呼,天下之士云合霧集,魚鱗雜沓,熛至風起。當此之時,憂在亡秦而已。今楚漢分爭,使天下無罪之人肝膽涂地,父子暴骸骨于中野,不可勝數。楚人起彭城,轉斗逐北,至于滎陽,乘利席卷,威震天下。然兵困于京、索之間,迫西山而不能進者69,三年于此矣。漢王將數十萬之眾,距鞏、雒70,阻山河之險,一日數戰,無尺寸之功,折北不救,敗滎陽,傷成皋,遂走宛、葉之間,此所謂智勇俱困者也。夫銳氣挫于險塞,而糧食竭于內府71,百姓罷極怨望,容容無所倚。以臣料之,其勢非天下之賢圣固不能息天下之禍。當今兩方之命懸于足下。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臣愿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夫以足下之賢圣,有甲兵之眾,據強齊,從燕、趙,出空虛之地而制其后,因民之欲,西鄉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走而響應矣,孰敢不聽!割大弱強,以立諸侯,諸侯已立,天下服聽而歸德于齊。案齊之故,有膠、泗之地72,懷諸侯以德,深拱揖讓,則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于齊矣。蓋聞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愿足下孰慮之。”

韓信曰:“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蒯生曰:“足下自以為善漢王,欲建萬世之業,臣竊以為誤矣。始常山王、成安君為布衣時,相與為刎頸之交,后爭張黡、陳澤之事73,二人相怨。常山王背項王,奉項嬰頭而竄74,逃歸于漢王。漢王借兵而東下,殺成安君泜水之南,頭足異處,卒為天下笑。此二人相與,天下至歡也。然而卒相禽者,何也?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難測也。今足下欲行忠信以交于漢王,必不能固于二君之相與也,而事多大于張黡、陳澤。故臣以為足下必漢王之不危己,亦誤矣。大夫種、范蠡存亡越75,霸勾踐,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獸已盡而獵狗烹。夫以交友言之,則不如張耳之與成安君者也;以忠信言之,則不過大夫種、范蠡之于勾踐也。此二人者,足以觀矣。愿足下深慮之。且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臣請言大王功略:足下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引兵下井陘,誅成安君,徇趙,脅燕,定齊,南摧楚人之兵二十萬,東殺龍且,西鄉以報,此所謂功無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歸乎?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竊為足下危之。”韓信謝曰:“先生且休矣,吾將念之。”

后數日,蒯通復說曰:“夫聽者事之候也,計者事之機也,聽過計失而能久安者,鮮矣。聽不失一二者,不可亂以言;計不失本末者,不可紛以辭。夫隨廝養之役者,失萬乘之權;守儋石之祿者,闕卿相之位。故知者決之斷也,疑者事之害也。審毫釐之小計,遺天之大數,智誠知之,決弗敢行者,百事之禍也。故曰‘猛虎之猶豫,不若蜂蠆之致螫;騏驥之跼躅,不如駑馬之安步;孟賁之狐疑76,不如庸夫之必至也;雖有舜禹之智,77吟而不言,不如瘖聾之指麾也’。此言貴能行之。夫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時乎時,不再來。愿足下詳察之。”韓信猶豫不忍倍漢,又自以為功多,漢終不奪我齊,遂謝蒯通。蒯通說不聽,已佯狂為巫。

漢王之困固陵78,用張良計,召齊王信,遂將兵會垓下79。項羽已破,高祖襲奪齊王軍。漢五年正月,徙齊王信為楚王,都下邳80

信至國,召所從食漂母,賜千金。及下鄉南昌亭長,賜百錢,曰:“公,小人也,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為楚中尉81。告諸將相曰:“此壯士也。方辱我時,我寧不能殺之邪?殺之無名,故忍而就于此。”

項王亡將鐘離眜家在伊廬82,素與信善。項王死后,亡歸信。漢王怨眜,聞其在楚,詔楚捕眜。信初之國,行縣邑,陳兵出入。漢六年,人有上書告楚王信反。高帝以陳平計,天子巡狩會諸侯83,南方有云夢84,發使告諸侯會陳85:“吾將游云夢。”實欲襲信,信弗知。高祖且至楚,信欲發兵反,自度無罪;欲謁上,恐見禽。人或說信曰:“斬眜謁上,上必喜,無患。”信見眜計事。眜曰:“漢所以不擊取楚,以眜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漢,吾今日死,公亦隨手亡矣。”乃罵信曰:“公非長者!”卒自剄。信持其首,謁高祖于陳。上令武士縛信,載后車。信曰: “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系信。至雒陽86,赦信罪,以為淮陰侯。

信知漢王畏惡其能,常稱病不朝從。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與絳、灌等列87。信嘗過樊將軍噲88,噲跪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噲等為伍!”上嘗從容與信言諸將能不,各有差。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陳豨拜為鉅鹿守89,辭于淮陰侯,淮陰侯挈其手,辟左右與之步于庭,仰天嘆曰:“子可與言乎?欲與子有言也。”豨曰:“唯將軍令之。”淮陰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處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將。吾為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陳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謹奉教!”漢十年,陳豨果反。上自將而往,信病不從。陰使人至豨所,曰:“弟舉兵,吾從此助公。”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90,欲發以襲呂后、太子91。部署已定,待豨報。其舍人得罪于信92,信囚,欲殺之。舍人弟上變,告信欲反狀于呂后。呂后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列侯群眾皆賀。國相紿信曰:“雖疾,強入賀。”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鐘室93。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遂夷信三族94

高祖已從豨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之,問:“信死亦何言?”呂后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計”。高祖曰:“是齊辯士”。乃詔齊捕蒯通。蒯通至,上曰:“若教淮陰侯反乎?”對曰:“然,臣固教之。豎子不用臣之策,故今自夷于此。如彼豎子用臣之計,陛下安得而夷之乎!”上怒曰:“烹之。”通曰:“嗟呼,冤哉烹也!”上曰:“若教韓信反,何冤?”對曰:“秦之綱絕而維馳,山東大擾95,異姓并起,俊英烏集。秦失其鹿96,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跖之狗吠堯97,堯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當是時,臣唯獨知韓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銳精持鋒欲為陛下所為者甚眾,顧力不能耳。又可盡烹之邪?”高帝曰:“置之。”乃釋通之罪。

太史公曰:吾如淮陰,淮陰人為余言,韓信雖為布衣時,其志與眾異,其母死,貧無以葬,然乃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余視其母冢,良然。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于漢家勛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98,后世血食矣。99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叛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

