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六朝散文·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并序》原文鑒賞
《漢魏六朝散文·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并序》原文鑒賞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1,缻無儲粟2,生生所資3,未見其術。親故多勸余為長吏4,脫然有懷5,求之靡途6。會有四方之事7,諸侯以惠愛為德8,家叔以余貧苦9,遂見用于小邑10。于時風波未靜11,心憚遠役12。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13,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14,眷然有歸歟之情15。何則?質性自然16,非矯厲所得17;饑凍雖切18,違已交病19。嘗從人事20,皆口腹自役21。于是悵然慷慨22,深愧平生之志23。猶望一稔24,當斂裳宵逝25。尋程氏妹喪于武昌26,情在駿奔27,自免去職。仲秋至冬28,在官八十馀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29。乙巳歲十一月也30。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31!既自以心為形役32,奚惆悵而獨悲33!悟已往之不諫34,知來者之可追35,實迷途其未遠36,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飏37,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38,恨晨光之熹微39。
乃瞻衡宇40,載欣載奔41,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42,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43。引壺觴以自酌44,眄庭柯以怡顏45。倚南窗以寄傲46,審容膝之易安47。園日涉以成趣48,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49,時矯首而遐觀50。云無心以出岫51,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52,撫孤松而盤桓53。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54。世與我而相違55,復駕言兮焉求56?悅親戚之情話57,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余以春及58,將有事于西疇59。或命巾車60,或棹孤舟61,即窈窕以尋壑62,亦崎嶇而經丘63。木欣欣以向榮64,泉涓涓而始流65。善萬物之得時,感君生之行休67。
已矣乎68!寓形宇內復幾時69,曷不委心任去留70。胡為乎遑遑欲何之71?富貴非吾愿,帝鄉不可期72。懷良辰以孤往73,或植杖而耘耔74。登東皋以舒嘯75,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76,樂夫天命復奚疑77。
