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六朝散文·諸葛亮·出師表》原文鑒賞
《漢魏六朝散文·諸葛亮·出師表》原文鑒賞
先帝創業未半2,而中道崩殂3,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4,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5,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6,不宜妄自菲薄7,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8,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9,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10,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11,此皆良實13,志慮忠純13,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14。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15,然后施行,必然裨補缺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16,性行淑均17,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18。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19;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20。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21。侍中、尚書、長史、參軍21,此悉貞亮死節之臣22,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23,躬耕于南陽24,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與諸侯25。先帝不以臣卑鄙26,猥自枉屈27,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28,奉命于危難之間29,爾來二十有一年矣30!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31。受命以來,夙夜憂嘆32,恐付托不效33,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34,深入不毛35。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36,北定中原,庶竭駑鈍37,攘除奸兇38,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39,進盡忠言, 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得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40,以彰其咎41。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42,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注釋】 1這是諸葛亮在出師伐魏前上給后主劉禪的表。蜀漢后主建興三年(225年)秋,諸葛亮平定了南方的益州、永昌、牂牁、越嶲四郡(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及云南、貴州部分地區)的叛亂,解除了后顧之憂。經過一番休整,于建興五年(227年)三月,率大軍進駐漢中,準備北伐曹魏。出師前,上表劉禪,希望他能發揚先帝劉備尊重人才,善于納諫和秉法持正的品德。2先帝:指劉備。3崩殂:去世。4益州:指蜀漢。疲敝:人力疲勞,物力困乏。5殊遇:指恩寵。6恢弘:發揚,振作。7妄自菲薄:指自己輕視自己。8陟罰臧否:陟;提升。罰,懲罰。臧,贊同。否,貶斥。9作奸犯科:作奸,干奸邪的事。犯科,觸犯法律。科,指科律,法令。10有司: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故稱官吏為有司。11侍中:侍從皇帝左右,為應對顧問的官員。侍郎:即黃門侍郎,為宮廷近侍,傳達詔命。郭攸之:字演長,南陽郡(今河南省南陽市)人,性和順,以才識知名于當時。費祎(yi):字文偉,江夏郡鄳(meng,今河南省羅山縣西南)人,初任蜀漢太子舍人,后主即位,遷黃門侍郎,改授昭信校尉,多次出使吳國。諸葛亮去世后任后軍師,旋代蔣琬為尚書令,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后在元旦宴會時被魏帝降人郭循刺死。