【注釋】 1 淮陰:縣名。在今江蘇省淮陰市西南。2 下鄉:淮陰縣的一個鄉。南昌:下鄉的亭名。亭長:地方官吏。秦漢時,每十里設一亭,置亭長一人,負責治安警衛,兼管過往停留旅客。治理民事。3 王孫:古代對貴族子弟的通稱,也是對青年人的敬稱。4 袴:淨通胯,指兩腿間。5 項梁(?—前208年),秦末農民起義領袖之一。今江蘇省宿遷縣西南人,楚將項燕之子,項羽之叔父。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后,他與侄子項羽在會稽舉兵響應。后任張楚上柱國,陳勝失敗后。他立楚懷王孫熊心為王,自號武信君,多次打敗秦將章邯,功績著著。后在定陶戰死。淮:指淮河。6 戲下:同麾下。7 項羽(前232—前202),名籍。秦末農民起義的將領,推翻秦朝后,自立為“西楚霸王。”楚漢戰爭時期,被劉邦擊敗,自刎烏江。8 郎中:官名。負責警衛工作。9 漢王:即劉邦。蜀:郡名。轄今四川省西部地區。10 連敖:官名。負責接待賓客。11 滕公:即夏侯嬰。劉邦的同鄉好友。因為他曾任滕縣令,楚人稱令為公,故稱他滕公。12 治粟都尉:官名。負責軍需糧餉。13蕭何(?—前193年):劉邦的重要謀臣,西漢王朝第一任丞相。14 南鄭:縣名。今陜西省漢中市。15 國士:一國中杰出的人物。16 漢中:郡名。轄今陜西秦嶺以南及湖北西北部地區。17 關中:地區名。指函谷關以西,散關以東。彭城:在今江蘇省徐州市。18 義帝(?—前205),楚懷王之孫,名熊心。項梁立其為王,都盱眙。公元前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后,尊他為義帝,后被項羽殺死。19 三秦王:指秦將章邯、司馬欣、董翳。他三人分別為項羽封為雍王、塞王、翟王。20 新安:縣名。在今河南省澠池縣東。21武關:古代通往關中的重要關口。在今陜西省商南縣東南丹江上。22法三章:劉邦進咸陽后,與秦民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23陳倉:縣名。在今陜西省寶雞市東。24魏:此指項羽分封的西魏王魏豹之魏。其領地為河東地區(今山西省南部黃河以東地區)。都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市西南)。河南:指項羽分封的河南王申陽。都城洛陽。25韓、殷:指項羽分封的韓王鄭昌和殷王司馬印。韓的都城是陽翟(今河南禹縣),殷的都城是朝歌(今河南省淇縣)。26齊、趙:指田榮叛楚自立為齊王之齊,及趙王歇與陳余所立之趙。27滎陽:縣名。在今河南省滎陽縣東北。28京:縣名。在今河南省滎陽縣東南。索:即索亭,古城名,又名大索城。即今河南省滎陽縣城。29河關:黃河渡口臨晉關,后改名為蒲津關。在今陜西省大荔縣東的黃河西岸。30酈食其:劉邦的謀士,說客。31左丞相:官名。掌丞天子,助理萬機。31蒲坂:邑名。即今山西省永濟縣西蒲州鎮,隔黃河與潼關相對。33夏陽:縣名。在今陜西省韓城縣南。34安邑:縣名。在今山西省夏縣西北。35河東郡:治所在安邑。轄今山西省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區。36張耳:魏大梁人。曾與陳余建刎頸之交,陳勝大澤鄉起義后,與陳余共投陳勝麾下,奉陳勝之命與武臣北略趙地,至趙則擁立武臣為趙王,武臣被殺后又擁立趙歇為趙王。后隨項羽入關,被封為常山王。陳余不滿于項羽的分封,聯合田榮反叛項羽。張耳之國,為陳余逆擊,投奔劉邦。劉邦封張耳為趙王。37趙、代:指陳余所立趙歇為王之趙;趙歇被陳余立為趙王后,又立陳余為代王。陳余未之國。乃派夏說守代。38夏說:陳余委任的代相國。閼與:古邑名。在今山西省和順縣西北。39井陘:即井陘口。在今河北省井陘縣東北的井陘山上。稱井陘關,又稱土門關。40趙王:指趙歇;成安君,陳余的封號,陳余,大梁人,與張耳曾為刎頸交。陳勝起義后,陳余與張耳共投至陳勝麾下。奉陳勝命擁武臣北略趙地,并立武臣為趙王,武臣被殺,更立趙歇為趙王。項羽分封時,僅封其為侯,封地為南皮三縣之地,為此叛項羽,逆擊張耳之常山國為王,更立趙歇為趙王,趙歇封其為代王,號成安君。41李左車:仕趙,被封為廣武君。趙之謀士。43西河:指夏陽北面的龍門河。在今陜西省大荔縣東。43裨將:副將。傳飱:分發食品。飱:簡單的飯食。44水:指綿蔓水。發源于山西省壽陽縣東,東經河北省井陘縣,流入滹沱河。45水:即今槐河。發源于河北省贊皇縣西南,東經元氏縣向南注入釜陽河。46 燕:指項羽分封臧荼之燕國,其都城為薊(今北京市西南)。齊:指田榮弟田橫在田榮死后更立其子田廣為齊王之齊,田橫為相,專齊國之政。47 百里奚:春秋時期虞國大夫,未被重用,晉獻公滅虞國后,將其虜至晉國,以陪嫁小臣送往秦國,中途逃亡去楚,為楚俘獲,秦穆公聞其賢能,用五張羊皮將其贖回秦國,任為丞相,稱“五羖大夫”,相秦七年,助秦穆公建立起霸業。48 鄗:古邑名。今河北省高邑縣東。49 宛、葉:宛,縣名,今河南省南陽市;葉,縣名,今河南省葉縣南。50 黥布:即英布(?—前195年),六縣(今安徽省六安縣)人。秦末率驪山刑徒起義,稱當陽君,初屬項羽,封九江王。后轉投劉邦,封淮南王。公元前一九六年反漢,戰敗逃往江南,被長沙王誘殺。51 成皋:古邑名。今河南省滎陽縣西汜水鎮。52 修武:縣名。在今河南省獲嘉縣境。53 傳舍:客館。54 麾:旌麾。軍中用以召喚將領的旗子。55 平原:平原津。當時的黃河渡口。在今河南省平原縣境。56 范陽:縣名。今河北省定興縣南。蒯通:楚、漢戰爭之際的名辯士。本名徹,因避漢武帝劉徹諱,史官改為通。57 歷下:古邑名。今山東省濟南市。58 臨菑:即臨淄。當時齊國的都城,在今山東省淄博市東北。59 高密:縣名。在今山東省高密縣西南。60 龍且:項羽的將領。61 濰水:今山東省濰河。62 城陽:古地名。在今山東省荷澤縣東北。63 假王:暫時代理的王。64 張良(?—前186年),字子房,韓國貴族后裔。秦末農民起義時,聚眾歸劉邦,為劉邦重要謀士。漢朝建立,封為留侯。陳平(?—前178年),陳勝起義后,他依附魏王咎,后從項羽入關,任都尉。后投靠劉邦,是劉邦重要謀士。漢朝建立后,被封為曲逆侯。65盱眙:縣名。今江蘇盱眙縣東北。武涉:其他事跡不詳。66 參:古“三”字。67 齊人蒯通:蒯通原池陽人,后游于齊,故又稱齊人。68 相人:給人看相。69 西山:指成皋以西的山地。70 鞏、雒:鞏,縣名,在今河南省鞏縣西南;雒,即雒陽,在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71內府:倉庫。72 膠、泗:指膠河和泗水流域,即山東省的東部和南部地區。73 張黡、陳澤:公元前208年,章邯將張耳、趙王歇圍困在鉅鹿。當時陳余率軍駐扎在鉅鹿城北,張耳多次派人催促陳余率軍救鉅鹿,而陳余以為力量單薄,不敢出兵。張耳便派張黡、陳澤前去責備陳余。陳余不得已,給張黡、陳澤五千人去進攻章邯,結果,全軍覆沒。項羽率軍擊敗章邯后,張耳責怪陳余不肯救援,并一再追問張黡、陳澤的下落。陳余以實相告,張耳不信,陳余一怒之下,交還將印,離開張耳,張耳則收編了陳余的部隊,從此二人結下仇怨,勢不兩立。74 項嬰:項羽派往張耳處的使者,被張耳殺死。75 大夫種、范蠡:他倆人都是春秋末年,越王勾踐的謀士。在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滅亡越國后,他倆輔佐勾踐,發奮圖強,終于滅了吳國,稱霸諸侯。可是勾踐不念大夫種和范蠡的功勛,致使范蠡被迫出逃,改名換姓去經商,大夫種則被迫自殺。大夫是其職位,種,即文種。76 孟賁:戰國時期著名的勇士。77 舜禹:舜,即虞舜;禹即夏禹,傳說中著名的帝王。78 固陵:今河南省太康省南面的固陵聚。79垓下:在今安徽省靈璧縣東南沱河北岸。80 下邳:縣名。在今江蘇省邳縣西南。81 中尉:武官名。負責巡城,治安等工作。82 鐘離眜:復姓鐘離,名眜。項羽手下的名將。伊廬:邑名。在今江蘇灌云縣東北。83 巡狩:古代天子親自到諸侯守備的地方巡視,稱巡狩。84 云夢:古澤名。一般認為,漢代的云夢澤,即今湖北江陵至蘄春間的大湖區。85陳:縣名。今河南省淮陽縣。86 雒陽:古都名。今河南省洛陽市東。87 絳、灌:絳,指絳侯周勃,從劉邦起義反秦,以軍功封為絳侯,后來曾任太尉、丞相。灌指灌嬰,從劉邦起反秦,以軍功封潁陰侯。后來曾任太尉、丞相。88 肪噲:劉邦的同鄉,從劉邦起義,以軍功封賢成君,后封舞陽侯。89 陳豨:漢朝建立后曾多次隨劉邦平定叛亂,因封陽夏侯,為代相國。后被劉邦懷疑,故舉兵叛漢,失敗被殺。鉅鹿:在今河北省南部,治所鉅鹿為今平鄉縣。守:郡之最高行政長官。90 諸官徒奴:各官府的罪犯和奴隸。91 呂后:姓呂名雉,劉邦之妻。太子:指劉盈,劉邦之子,呂后所生。92 舍人:派有差使的門客。93 長樂:漢宮名。故址在今陜西省西安市西北郊。鐘室:懸掛鐘及其樂器的房子。94 三族:指父母、兄弟、妻子;或父族、母族、妻族。95 山東:指函谷關以東,或除秦國以外的六國領土,即中原地區。96 鹿:比喻帝位。97 跖:人名。相傳為春秋時期柳下惠之弟,曾率九千人橫行天下。故又稱盜跖。堯:即唐堯,傳說中的帝王。98 周、召、太公:周,指周公姬旦;召:指召公姬爽,他們曾輔佐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太公:指呂尚。傳說他曾輔佐周文王、周武王。因功,封于齊。即姜太公。99 血食:古代祭禮時宰殺牲畜做祭品,故叫“血食”。