【注釋】 1幼稚:幼兒。2缻(ping萍):口小腹大的瓦甕。粟:小米,泛指谷類。3生生:維持生計。所資:憑借、需要的東西。4長吏:職位較高的縣吏,如縣令、縣丞、縣尉等。5脫然:舒展輕快的樣子。6靡途:沒有門路。7四方之事:勤王與經略四方的大事。8諸侯:這里指州刺史和郡太守。以惠爰為德:把施恩于人視為美德。9家叔:指陶夔,作者的叔父,時任太常卿。10小邑:指彭澤縣。作者被任為彭澤縣令。11風波未靜:指桓玄余黨仍在活動,戰事尚未停息。12憚:害怕。遠役:指任參軍時赴遠地出差。13公田:供奉祿的田。14少日:不幾日。15眷然:懷念的樣子。歸歟:回去吧,指還鄉。16質性:本性。17矯厲:勉強。矯,故意克制情感;厲,同勵,激勵。18切:痛切。19違己:違背自己的心意。交病:身心都很痛苦。交,都。20人事:官場中的人事交往。21口腹自役:為了吃飯而強迫自己去干不愿干的事。22悵然慷慨:失望而情緒激動。23平生之志:指作者追求自由生活的志向。24稔(ren忍):莊稼成熟。一稔:指收獲一次。25斂:收,整理。逝:離去。尋:不久。程氏妹:作者同父異母的妹妹,嫁于程家。武昌:今湖北鄂城。27駿奔:如駿馬奔馳,喻指心情急迫。28仲秋:農歷八月。29命篇:執筆寫文章。30乙巳歲:晉義熙元年(406)。時作者四十一歲。31蕪:荒。胡:為什么。32心為形役:心被形體所役使,指為饑寒所迫而出仕。33奚:何。惆悵:憂傷的樣子。34諫:正。35追:彌補,挽回。36迷途:指出仕。37搖搖:蕩漾的樣子。輕飏:形容船行輕快的樣子。38征夫:行人。前路:前方回家路之遠近。39熹微:天色微明。40瞻:遠望。衡宇:橫木為門的簡陋住宅。41載:且,又。42三徑:院中的小路。漢朝蔣詡在王莽執政時,隱居不仕,在自家院中開辟三條小路,閉門不出。只與知已的隱士求仲、羊仲交往。就荒:已經荒蕪。43樽:指有工藝造型的盛酒器具。44引:舉起。壺觴(shang商):酒壺和酒杯。45眄(mian免):斜視。柯:樹枝。怡:和悅。46寄傲:寄托傲世不屈的情懷。47審:深知。容膝:僅容雙膝的狹小房子。易安:雖簡而安。48涉:涉足,散步。49策:柱著。扶老:手杖的別名。流憩:漫步、休息。50矯:舉、抬。遐觀:遠望。51云無心:云氣自然而然地。岫:峰巒。52景:同影,指太陽。翳翳(yi意):昏暗的樣子。53盤桓:徘徊留戀的樣子。54息交、絕游:停止交游,斷絕往來。指與官場絕交。55世:指官場。相違:兩相背逆。56駕:駕車,指出游。言:語助詞,無意。焉求:何求。57情話:知心的談話。58及:到。59事:農事。疇:田地。60巾車:有蓬布的車。61棹:船槳。這里作動詞用。62窈窕:幽深曲折的樣子。壑:山谷。63崎嶇:山路高低不平。丘:小山。64欣欣:草木旺盛的樣子。向榮:趨向茂盛。65涓涓:水流細小的樣子。66善:羨慕,贊美。67行休:行將結束。68已矣乎:算了吧。69寓形宇內:寄身于世上。70曷:何。委心:順從心意。去留:指生死。71遑遑:急匆匆,心神不定的樣子。之:往。72帝鄉:天帝所居之處,指仙境。73懷:企盼。良辰:天氣晴朗的佳日。74或:那時將,擬想之詞。植:通置,放下。耘:除草。籽:給苗培土。75東皋:東邊的水邊高地。舒嘯:放聲長嘯。76聊:姑且。乘化:隨著大自然的變化。歸盡:回到生命的盡頭,指死亡。77樂夫天命:樂天知命。奚:何。
【今譯】 我家境貧困,靠種田不足以自給。年幼的孩子很多,米甕中沒有存糧,靠什么來維持生計,還未找到出路。親戚朋友們都勸我出去做官。我心中忽而有所考慮,但又缺少求官的途徑。恰好遇到四方勤王的大事,諸侯們都以惠爰為美德。家叔父因我貧苦,就舉薦我任小縣縣令。這時討伐桓玄的戰事尚未結束,心里害怕出遠差,彭澤縣離我家只有一百多里遠,公田的收益,足夠換酒喝,故而向族叔謀求此職。到任后不久,很思念家鄉,便產生了回去的想法。為什么呢?我本性真率,不能勉強做自己不愿做的事。饑寒雖令人痛切,但違背自己的心愿則使我身心都感到痛苦。先前曾在官場奔走,那都是為了吃飯而役使自己。于是我惆悵感慨,為平生志趣不能實現而深感慚愧。本想干一年就收拾行裝連夜離去。不久程氏妹在武昌逝世,我奔喪的心情如駿馬奔馳一樣急迫,于是免職離去。從仲秋八月到入冬,共任職八十多天。因這件事辦得隨心所欲,故執筆作《歸去來兮》。時乙巳年十一月。
