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詩·南國有佳人
作者: 王長華
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日夕宿湘沚。
時俗薄朱顏,誰為發皓齒?
俯仰歲將暮,榮耀難久恃。
曹植
此詩與作者的另一作品《美女篇》相類,都是以美女佳人為寄托,間接地、象征式地抒寫其懷才不遇、抱負不得施展的悲哀。關于詩中的“佳人”,曾有人以為是指作者弟曹彪,倘如此那么《雜詩其三》“西北有織婦”中的“織婦”又是指誰呢?所以,我們應當避開這種比附,回到具體的作品之中,去領略它朦朧迷離的情致和意韻!
“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詩一開篇,作者就給我們描繪出一幅佳人圖。這“佳人”生于“南國”,艷若桃花,光彩照人,傾國傾城。這兩句描寫給讀者展現了一個靜止的純美的形象。接下來,“朝游江北岸,日夕宿湘沚”,寫“佳人”的活動范圍,以展示她的動態。從靜態的南國佳人,到動態的“朝游”“夕宿”,很容易使我們想起屈原筆下“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的品格高潔的橘,同時又自然而然地讓人聯想到“朝騁騖兮江皋,夕弭節兮北渚”的湘夫人。由屈原作品中的意象來反觀本詩,“南國有佳人”,這“南國”,恐怕不只是一般意義上的方位標志,而主要在于它用隱喻手段向人們展示著“佳人”的高潔品質。當詩人在“佳人”之前冠以“南國”,從而使其具有了這樣的暗示意義之后,那么“佳人”朝游江北、夕宿湘沚就不會再象某些論者所說的,是比喻曹彪(或作者自己)的屢次遷徙,而具有了更為深厚的寓意,即表明“佳人”這種“朝游”“夕宿”恰恰象屈原筆下的湘夫人一樣,這一切都是為了追尋自己所鐘愛的戀人,這戀人也可以說就是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希望所在。高潔的品質,如花似月的容貌,為尋求理想而無休止奔波的志向并不能感動和改變世俗的偏見,“時俗薄朱顏,誰為發皓齒?”尤其是被“佳人”視為第一生命的“朱顏”在遭到“時俗”的鄙薄之后,“佳人”的所有理想、追求和抱負傾刻之間都顯得異常蒼白、異常脆弱,“誰為發皓齒”透示出一種異常沉重的悲哀,一種無以名狀的巨大孤獨。一方面是有美好的容貌、高潔的品質,一方面又時時希望把這一切獻給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寄托,當這種愿望經過現實的驗證表明其完全沒有可能性之后,“佳人”的時間緊迫感就顯得越來越嚴峻,“俯仰歲將暮,榮耀難久恃”,人生若白駒過隙,有限的青春年華怎敵得住那悠悠不盡的時間?這使“佳人”陷入更大的悲哀、更深的憂思之中,同時也使詩人處于左右維谷、進退失據的二難之中。
這首五言短詩盡管只有四十個字,但這個有限的形式卻向我們直觀顯示了無限的內容。由此我們可以深切感受到作者此時的現實處境,也可以將詩中傳達出的思緒、情感推而廣之,提升為一種人對生命的共同感受。這一切無一不應歸諸于作者在這首詩中成功地運用了象征。廣義象征的運用,使作品半透明式地反映著永恒,這是此詩的魅力所在,也是此詩藝術上一個最大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