【今譯】 淮陰侯韓信,是淮陰人。當初還是平民的時侯,貧窮,沒有好的品行,不能被推選去做官吏;又不能做買賣謀生,經常寄居在別人家里吃飯,人們大都討厭他。曾經屢次投靠下鄉南昌亭長家吃閑飯,一連幾個月,亭長的妻子嫌棄他,一早把飯做好在床上吃掉了。該吃飯的時候韓信去了,不再給他準備飯食。韓信也知道亭長妻子的用意,發怒了,從此離去沒回來。

韓信在城下釣魚,好些老婦漂洗棉絮,其中有一位大娘看見韓信餓了,把飯分給他吃,一連幾十天都是如此。韓信高興,對老母說:“我將來一定要重重地報答您。”老母生氣說:“大丈夫不能養活自己,我是可憐你這位公子才給你飯吃,難道是希望報答嗎?”

淮陰屠戶中有個侮辱韓信的年輕人,說:“你雖然個子高大,喜歡佩帶刀劍,但內心卻是膽小的人。”當著大眾羞辱他說:“你真的不怕死,就刺我;如果怕死,就從我胯下爬過去。”于是韓信仔細地打量一會那個年輕人,趴在地上從那個青年胯下鉆過去。滿街的人都嘲笑韓信膽小怕事。

等到項梁率軍渡過了淮河,韓信拿著寶劍投奔他,在項梁的部下,卻沒有名聲。項梁失敗后,韓信又隸屬項羽,項羽任命他為郎中。他多次向項羽獻策,項羽不采納。漢王(劉邦)進入蜀地,韓信從楚軍逃出來歸順了漢王。到漢營后,仍然默默無聞,做個接待賓客的小官。后來犯法判處斬刑,他的同案十三人都已被斬,輪到韓信,韓信用目光迎視,恰好看到滕公,說:“漢王不想成就天下的大業嗎?為什么要斬壯士!”滕公認為他的話不同凡響,又見他的相貌威武,就釋放韓信沒有殺他。滕公跟韓信交談,非常欽佩他的一番話,于是就把韓信的情況報告漢王,漢王任用他為治粟都尉,仍是沒有器重他。

韓信多次與蕭何談話,蕭何認為他不平凡。行軍到了南鄭,諸將于半路逃跑的有二十多人,韓信猜度蕭何會多次向漢王談到他,但并未引起漢王對自己的重視,隨即逃跑了。蕭何聽說韓信逃跑了,來不及向漢王報告,就親自追趕他。有人報告漢王,說:“丞相蕭何逃跑了。”漢王極為憤怒,像失去了左右手一樣。過了一兩天,蕭何來拜見漢王,漢王既憤怒,又高興,罵蕭何說:“你為什么逃跑?”蕭何說:“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漢王說:“你所追的是誰?”蕭何說:“是韓信。”漢王又罵道:“諸將逃跑的有十幾人,你未去追,追韓信,這是說慌!”蕭何說:“諸將容易得到,至于韓信,他在全國杰出人之中找不到第二個。大王若是長期做漢中王,那么就沒有韓信的用武之地;倘若決定要爭奪天下,除了韓信,沒有誰可以商量大事。就看大王怎樣決策了。”漢王說:“我也想到東方去爭奪天下,怎么能郁郁久居在這里呢?”蕭何說:“大王的決策是向東發展,如果能夠用韓信,韓信便會留下來;不能用韓信,他最終還是要逃跑的。”漢王說:“我看在您的面上,讓他做個將軍吧。”蕭何說:“即使您讓做了將軍,韓信也不會留下來。”漢王說:“任他做大將。”蕭何說:“太好了!”于是漢王就想把韓信召來拜大將。蕭何說:“大王平素傲慢無禮,如今拜大將就好像呼喚小孩一樣,這就是韓信離開您的原因。大王要是拜韓信為大將,就應選擇良辰吉日,親自齋戒,設置高壇和廣場,這樣才可以。”漢王答應了蕭何的請求。眾將都高興起來,人人都認為自己要拜大將了。等到拜完了大將,乃是韓信,全軍都為之驚訝。

任命韓信為大將的儀式結束后,漢王就坐。漢王說:“(蕭何)丞相多次推薦您,將軍用什么計策教我呢?”韓信謙虛一番,就問漢王說:“現在您向東爭奪天下,難道敵手不就是項王嗎?”漢王說:“對。”韓信說:“大王估量一下,在勇敢、強悍和兵力各方面,跟項王相比誰強?”漢王沉默了好久,說:“不如項王。”韓信拜了兩拜說:“我韓信也認為大王不如他。我曾經侍奉過項王,請您讓我說說項王的為人。項王厲聲怒吼時,千人在旁也都被嚇得不敢動彈;然而他不能任用有才能的將領,這不過是匹夫之勇罷了。項王見到人恭敬仁慈而又有禮貌,說話溫和,有人患了病,他流淚,并把自已的食物分給患者;至于部下立了功應當加封爵位時,卻把刻好的印信拿在手里,玩弄得磨去了棱角還舍不得給人家,這就是所謂的婦人的仁慈啊。項王雖然稱霸天下,使諸侯臣服,但不占據關中,卻建都彭城。又違背了義帝的約言,把自己的親信和喜愛的人;分封做王。諸侯們看到項王放逐義帝,把他流放到江南,也都紛紛歸國驅逐自己的國君,占據肥沃的土地自立為王了。項王所過的地方,都實行燒殺政策,大多數天下百姓怨恨他,百姓不愿歸附,不過被他的淫威所脅制,勉強服從罷了。項羽名譽上是霸王,實際上他已失去天下人的心,所以說他的強大容易轉為弱小。如今大王真正能采取與項王相反的做法:任用天下英武勇敢的人才,有什么敵人不能誅滅!把天下的城邑封給功臣,有什么人會不心服!憑借合于正義的軍事行動,以順從將士東歸的心愿,有什么敵人打不垮!況且分封的三秦王,均屬秦朝將領,他們統帥三秦子弟有幾年了,被他們殺死和逃亡的不可勝數;又欺騙他們的部下投降諸侯。到了新安,項王狡詐地活埋了秦軍已投降的士兵竟達二十萬之多,唯獨章邯、司馬欣和董翳得以脫身。秦地父老怨恨這三個人,已恨入骨髓。如今項羽強制用淫威之勢讓這三個人做關中王,秦地的百姓并不愛戴他們。大王您率軍隊進入武關,秋毫無犯,并且廢除了秦朝的苛制法令,還與秦地的百姓立約,頒布了三條法令,三秦的百姓沒有不希望您占領其地做王的。按照諸侯的約定,大王本應做關中王,關中的百姓都知道這件事。大王失掉應得的爵位進入漢中,秦地人民沒有不怨恨的。現在大王率兵東進,三秦王的封地只要下一道文書便可以平定。”于是漢王非常高興,自認為得到韓信這位帥才晚了,便聽從了韓信的計謀,部署諸將所進軍和進攻的目標。