歸去啊,田園快要荒蕪了,為什么還不歸去!既然知道自己是拿心供形體役使,又為何惆悵而獨自悲傷!意識到已往的錯誤,知道將來還可挽回;認識到走上迷途還不太遠,覺悟到今是而昨非。船蕩漾而輕快地行進,風陣陣吹起衣襟。借問行人離家還有多少路?抱怨晨光竟這樣微弱。
終于看見簡陋的家屋,不禁高興地加快了腳步。僮仆們前來迎接,年幼的兒女也在門口等候。庭院中的小路雖已荒蕪,所種的松菊卻依然挺秀。抱著幼兒走進房中,看到酒已注滿杯樽。舉起杯壺自斟自飲,顧盼著庭中的樹木,臉上浮現出笑容。倚著南窗以寄托高傲的情懷,我深知低小的居室卻能使人安心。每日在園中享受漫步的樂趣,雖有門卻經常不開。拄著手杖流連休憩,時時仰起頭來眺望天邊。云毫不在意地飄出峰巒,鳥飛得疲倦了便知道歸還。光線暗淡了,太陽將要落山,我撫著孤松徘徊留連。
歸去啊,讓我同外人斷絕來往。既然這世道與我意愿相背,再駕車出行又有何追求?我喜歡聽親人們充滿感情的談話,愛用琴書來消憂解怨。農人告訴春天節令已到,該要耕作到西邊的田頭。有時駕著蓬布的車,有時搖起一葉扁舟,搖船進入曲折深邃的山谷,駕車沿著崎嶇的道路登上山丘。樹木茂盛生機蓬勃,涓涓的泉水開始流淌。贊美萬物都能適時萌生,感嘆我一生行將結束。
算了吧,形體寄居在天地間能有幾時,何不隨著心意聽任去留!為什么遑遑然還想往哪里走?富貴不是我的心愿,仙鄉也不是我的期望。企盼著好天氣時獨自前往,那時將手杖插在地上去除草培苗。登上東邊的高地放聲長嘯,對著清澈的溪流吟詠詩章。姑且隨著造化而走向死亡,樂天知命又有什么困惑疑慮。
【集評】 宋·蘇軾《東坡題跋》卷一《書淵明歸去來序》:俗傳書生入官庫,見錢不識。或怪而問之,生曰:“固知其為錢,但怪其不在紙裹中耳。”予偶讀淵明《歸去來辭》云:幼稚盈室,瓶無儲粟。”乃知俗傳言而有證。使瓶有儲粟,亦甚微矣。此翁平生只于瓶中見粟也耶!
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上:《歸去來辭》云:“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此淵明出處大節,非胸中實有此境,不能為此言也。
宋·洪邁《容齋隨筆》五筆卷一《陶潛去彭澤》:《晉書》及《南史》《陶潛傳》皆云:潛為彭澤令,素簡貴,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即日解印綬去,賦《歸去來》,以遂其志。案陶集載此辭自序曰:“彭澤去家百里,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觀其語意,乃以妹喪而去,不緣督郵。所謂矯厲違己之說,疑心有所屬,不欲盡言之耳,詞中正喜還家之樂,略不及武昌,自可見也。
宋·陳知柔《休齋詩話》:陶淵明罷彭澤令,賦《歸去來》,而自命曰辭。迨今人歌之,頓挫抑揚,自協聲律。蓋其詞高甚,晉、宋而下,欲追躡之不能。漢武帝《秋風詞》,盡蹈襲《楚詞》,未甚敷暢。《歸去來》則自出機抒,所謂無首無尾,無始無終,前非歌而后非辭,欲斷而復續,將作而遽止,謂洞庭鈞天而不淡,謂霓裳羽衣而不綺,此其所以超然乎先秦之世,而與之同軌者也。
宋·許顗《彥周詩話》:陶彭澤《歸去來辭》云: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是此老悟道處,若人能用此句,出處有余裕也。
金·王若虛《滹南遺老集》卷三十四《文辯》:凡為文有遙想而言之者,有追憶而言之者,各有定所,不可亂也。《歸去來辭》將歸而賦耳,既歸之事,常想像而言之。今自問途而下,皆追錄之語,其于畦徑,無乃窒乎?“已矣乎”云者,所以總結而為斷也,不宜更及耘籽嘯詠之事。退之《感二鳥賦》亦然。
《歸去來辭》本自一篇自然真率文字,后人模擬已自不宜,況可次其韻乎?次韻則牽合而不類矣。
