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散文名篇·畫舫齋記》唐宋八大家名作鑒賞
《歐陽修散文名篇·畫舫齋記》唐宋八大家名作鑒賞
予至滑①之三月,即其署東偏之室,治為燕私②之居,而名曰畫舫齋。齋廣一室,其深七室,以戶相通,凡入予室者,如入乎舟中。其溫室之奧,則穴其上以為明;其虛室之疏以達,則欄檻其兩旁以為坐立之倚。凡偃休于吾齋者,又如偃休乎舟中。山石崷崒③,佳花美木之植列于兩檐之外,又似泛乎中流,而左山右林之相映,皆可愛者。因以舟名焉。
《周易》之象,至于履險蹈難,必曰涉川④。蓋舟之為物,所以濟難而非安居之用也。今予治齋于署以為燕安,而反以舟名之,豈不戾哉?況予又嘗以罪謫,走江湖間,自汴絕淮,浮于大江,至于巴峽,轉而以入于漢沔,計其水行幾萬馀里。其羈窮不幸⑤,而卒遭風波之恐,往往叫號神明以脫須臾之命者,數矣。當其恐時,顧視前后凡舟之人,非為商賈,則必仕宦。因竊自嘆,以謂非冒利與不得已者,孰肯至是哉?賴天之惠,全活其生。今得除去宿負⑥,列官于朝,以來是州,飽廩食而安署居,追思曩時山川所歷,舟楫之危,蛟鼉之出沒,波濤之洶欻,宜其寢驚而夢愕。而乃忘其險阻,猶以舟名其齋,豈真樂于舟居者邪!
然予聞古之人,有逃世遠去江湖之上,終身而不肯反者,其必有所樂也。茍非冒利于險,有罪而不得已,使順風恬波,傲然枕席之上,一日而千里,則舟之行豈不樂哉!顧予誠有所未暇,而舫者宴嬉之舟也,故以名予齋,奚曰不宜?
予友蔡君謨⑦善大書,頗怪偉,將乞大字以題于楹。懼其疑予之所以名齋者,故具以云。又因以置于壁。
壬午十二月十二日書。
【注】
①滑:滑州,今河南滑縣。②燕私:指閑居休息。③蝤崒(qiúzú求足):崢嶸高峻的樣子。④涉川:比喻處境困難,出自“利涉大川”。象,《易經》中解釋卦象的辭。⑤羈窮不幸:指仕途挫折,顛沛流徙。⑥宿負:貶謫的罪愆。⑦蔡君謨:即蔡襄,字君謨,興化軍仙游(今屬福建)人。歐陽修的朋友,北宋著名書法家。
《畫舫齋記》是歐陽修至滑州后所寫的一篇抒情寫意散文,作于慶歷二年(1042),記錄了他當時復雜的心境。文章圍繞畫舫齋命名因,融寫景、抒情、議論為一體,寫得一波三折,意趣橫生,又主旨含蓄,耐人尋味。以借景抒情、詠物言志為手法,特別注重意境的創造,很能體現當時流行的寫意散文的特征。
作者第一部分寫于滑州修治閑居歇息之住所,山石花木,左右掩映,酷似中流漂泛之舟因此以舟名齋。而后工筆描摹齋的形狀、結構、周圍環境,既景致如畫,又情趣盎然,妙不可言。文章第二部分,筆鋒陡轉,從舟的文化意蘊與自己治居所于官署可能引起的誤解講起。因為在《周易》中,舟是作為“濟險難”之用的,這讓作者聯想到自己以前謫走江湖,歷經風浪之險。從而挑起一個疑竇,設置一個懸念,引起了讀者的期待。
接下來的行文中,歐陽修以幾句輕輕點出懸念,“有逃世遠去江湖之上,終身而不肯反者,其必有所樂也”,可謂意高志迥,言約意豐。也明確表達了自己的看法,舟自可作為取樂之用,關鍵看乘舟之人的初衷與心境罷了。面對政治上的風波,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至此疑問解開,文章收筆。文章末尾,作者交代寫作緣由,以朋友怪偉之字題齋名于楹,卻擔心朋友質疑其命名,所以作文解釋之。全文首尾照應,邏輯嚴密。
短短的文章中,既有作者對風景的描繪和其對自身經歷的回憶,又有由此引發的感慨,可稱是借題抒臆,以小見大。從本文中既能看到作者當時的心情,又能因見作者的人格與境界之高迥,層次分明,是一篇抒情寫意的佳作。
后人評論
浦起龍《古文眉詮》卷五:“因名寫趣,因名設難,因名作解,亦是飽更世故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