八月,漢王起兵經過陳倉向東挺進,平定了三秦。漢二年(公元前205年)出函谷關收服了魏王和河南,韓王、殷王都投降。此后又聯合齊國、趙國共同攻擊楚軍。四月打到彭城,漢軍吃了敗仗,潰散而回。韓信又收集潰散的士兵與漢王在滎陽會合,在京縣、索亭之間又打敗了楚軍。為此,楚軍始終不能向西挺進。

漢軍在彭城打了敗仗之后,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從漢營中逃跑投降了楚軍。齊國與趙國也背叛漢王同楚國講和。六月,魏王豹請假回家探望母親,一到封國立即切斷黃河西岸臨晉關的交通,反對漢王,與楚國訂約講和。漢王派酈食其勸說魏豹,沒有成功。這年八月任命韓信為左丞相,攻打魏國。魏王豹在臨晉駐兵,封鎖臨晉關。韓信便增設疑兵,擺開船只,假裝要在臨晉渡河,而隱蔽在臨晉的部隊,卻在夏陽用木制的盆甕浮水渡河,偷襲安邑。魏王豹驚恐,率兵迎戰韓信,韓信俘虜了魏王豹,平定了魏地,設置河東郡。漢王派韓信與張耳一起,率兵向東挺進,向北攻打趙國和代國。閏九月,打敗了代兵,在閼與活捉夏說。韓信攻下魏地和打敗代國之后,漢王就每每派人征調回他的精銳部隊,開往滎陽抵抗楚軍。

韓信與張耳率領幾萬軍隊,想要向東占領井陘,進攻趙國。趙王和成安君陳余聽說漢軍將要襲擊他們,就在井陘口屯兵二十萬,廣武君李左車游說成安君說:“聽說漢軍韓信渡過西河,俘虜了魏王豹,活捉了夏說,剛剛血洗閼與,現在又以張耳為輔佐,意圖想要攻下趙國,這是乘著勝利而離開本土遠征,那種鋒芒是不可以阻擋的。我聽說‘千里運送糧食,士兵就會面帶饑色,臨時砍柴燒火做飯,軍隊就不能吃飽’。如今井陘這條路,兩輛戰車不能并列行走,騎兵無法排成隊列;行軍隊伍拉開幾百里,運糧食的隊伍肯定遠遠地落在后面。希望你臨時借給我三萬人,從隱蔽的小路攔截他們的糧草,您就深挖戰壕,高筑營壘,堅守軍營,不與敵軍作戰。他們向前沒有仗打,向后沒有退路,我的奇襲部隊截了他們的后路,使他們在野外找不到任何給養,這樣做到不了十天,兩將的腦袋便會送到將軍帳前。希望您考慮我的計策,不然的話,肯定會被他們二人所俘虜。”成安君是個不知權變的書生,經常說:正義之師不用詐謀奇計,還說:“我聽兵書中講:兵力超過敵人十倍,就可以包圍他們;超過敵人一倍,就可以同他交戰。現在韓信的軍隊號稱數萬,實際上不過幾千。他們竟敢不遠千里而來襲擊我們,也已經精疲力盡了。如今碰上這樣的敵人,還退避而不出擊,以后有更強大的敵人,又如何能戰勝他們!諸侯便會認為我們膽小,而輕易地來攻打我們。”因而沒有采納廣武君的謀策。廣武君的計謀沒有被采納。

廣武君的謀策未被采納,韓信就派人暗中打聽,當準確地了解到廣武君的謀策未被采納,就非常高興,于是才敢于徑直進軍,到離開井陘口三十里地處停下來宿營。半夜時傳出命令,逃選兩千名輕裝騎兵,每人拿一面旗幟,從小道上山,隱蔽在山上觀察趙軍,并告訴他們說:“交鋒時,當趙軍看見我軍后撤,一定會傾巢出動追趕我們,你們就火速沖進趙軍的營壘,拔掉趙軍旗幟,插上漢軍旗幟。”又讓他的副將傳令開頓小餐,并且宣布“今天打敗趙軍,正式會餐。”將領們都不相信,假裝說:“好!”韓信對手下的軍吏說:“趙軍已經先占據了有利地形,并筑造了營壘,他們看不到我們大將的旗幟,儀仗,就不敢攻擊我軍的先頭部隊,怕我們到了險要的地方退回去。”于是韓信就派出一萬名部隊先出發,出了井陘口,背著靠水,擺開陣勢。趙軍看到這種陣勢大笑起來。天亮之后,韓信高置起大將的旗幟和儀仗,大吹大擂地開出井陘口。趙軍打開營壘攻擊漢軍,激戰了很長時間,這時韓信、張耳假裝拋旗棄鼓,逃回到河邊的陣地。河邊部隊打開了營門,放他們進去。又進行激戰。趙軍果然傾巢出動。奪取漢軍的旗幟,追趕韓信和張耳。韓信和張耳已經進入河邊的陣地。軍士們都拼命作戰,趙軍無法打敗他們。韓信預先派出的兩千名騎兵,看到趙軍傾巢出動去追逐戰利品之際,便火速地沖進趙軍的營壘,把趙軍的旗幟全部拔掉,豎立起漢軍的兩千面旗幟。這時,趙軍已經不能取勝,又不能俘獲韓信等人,就想要退回自己的營壘,可是營壘卻插滿了漢軍的紅旗,大為震驚,以為漢軍全部俘虜了趙軍的將領,于是軍隊大亂,紛紛逃跑,趙將即使誅殺逃兵,也無法禁止。于是漢兵前后夾擊,便徹底打垮了趙軍,俘獲了大批人馬,在靠水岸邊斬殺了成安君,生擒了趙王歇。

韓信傳令全軍,不要殺死廣武君,有能活捉他的賞給千金。于是有人就捆著廣武君送到軍營,韓信親自給他解繩索,請他面向東坐,自己面向西對坐著,像對待老師那樣對待他。

眾將獻上首級和俘虜,向韓信祝賀,乘機問韓信說:“兵法上說‘行軍打仗應該右邊和背后靠山,前面和左面臨水’。這次將軍反而命令我們背水列陣,說‘打垮了趙軍正式會餐’,我們并不信服,然而戰爭卻取得了勝利,這是什么戰術啊?”韓信說:“這在兵法中有記載,只不過諸君沒有留心罷了。兵法上不是說‘困在死地而后經過苦戰得生,處于絕境然后經過苦戰得存’嗎?況且我所率領的并不是平素經過我的訓練而聽從我指揮的將士,這就是所謂‘驅趕著街市平民去打仗’,在這種形勢下非把士兵置于死地,讓他們人人自動作戰不可;如果把他們安置在有活路的地方,都會跑掉,怎么還能用他們來作戰呢!”將領們都心服地說:“好!將軍的謀略不是我們能趕得上的。”