元·吳師道《吳禮部詩話》:陶公《歸去來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下復云:“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系松于徑荒景翳之下,其意可知矣。又好言孤松,如“冬嶺秀孤松”,如“青松在東國,眾草沒其姿”,下去“連林人不見,獨樹眾乃奇,”皆以自況也。人但知陶翁愛菊而已,不知此也。
元·李公煥《箋注陶淵明集》卷五引:李格非曰: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見有斧鑿痕。
韓子蒼曰:傳言淵明以郡遣督郵至,即日解印綬去。而淵明自敘,以程氏妹喪,去奔武昌。余觀此士既以違己交病,又媿役于口腹,意不欲仕久矣,乃因妹喪即去,蓋其友愛如此。世人但以不屈于州縣吏為高,故以因督郵而去。此士識時委命,其意固有在矣,豈一督郵能為之去就哉?躬耕乞食,且猶不恥,而恥屈于督郵,必不然矣。
明·郎瑛《士修類稿》卷三十:朱文公云:“《歸去》一篇其詞義夷曠蕭散,雖暘楚聲,而無尤怨切蹙之病,實用賦義,而中亦兼比。”此千古之確論矣。又曰:“首云‘歸去來兮,’中又云‘歸去來兮’,了無端緒,疑為二篇。”此文公或一時未盡看破也。李格非所謂:沛然肺腑中流出。”彼何較其端緒首尾者耶?余細觀之,亦有端緒:共有五段,每段換韻,自然純古,人不覺之,所謂擬洞庭鈞天而不澹,《霓裳羽衣》而不綺者也。
明·孫月峰評、閔齊華注《文選》卷十三:風格亦本《楚騷》,但《騷》侈此約,《騷》華此實。其妙處乃在無一語非真境,而語卻無一字不琢煉,總之成一種沖泊趣味,雖不是文章當行,要可稱逸品。
清·伍涵芬《讀書樂趣》卷三:陶元亮《歸去來辭》,一種曠情逸致,令人反復吟詠,翩然欲仙,然尤妙于“息交絕游”一句。下即接云:“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若無此兩句,不將疑是孤僻一流,同于槁木乎?
清·吳淇《六朝選詩定論》卷十一:通篇以“覺今是而昨非”為主,“田園”二字,作兩大柱。首二句喚起一篇之勢,最有力。一行作吏,田園便蕪,固是實賦,然亦有朝庭不治之意,此《歸去來》之緣起也。然昨非只有“心為形役”一句,而通篇俱說今是。是非既辨,便當勇退,不須徘徊惆悵,此《歸去來》之根本也。
清·黃本驥《疑學》卷五《讀文筆得》:歐陽公曰:“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辭》一篇而已。”余謂陶公胸懷澹遠,妙處尚在語言文字之外,《歸去來辭》直是曾點沂水春風一段注腳,即謂之超越秦、漢,上接《風》、《騷》可也。
清·吳蔚文編《古學記問錄》卷十三《文章》:晉時如茂先、太沖、二陸、三張、兩潘、景純、束皙、雖稱巨擘,然不免以博溺心,以文減質,惟淵明之《歸去來辭》,氣體灑脫,千古不刊。
清·吳梯《中箱拾羽》卷十三:陶淵明《歸去來辭》,字字如肺肝出,遂高步晉人之上。
【總案】 陶淵明在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冬,辭去彭澤令,回歸故鄉,自此就未再出仕,一直過著躬耕自食的生活。這篇辭即是他將要辭去官職時寫的。辭并序中展示了作者與當時污濁官場決絕的態度,抒發了對以往出仕生活情景,表現出作者追求在純樸自然的生活的追悔心情,設想了回歸田園后自由隨意的生活情景,表現出作者追求在純樸自然的生活中實現自身價值及純真天性的意志,是一篇與仕途官場告別的宣言。文中在贊美田園風光,感嘆人生的同時,也流露出人生如寄,樂天安命的消極思想。文章采用介于散文、詩歌之間而偏重于抒情的“辭”的形式,句式整齊,押韻并講究對仗。文中多用比興暗示手法,借景物寄托感情,景物描寫和心理描寫都生動傳神。語言平淡樸素,流暢清新,富于韻律,充滿詩意。序文敘述了作者就任彭澤令直至棄官的經過,與辭互為補充,渾然一體,真切自然地表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