于是韓信問廣武君說:“我想向北進攻燕國,向東征伐齊國,怎樣做才能有功績。”廣武君推讓說:“我聽說‘打了敗仗的將領,沒有資格談論勇敢,亡了國的大夫沒有資格談論國家的存亡’。如今我是個兵敗國亡的俘虜,哪里有資格商議大事呢!”韓信說:“百里奚在虞國而虞國滅亡,在秦國而秦國稱霸,并不是他在虞國時愚蠢而在秦國就聰明,而是在于國君用不用他,采不采納他的意見!成安君果真能采納您的意見,像我韓信這樣的,也要被他所活捉。因為他不采納你的建議,所以我才有機會侍奉您啊!”韓信堅決地請教說:“我完全聽從您的計策,希望您不要推辭!”廣武君說:“我聽說‘聰明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有一次失誤;愚笨的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有一次收獲’。所以說‘即使在狂人的話中,圣人也可以采擇’。不過恐怕我的計策不一定值得采納,但愿奉獻我的愚忠。成安君本來有百戰百勝的計策,然而一旦失策,軍隊便在鄗城之下戰敗,自己也死在靠水之上。如今將軍渡過了西河,俘虜了魏王,活捉了夏說,一舉攻占井陘,不到一上午打垮了趙國二十萬軍隊,殺死成安君,英名傳揚四海,聲威震動天下。農夫們預感到兵災的到來,無不放下農具,停止耕作,穿好的,吃好的,專心傾聽您下令進軍的消息。像這些,乃是將軍的長處。然而,百姓勞苦,士兵疲憊,實際上是很難作戰的。如今將軍想要率領疲憊的士兵,停留在燕國堅守的城池下面,想戰恐怕時間過長,力量不足以攻克。實情暴露了,威勢便會消弱,曠日持久,糧食耗盡,而弱小的燕國不肯降服,齊國必然拒守邊境,使自己強大起來。燕國和齊國堅持不肯降服,那么劉、項雙方的勝負就不能斷定。像這樣,便是將軍在戰略上的短處。我見識淺陋,但私下認為攻燕、伐齊也是一種失策啊!所以善用兵的人,決不肯以自己的短處,去攻擊別人的長處,而是用自己的長處,去攻擊別人的短處。”韓信說:“雖然如此,那么應怎么辦呢?”廣武君說:“現在替將軍著想,不如按兵不動,安定趙國,撫恤陣亡將士的遺孤,使方圓百里之內,每天都有人送來牛肉美酒,宴請軍官,犒勞士兵,擺出向北進攻燕國的架式,然后派說客拿著書信,向燕國顯示自己的長處,燕國肯定不敢不聽從。燕國歸順了,再派說客往東勸降齊國,齊國也一定聽到消息便會降服,即使有聰明的人,也不知道應該怎樣替齊國謀劃了。像這樣,那么天下的大事就都好辦了。用兵本來就有先虛張聲勢,然后采取軍事行動的,我所說的就是這種情況。”韓信說:“好!”聽從了廣武君的計策,派使者出使燕國,燕國聽到消息,便立刻投降。于是派人報告漢王,因而請求立張耳為趙王,來鎮撫趙國。漢王答應了他的請求,就封張耳為趙王。

楚國屢次出兵渡過黃河襲擊趙國。趙王張耳和韓信往來救援,因而在行軍中安定了趙國的城邑,調派軍隊去支援漢王。楚軍正把漢王緊緊圍困在滎陽,漢王從南面突圍,來到宛縣,葉縣一帶收服了黥布,奔入成皋,楚軍又急忙包圍了他們。六月間漢王逃出成皋,向東渡過黃河,只有滕公相隨,前往張耳在修武的駐地。到了修武,住在客館里。第二天早晨,他自稱是漢王的使臣,騎馬奔入趙軍的營壘。張耳、韓信還沒有起床,漢王就在他們的臥室里,奪取了們的印信和兵符,用軍旗召集眾將,更換了他們的職務。韓信、張耳起床后,才知道漢王來了,大為震驚。漢王奪取了他們二人統帥的部隊,命令張耳防守趙地,任命韓信為國相,讓他收集趙國還沒有發往滎陽的部隊,去攻打齊國。

韓信引兵東進,還沒有渡過平原津,漢王派酈食其已經說服齊王歸順了。韓信已經打算停止進軍齊國。范陽說客蒯通勸韓信說:“將軍是奉詔令攻打齊國的,漢王只不過是暗中派一個密使游說齊國投降,難道有詔令停止進攻嗎?為何不進軍呢?況且酈生只不過是個書生,伏在車子的橫木上,鼓動三寸之舌,就收服了齊國七十多座城邑。將軍統帥數萬大軍,用一年多的時間,才攻克趙國五十多座城邑。您擔任將軍已多年,反而還不如一個讀書小子的功勞嗎?”于是韓信認為蒯通講得對,聽從了他的意見,便率軍渡過了黃河。齊王聽從了酈生的游說之后,就挽留酈生暢飲,撤去了對漢軍的守備,韓信乘機襲擊了齊國在歷下的駐軍,順勢打到都城臨菑。齊王田廣認為酈生出賣了自已,就煮死了他,逃往高密,并派使者到楚國請求援救。韓信已經平定了臨菑,于是就引兵向東追田廣到了高密的西邊。楚派龍且為將,率領號稱二十萬大軍援救齊國。齊王田廣和龍且聯軍與韓信作戰,尚未交鋒,有人勸龍且說:“漢軍遠離本土,拼命作戰,那鋒芒是不可阻擋的,而齊、楚兩軍在自己的土地上作戰,士兵容易逃散,不如高溝深塹,讓齊王派他的親信大臣去召撫丟失的城邑。這些已丟失的城邑,聽說齊王還在,楚軍又來援救,一定會反叛漢軍,漢軍客居二千里之外,齊國的城邑都反叛他們,韓信軍勢必得不到糧食,這樣便可以迫使他們不戰而降。”龍且說:“我平生了解韓信的為人,容易對付。況且援救齊國,不交戰便使韓信投降,我還有什么功勞?如今戰勝他,齊國的一半土地可以分封給我,為什么不攻打?”于是終于決定開戰,與韓信隔著濰水擺開了陣勢。韓信就連夜做了一萬多個袋子,裝滿沙子,堆住濰水的上游,帶領一半軍隊渡過河去,攻打龍且,假裝戰敗,往回逃。龍且果然高興地說:“本來我就知道韓信膽小害怕。”于是就渡過濰水追趕韓信。韓信就派人挖開堵塞河水的沙袋,河水洶涌而來,龍且的軍隊有一半還未渡過河去,韓信立即回師猛烈反擊,殺死了龍且。龍且在濰水東岸的部隊,四散逃走,齊王田廣也逃跑了。韓信就追擊敗兵到城陽,把楚軍的士兵全部俘虜了。

漢四年(公元前203),韓信征服和平定了整個齊國。韓信向漢王上書說:“齊國狡詐多變,是個反覆無常的國家,南邊又靠近楚國,如果不設置一個代理國王來鎮撫它,那局勢便不會穩定,我希望代理齊王,這樣做對形勢有利。”當時,楚軍正在把漢王緊緊圍困在滎陽,韓信的使者來了,漢王打開信,極為憤怒,大罵道:“我被圍困在滎陽,日夜盼望你來輔助我,您竟想自立為王!”張良、陳平暗中踩了一下漢王的腳,便湊近他的耳朵說:“漢軍正處于不利的形勢之下,怎么能夠禁止韓信稱王呢?不如就此機會立他為王,好好地對待他,讓他自己鎮守齊國,不這樣便會發生變亂。”漢王也明白過來,于是又大罵道:“大丈夫平定了諸侯,就做真王罷了,干什么做代理王!”于是漢王派張良前去,立韓信為齊王,征調他的部隊攻打楚軍。

楚軍失去了龍且,項王害怕了,派盱眙人武涉前往游說齊王信說:“天下的百姓都受秦朝統治之苦,已經很長了。因而彼此合力攻打秦國。秦被滅亡之后,于是根據功勞大小,劃分土地,分立為王,使士兵得到休息。如今漢王又起兵而向東挺進,侵略別人的境界,奪取別人的封地,率兵出函谷關,收集各路諸侯的軍隊向東挺進攻擊楚國,看其意圖不全部占有天下,不會休止,他貪心到了這種地步!況且漢王不能信任:他落在項王的手心里已多次了,項王憐憫他,使他活下來,然而一旦脫身,就背棄盟約,再次進攻項王。他是這樣的不可親近。如今您雖然自認為跟漢王有深交,替他盡力用兵,但最終要被他所擒。您之所以能延遲到今天,是由于項王還在。現在漢王、項王的勝敗,舉足輕重的是您。你投向右邊,漢王就取勝,您投向左邊,項王就得勝。項王今天被消滅了,下一個就該消滅您了。您和項王有舊交情,為什么不反漢與楚聯合,三分天下自立為王呢?如今,您放過這個時機一定要站在漢王一邊攻打項王,一個聰明的人,難道應該這樣做嗎?”韓信辭謝說:“我事奉項王,官職僅為郎中,職位不過是一個執戟的衛士,言不聽,計不用,所以我背叛了楚而投歸漢王,漢王授給我大將軍的印綬,給我數萬士兵,脫下他的衣服給我穿,把好的食物讓給我吃,言聽計從,所以我才有現在這個樣子。人家如此親近和信任我,我背叛他就不吉祥,即使死了也不改變主意,希望你替我辭謝項王的盛情!”

武涉離去之后,齊國人蒯通知道天下勝負的關鍵在于韓信,想出奇計打動他,就用看相者的身份勸韓信,說:“我曾經學過看相的技藝。”韓信說:“先生怎樣給人看相?”蒯通說:“人的高貴和卑賤在于骨相,憂愁和喜悅在于氣色,成功與失敗在于決斷。用這三項驗證人的相,是萬無一失的。”韓信說:“好。先生相我的面怎么樣?”蒯通說:“希望稍稍屏退從人。”韓信說:“左右的人走開吧!”蒯通說:“相您之‘面’,最多不過封個侯,而且還有危險。相您的‘背’,卻高貴無法形容。”韓信說:“這是什么意思?”蒯通說:“天下最初興兵起事的時候,英雄豪杰起來建號稱王,一聲呼喊,天下有志之士像云霧那樣聚集,像魚鱗那樣雜沓,如火焰迸飛,狂風驟起。在這個時候,考慮的只是滅亡秦朝罷了。如今楚漢相爭,致使天下無辜的百姓肝膽涂地,父子的尸骨暴露在荒郊野外,不可勝數。楚國人從彭城起兵,轉戰追擊,直到滎陽,乘著勝利如同席卷一樣打過來,威震天下。然而軍隊被困在京縣、索縣之間,被阻在成皋以西的山岳地帶不能再前進,已經三年了。漢王率領數十萬的軍隊,在鞏縣、洛縣一帶抵抗楚軍,憑借著山河的險要,盡管在一天里有多次戰斗卻沒有尺寸的功績,以至遭到挫折失敗,幾乎不能自救。在滎陽戰敗,在成皋受傷,于是逃到宛縣、葉縣兩縣之間,這就是所說的智者、勇者的困窘了。銳氣在關塞險阻處受到挫傷,倉庫中的糧食也消耗光了,老百姓精疲力竭,怨聲載道,人心動蕩,無所依靠。據我所料,不是天下的圣賢,就無法平息這場天下的禍亂。如今劉、項兩主的命運,都掌在您的手中,您替漢王出力,漢就勝利;您為楚王出力,楚就得勝。我愿意披肝瀝膽,敬獻愚計,恐怕足下不能采納。如果您真能聽我的計謀,不如讓楚、漢雙方都不受損害,同時讓他們存在下去,與他們三分天下,鼎足而立,這種形勢,誰也不敢先動手。憑著您的賢才圣德,又擁有眾多的人馬和裝備,占據強大的齊國,迫使燕國、趙國服從自己,出兵到他們的薄弱地帶,以牽制他們的后方,順應百姓的愿望,向西制止楚、漢相爭,那么天下諸侯就會聞風響應,有誰敢不聽從!然后分割大國,削弱強國,用來分封諸侯。諸侯既已恢復,天下便會信服聽從,而把功德歸于齊國。您穩守齊國原有的地盤,據有膠河泗水的流域,用恩德感召諸侯,恭謹謙讓,那么天下的國王就會相繼來朝拜齊國,聽說‘天賜與的好處不肯接受,反而會受到懲罰;時機到了不行動,反而會遭到災禍’,希望您能仔細地考慮這件事。”韓信說:“漢王待我頗為優厚,把他的車子給我坐,把他的衣服給我穿,把他的食物給我吃。我聽說坐人家車子的人,要分擔人家的禍患;穿人家衣裳的人,心里要想著人家的憂患;吃人家東西的人,要為人家的事業效死,我怎么能夠圖謀私利而背信棄義呢!”蒯通說:“你自認為同漢王友好,想建立流芳千古的事業,我私下認為這種想法錯了。當初,常山王、成安君還是平民百姓時,結成生死至交,后來因為張黡、陳澤的事發生爭執,兩人相互怨恨。常山王背叛項王,捧著項嬰的頭逃跑,歸順了漢王。漢王借給他軍隊向東進擊,在靠水以南殺死了成安君,身首異處,因而被天下人所恥笑。這二人的交情可以說是天下最好的。然而到頭來,都想把對方置于死地,這是為什么呢?禍患就產生在貪欲多,而人心又難以猜測。如今您打算用忠誠、信義與漢王結交,然而你們的關系不一定比常山王和成安君的交情更鞏固,而所牽涉的事情又多半比張黡、陳澤的事件大得多。所以我認為您斷定漢王,不會危害您自己,也錯了。大夫文種和范蠡,使瀕臨滅亡的越國保存下來,使勾踐稱霸,但功成業就之后,文種身死,范蠡逃亡。野兔已經打完了,獵犬被烹殺。以交情和友誼而論,您和漢王肯定比不上張耳與成安君了;以忠誠信義而論,也趕不上大夫文種、范蠡與越王勾踐了。從這兩件事來看,足夠您斷定是非了。希望您深思熟慮反復考慮。況且我聽說,勇敢、謀略使君主感到威脅的人,有危險;功勛卓著冠蓋天下的人,得不到賞賜。請讓我說說大王的功績和謀略吧:您渡過西河,俘虜魏王,活捉夏說,率軍攻打井陘,殺死成安君,占領趙國,制服燕國,平定齊國,南面摧毀楚軍的兵力二十萬,東面殺死了龍且,西面向漢王報捷,這真可以說功勛在天下沒有第二個。謀略超眾,世上少有。如今您據有威脅君主的威勢,持有不能封賞的功績,歸附楚國,楚國不信任;歸附漢國,漢國人震驚恐懼。你帶著這樣大的功績和聲威,哪里是您安身之處呢?身處在臣子的地位,而有使國君震動的威脅,名望高于天下所有的人,我私下為您感到危險。”韓信說:“先生暫且回去吧,讓我考慮這件事。”

過了幾天,蒯通又對韓信說:“善于聽取意見,就容易預見事物的征兆。能夠反復思考,就容易掌握事情成敗的關鍵時機。不善于聽取意見和思考問題而能長久安全的人,實在少有。聽取意見卻很少判斷失誤的人,就不能用花言巧語去迷惑他。計謀策劃周到,而不本末倒置的人,就不能用花言巧語去擾亂他。甘愿做劈柴養馬的人,就會失掉爭取萬乘之國權柄的機會;甘心于微薄俸祿的人,就得不到公卿宰相的高位。所以辦事堅決不疑,才是聰明果斷的表現;遲疑不決,是辦事的禍患。專在細小事情上用心思,便會忘記天下的大計劃;明知事情應該如何做,決定了又不敢去執行,這是一切事情的禍根。為此說:‘猛虎遲疑不決,不如黃蜂、蝎子的敢于放刺;駿馬的踏步不前,不如劣馬的緩步前進;猛士孟賁的猶豫不定,不如庸夫一定要達到目的的實干;盡管有虞舜、夏禹的智慧,但閉口不說,還不如聾啞人用手比劃。’上述這些話意在說明,付諸行動是最可貴的。事業難于成功而易于失敗,機會難得,卻容易喪失。機會啊機會,失去了就不再來。希望您細心地考慮這件事。”韓信猶豫不決,不忍心背叛漢王,又認為自己功勞多,漢王終究不會奪去自己的齊國,于是謝絕了蒯通。蒯通的游說未被韓信采納,后來便裝瘋做了巫師。

漢王被圍困在固陵,采用張良的計策征召齊王韓信,韓信就率領大軍到垓下會師。項羽被打敗之后,漢高祖用突然襲擊的辦法,奪取了齊王韓信的軍權。漢高祖五年正月,改封齊王韓信為楚王,定都下邳。

韓信到了封國,召見曾給他飯吃的那位漂母,賜給她一千金;以及下鄉南昌亭長,賜給他一百錢,說:“您是個小人,做好事有始無終。”又召見曾經侮辱自己,叫自己從他胯下爬過去的那個年輕人,任命他為楚國中尉。并且告訴眾將相說:“這人是個壯士,當辱我時,我難道不能殺死他嗎?但是殺了他沒有意義,所以我忍下來了,才達到今天這樣的成就。”

項王的逃亡將領鐘離眜,家住在伊廬,一向跟韓信友好。項羽死后,逃跑出來歸附了韓信。漢王怨恨鐘離眜,聽說他在楚國,就下令楚國逮捕他。韓信剛到楚國時,巡行所管轄的縣邑,進出都派軍隊戒嚴。漢高祖六年,有人上書告發楚王韓信謀反。高祖用陳平計策,說天子外出巡視會見諸侯,南方有個云夢澤,派使臣通告各國諸侯在陳縣聚會,說:“我要游覽云夢澤。”其實是想襲擊韓信。高祖將要到達楚國時,韓信想要舉兵反叛,自己猜度沒有罪過,想朝見皇上,又擔心被活捉。有人勸韓信說:“殺了鐘離眜,皇上一定高興,就沒有禍患了。”韓信去見鐘離眜商議此事。鐘離眜說:“漢王之所以不敢進攻楚國,是由于我在您這里。如果您捕捉了我用來討好漢王,我今天死了,您也要隨之滅亡。”于是就罵韓信說:“您不是忠厚長者!”終于自刎。韓信拿著鐘離眜的頭,在陳地拜見高祖。皇上命令武士,把韓信捆綁起來,裝在后面的副車上。韓信說:“果真像人們所說:‘狡猾的兔子死了,獵狗也要隨之被烹殺;高飛的禽鳥射光了,優良的弓箭隨之也要收藏;敵國被消滅了,謀臣也要隨之被殺。’天下已經平定,我當然應該被烹殺。”皇上說:“有人上告您反叛。”就給韓信戴上刑具。到了洛陽便赦免了韓信的罪過,改封他為淮陰侯。

韓信知道漢王害怕和妒嫉自己的才能,常稱病不參加朝見和侍從。韓信從此天天因為失望而增加對漢王的怨恨。平常在家,老是愁悶不高興,對與絳侯周勃和潁陰侯灌嬰同等地位,感到羞恥。韓信曾經拜訪樊噲將軍,樊噲用跪拜的禮節迎送,口稱臣子說:“大王竟肯光臨臣下家門。”韓信走出門之后笑著說:“我這一生竟然與樊噲等人處在同等地位!”皇上曾經跟韓信閑談將領們的才能高下,認為他們各有短長。皇上問說:“像我,能帶多少兵?”韓信說:“陛下不過能帶十萬兵。”皇上說:“您能帶多少?”韓信說:“我是愈多愈好!”皇上笑著說:“越多越好,為什么被我捉住了?”韓信說:“陛下不善于帶兵,卻善于統帥將領,這便是我被陛下捉住的緣故,況且陛下的權位乃是上天賜予的,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

陳豨被任命為鉅鹿郡守,向淮陰侯韓信辭行。韓信拉著陳豨的手,避開左右的人在庭院中漫步,抬頭嘆息說:“有話可以對您說嗎?有些話想跟您談談。”陳豨說:“一切聽從將軍的吩咐!”淮陰侯說:“您所管轄的地方,乃是天下精兵所聚集的地方;而您又是陛下所寵愛的臣子。倘若有人說您反叛,皇上一定不相信;第二次說您反叛,陛下便會懷疑,說您反叛的消息第三次傳來,皇上一定發怒而親自率兵征討。我為您從京城起兵做內應,天下便可以奪取了。”陳豨平素知道韓信的才能,相信他,就說:“謹從指教。”漢高祖十一年,陳豨果然反叛,皇上親自帶兵前往,韓信因病沒有跟從。暗中派人到陳豨的處所說:“只管起兵,我在這里協助您。”于是韓信就與家臣謀劃,乘黑夜里假傳詔書,赦免各官府的罪犯和奴隸,打算用他們去襲擊呂后和太子。部署完畢,等待陳豨回報。他的一個家臣得罪了韓信,韓信把他囚起來,準備殺他。家臣的弟弟上書告變,向呂后告發韓信準備反叛的情況。呂后想把韓信召來,怕他的黨羽多,不肯就范,就跟蕭何商議,派人假裝從皇上那里來,說陳豨已被捉到并殺死了,列侯群臣都要去朝賀。蕭何欺騙韓信說:“盡管您有病,勉強進宮去朝賀。”韓信進入宮廷,呂后讓武士把韓信綁起來,在長樂鐘室里殺了韓信。韓信臨刑時,說:“我后悔沒有聽從蒯通的計謀,反被婦人小子所欺騙,這難道不是天意嗎!”于是就誅殺了韓信的三族。

高祖從討伐陳豨的軍中歸來,看見韓信已經死了,又高興又憐惜,問道:“韓信死時,說了什么話?”呂后說:“韓信說后悔沒有采納蒯通的計策。”高祖說:“那是齊國的說客。”于是就下令捉拿齊國蒯通。蒯通來到了,皇上說:“你教唆過淮陰侯謀反嗎?”回答說:“是的,我原來教過他。那小子不采納我的計策,所以自尋死路。如果那小子聽從我的計策,陛下如何能殺死他呢?”皇上大怒說:“煮死他!”蒯通說:“煮死我是冤枉啊!”皇上說:“你教唆韓信反叛,有什么冤枉?”回答說:“秦朝的法紀敗壞,政權解體,山東地方大亂,各姓勢力蜂起,英雄豪杰像一群烏鴉聚集。秦朝人失去了他的帝位,天下人都追逐它,于是本領高,行動快的先得到。盜跖的狗對著唐堯狂叫,并非唐堯不仁,狗叫是由于他不是它的主人。在那時,我只知有韓信,不知有陛下。況且在當時,磨快了刀,要想照你這樣做的人多著呢,只不過他們的能力不行罷了。您能夠全部把他們烹死嗎?”高帝說:“饒恕了他吧。”就赦免了蒯通的罪過。

太史公說:“我到淮陰,淮陰人對我說,韓信雖然還是平民的時候,他的志向就與眾不同,他的母親死了,由于貧窮,無法安葬,然而他找到了又高又寬敞的墳地,使墳旁能夠安置下萬戶人家。我看了他母親的墳墓,確實如此。假如韓信能學習圣賢的道理,懂得謙虛退讓,不夸耀自己的功勞,不矜夸自己的才能,那么就差不多了。在漢朝,他的功勛可以跟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這些人相比美,世世代代可以受到祭享。然而他沒有向這方面努力,天下已經安定,反而圖謀叛亂,誅滅宗族,不也是應該的么!”

【集評】 唐·劉知幾《史通》卷六《浮詞》:“淮陰實在仄微,墮也無行,后居富貴,滿盈速禍;躬為逆上,名隸惡徒。周身之防靡聞,知足之情安在?美為善將,呼為才略則可矣,必以賢為目,不其謬乎?”

宋·劉辰翁、倪思《班馬異同》卷十:“文字有急辭不可緩者,問信死亦何言是也;有緩辭不可急者,蒯通秦綱是也。《漢書》雖剪之,使勁然出之者不迫,則所之者不移。此傳報似先秦,刪即為漢,必不得已,寧疏毋密,《史》、《漢》之分也”。

宋·陳亮《酌古論》:“項氏之患,蚩尤以來所未有也,故韓信出佐高祖而劫制之。彼其所以謀項氏者,可謂盡矣。不以其兵與之角,而欲先下諸國以孤其勢,故一舉而定三秦,再舉而虜魏豹,三舉而擒夏說。乃欲引兵遂下井陘,李左車說趙將陳余,余不能用,信乃一舉而破趙。世之議者皆曰:‘使左車之策逆行,是信必不敢下井陘,下則必為所擒矣。’嗟夫,此何待信之淺薄哉?信非英雄則可,若英雄者,則計必不出此矣。且趙不破則燕不服,燕不服則齊未可平,齊未可平則劉項之權未有可分也。信之用兵,古今一人而已。”

明·茅坤《史記抄》:“予覽觀古兵家流,當以韓信為最,破魏以木罌,破趙以立漢赤幟,破齊以囊沙,彼皆從天而下,而未嘗與敵人血戰者。予故曰:古今來,太史公,文仙也;李白,詩仙也;屈原,詞賦仙也;而韓信,兵仙也。然哉!”

清·梁玉繩《史紀志疑》:“信之死冤矣,前賢皆極辯其無反狀,大抵出于告變者之誣詞,及呂后與相國文致耳。史公依漢庭獄案,敘入傳中,而其冤自見。一飯千金,弗忘漂母,解衣推食,寧負高皇?不聽涉、通于用兵王齊之日,必不妄動于淮陰家居之時;不思結連布、越大國之王,必不輕約邊遠無能之將。賓客多,與稱病之人何涉?左右辟,則挈手之語誰聞?上謁入賀,謀逆者未必坦率如斯;家臣徙奴,善將者亦復部署有幾?是知高祖畏惡其能,非一朝一夕,胎禍于躡足附耳,露疑于奪符襲軍,故擒縛不已,族誅始快。從陳軍來,見信死且喜且憐,亦諒其無辜受戮為可憐也。獨怪蕭何初以國士薦,而無片語申訴,又詐而給之,毋乃與留侯勸封雍齒異乎?”

清·李東陽《史記評林》:“信之罪,獨有請假王、期會不至二事,非純臣之節耳,實不反也。”

清·黃震《黃氏日抄》:“韓信虜魏、破代、平趙、下燕、定齊,南摧楚兵二十萬,殺龍且,而楚遂滅。漢并天下,皆信力也。武涉、蒯通說信背漢,而信終不忍,自以功多,漢終不奪我齊也。不知功之多者忌之尤甚,今日破楚,明日奪齊王。信方為漢取天下,漢之心已未嘗一日不在取信也。張良為帝謀臣,使其為之畫善計,猶庶幾焉;而躡足之謀,召信會兵垓下之策。皆所以疑帝之甚,而置信于死者也。”

清·李景星《四史評議》:“《淮陰傳》有正寫,有特筆。敘淮陰計劃及其戰功,此正寫也。雖說得酣暢淋漓,猶在人意想之中。敘武涉之說淮陰,蒯通之說淮陰,則以最詳明最痛快之筆出之;敘淮陰教陳豨反,則以隱約之筆出之,正以明淮陰之不反。而挈手辟左右云云,乃當時羅織之辭,非事實也。又恐后人誤以為真,更以蒯通對高祖安置于傳末,而曰‘豎子不用臣之策,故今自夷于此’。夫曰‘不用’,曰‘自夷’,則淮陰之心計明矣。凡此,皆所謂特筆也。至于淮陰失處,在請假王,與后來羞與絳、灌為列,故傳亦不為之諱。”

清·金錫齡《夠書室遺集·讀史記淮陰侯傳論》,“嘗讀《史記》,至淮陰侯傳論,竊怪丈夫患無才,而淮陰竟以才死,且冒不韙之名,不禁為之掩卷三嘆也。夫以淮陰挾不世之才,微特非噲灌等伍,并遠出酂侯之上,故漢高深畏其能,已非一日。假令有意謀叛,當早在王齊之時,乃武涉說之而不從,蒯通說之而亦不聽,則其始終不忍背漢,已可具見,安得止據舍人之弟告變數語,而遽斷其反哉!然當日不察虛實,竟置誅夷,人亦知為千古疑獄,但繹告變之辭,實無反事。近人林西仲已嘗論之云,當陳豨之過辭淮陰,既辟左右矣,挈手步庭之語,誰則聞之。豨客不法,事連豨,又聞上召,自疑而反,與淮陰何涉?即云上討豨時,淮陰稱病不從,然淮陰在洛陽,以上畏惡其能,稱病不朝已久,自非擊也,以此定其與豨通謀,可乎?至所云欲夜詔赦諸官徒奴,以襲呂后太子之說,其誣尤甚。夫帝之自將討豨也,豈不計及洛陽為根本重地,而使呂后太子擁重兵以居守乎,淮陰以稱病不朝之侯,縱欲為豨中應,既無兵權,即盡赦諸官徒奴,為數幾何?且非所屬久練之眾,安能驅令為逆而可以濟事?況詐詔之舉,僅云與家臣定謀,則尚在未發也,又何云部署已定乎?借令已定,則事機成敗,間不容發,何又云使豨待報乎?果爾則誅夷之日,亦當分別逆黨置法,乃定謀之家臣不問,即使至豨所之人亦不詞,豈法可加于無辜之三族,獨寬于共事之腹心,無是理也。是知舍人之弟告變,乃呂后陰為使之,如告彭越故事,因而文致其詞無疑矣。故高帝聞其死,且喜且憐之,亦知無辜受戮,為可憫也。今觀太史公所為傳贊,敘其叛逆事跡,語多微詞,即其贊末所云‘天下已集,乃謀叛逆’,則非叛逆之時可知,至其以夷滅為宜,特以本朝所行,不得不如此立說,此不但見其措詞之妙,抑且見其持論之公矣。”

【總案】 淮陰侯韓信的悲劇,乃是由兩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是劉邦,他對韓信的軍事才能總是不放心,對韓信在政治方面采取懷疑的態度。第一次是漢二年(前205年)六月間韓信剛剛取得救趙的巨大勝利,軍隊也隨之壯大起來。劉邦逃出成皋,單獨與滕公一道,在修武偷襲韓信張耳。他們自稱是漢王的使臣,騎馬進入趙軍的營壘。張耳、韓信還沒有起床,漢王就在他們臥室里奪取了他們的印信和兵符,用軍旗召集將領們,調動他們的職位。韓信張耳起床后,才知道漢王來了,大吃一驚,漢王奪取了他們的軍隊,命令張耳防守趙地,任命韓信為相國。第二次是漢五年(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后,劉邦用突然襲擊的辦法,奪取了齊王韓信的軍隊,并由齊王改封為楚王。第三次是有人告發韓信謀反。在沒有任何根據的情況下,劉邦用陳平計,以游覽云夢澤為名,讓諸侯拜見皇帝,乘機活捉了韓信,改封為淮陰侯,并把韓信軟禁在洛陽。第四次是陳豨反叛本與韓信無關。可是漢初史料中竟羅織了韓信甘做陳豨內應。如何做內應呢?信傳記載:韓信與家臣謀劃,黑夜里假傳詔書,赦免各官府的罪犯和奴隸,打算調他們去襲擊呂后和太子。司馬遷用了大量篇幅記載武涉、蒯通說韓信。當時韓信在齊王任上,那時不反,此后更不會在被軟禁后反叛,因為它既非事實,也不可能。司馬遷用對比手法寫出,讓讀者知道韓信始終是個講信義的愚忠之臣。

從韓信方面來說,他不知道像張良那樣保護自己,而且是報恩之心極重的人。報恩本是中國人的美德,但也要看對象。韓信對漂母的“一飯千金”報恩行為是可貴的。然而他要報劉邦對他的“授上將軍印,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之恩,卻看錯了對象。劉邦是封建社會中不講恩義的君主。他在打天下時,可以授以兵權,信任備至,然而為此便不對他加以防備,這是只知“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而實際上并不懂這一道理。即是說,韓信是個“連兵百萬、戰必勝、攻必取”的杰出軍事家,在政治方面他是無知的,與張良相比,可謂差之千里。韓信不懂得即便沒有人說他造反,早晚他的兵權也要被劉邦奪掉,他的腦袋也要搬家。這便是韓信的悲劇。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免费在线观看a级毛片| 国产精品丝袜黑色高跟鞋| 国产无遮挡吃胸膜奶免费看| 国产国产精品人在线观看| 国产丰满麻豆videossexhd| 午夜性福利视频| 亚洲精品线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丝袜| 你懂的网址免费国产| 亚洲国产视频网站|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2020一 | 男男gay做爽爽免费视频| 欧美综合自拍亚洲综合图片区| 极品尤物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成人AAAAA毛片| 天天摸天天做天天爽| 国产真实强被迫伦姧女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观看青青草原网站| 免费的a级毛片| 免费在线视频a| 亚洲jizzjizz妇女| 亚洲偷自拍另类图片二区| 久久中文娱乐网| 99在线观看国产| 亚洲精品国产国语|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老狼| 国产凌凌漆免费观看国语高清| 伊人热热久久原色播放www| 亚洲xxxxxx| yjsp妖精视频网站| 人人添人人澡人人澡人人人爽| 免费观看国产网址你懂的| 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入口| 欧美三级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视频观看无遮挡| 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区与欧美区| 一级特黄aaa大片免费看| 日本国产在线视频| 狠狠色婷婷久久综合频道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