董允:字休昭,南郡枝江縣(今湖北省)人,初任蜀漢太子舍人,后主即位,遷黃門侍郎,遷虎賁中郎將,后主延熙六年(243年)加輔國將軍。次年以侍中守尚書令,為大將軍費祎副貳,對后主的過失能常加規勸。12良實:忠良誠實。13志慮:品德和意念。忠純:忠良純潔。14簡拔:選拔。15咨:咨詢。16向寵:襄陽郡宜城(今湖北)人,初任蜀漢牙門將。吳蜀夷陵之戰,劉備大敗,惟向寵所部完整無損。后主時封都亭侯,任中部督,后遷中領軍,在征討漢嘉蠻時戰死。17淑均:善良正直。18督:此處指中部督,負責統領都城的警衛部隊。19先漢:即西漢。20后漢:即東漢。21桓:指東漢桓帝劉志,147—167年在位。靈:指東漢關帝劉宏,168—188年在位,他們在位時,信任宦官,政治腐敗。22尚書:東漢時為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官員,此處指陳震。陳震,字孝起,南陽郡人,蜀漢初期任汶山郡(今四川省汶川縣西南)太守,后主時為尚書,遷尚書令,出使吳國,還,封城陽亭侯。長史:丞相府的屬官,此處指張裔。張裔,字君嗣,蜀郡成都人,蜀漢初期任巴郡太守、司金中郎將、益州郡太守。后主時,諸葛亮駐漢中,他以射聲校尉領留府長史,后加輔漢將軍。參軍:將軍府的重要幕傣,參謀軍務,此處指蔣琬。蔣琬,字公琰,零陵郡湘鄉縣人,隨劉備入蜀,任廣都(今四川雙流縣境)長,為諸葛亮器重,后任丞相長史。諸葛亮伐魏,他負責軍需供應。諸葛亮去世后,蜀漢不設丞相,他任大將軍,錄尚書事,主持政府事務,封安陽亭侯。22悉:都是。貞亮:指忠貞不二。死節:指具有以死報主的節氣。23:布衣:平民。24躬耕:親自耕種。25聞達:聞名通達。26卑鄙:地位低下。27猥:此處有降低身份的意思。枉屈:委屈自己,屈身俯就。28敗軍:指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劉備在當陽長坂被曹操擊敗。29奉命:指劉備被曹操打敗,逃到夏口(今湖北省武漢市漢口)諸葛亮被派往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向孫權求援。30爾來:從那時以來。31大事:指劉備在永安(今四川奉節)臨終前囑諸葛亮輔助劉禪,討魏興漢之事。32夙夜憂嘆:早晚憂心嘆息。夙,早。33效:奏效,實現。34渡瀘:渡過瀘水。瀘水又名瀘江水,指今雅礱江下游及金沙江與雅礱江會合后的一段河流。后主建興元年(223年),蜀江南方四郡先后發生叛亂,建興三年(225年)三月,諸葛亮帥師出征,五月盛暑冒著致病的瘴氣強渡瀘水。35不毛:不生長草木五谷,指荒瘠或未開辟的地方。36三軍:古代天子建立六軍,諸侯建立三軍,此處是指全軍。37庶竭駑鈍:竭盡努力。駑鈍,比喻才能平庸,這里是諸葛亮的自謙之辭。38奸兇:這里是指曹魏。39損益:增減、興革。40慢:指怠慢,失職。41彰其咎:公布他們的過錯。彰:彰明,公開。咎:過錯。42咨諏(zou):詢問征求。
【今譯】 先帝創立大業還未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現在天下分裂為三部分,我們的處境疲頓困乏,這實在是國家危急存亡的時刻。然而眾侍從護衛,在朝廷內毫不懈怠;忠誠的將士,在外奮不顧身;這是由于他們時刻想著先帝對他們有知遇之恩的緣故,想盡力報效陛下啊。困此,陛下應廣泛聽取意見,發揚先帝的優良品德,振奮有志之士的報國精神,不應輕視自己,言談違背義理,堵塞了臣下盡忠勸告的道路。宮廷和相府的官員,都是一個整體,獎懲褒貶,不應有異。如有犯法作惡的,或盡忠立功的,應交給有關主管部門,對他懲罰或獎賞,用以顯示陛下辦事公平嚴明,不能偏袒護私,使得宮廷和相府的法令不一。
侍中郭攸之、費祎和侍郎董允等,都是忠良誠實的人,志向和思想忠貞純正,所以先帝選拔出來留給陛下,我認為宮中的事情,不論大小,都應該同他們商量,然后實施執行,這樣定能對缺點和疏忽有所補救,得到很好的效果,將軍向寵品德優良,處事公平,精于用兵,以前任職時經過考驗,先帝稱贊他能干,所以大家商量,一致推舉他為中部督。我認為軍營中的事情,都要同他商量,這樣定能使軍隊團結協作,強弱調配各得其所。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前漢之所以興旺昌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后漢傾覆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時候,每次因我們談論起這些事,沒有一次不為桓帝、靈帝的表現而惋惜、痛心。侍中郭攸之、費祎、尚書陳震、長史張裔、參軍蔣琬,都是忠誠賢良,堅守節操的臣子,希望陛下親近、信任他們,如果做到這一步,那么漢朝的興隆就為時不遠了。
我原本是一個普通老百姓,親身在南陽耕種,只圖在亂世中茍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向諸侯求得稱揚薦拔。先帝不認為我身份低微,竟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廬來探訪我,向我征詢當前的天下大事,這使人受到感動而振奮起來,于是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后來遭到挫折,在戰敗之時接到委任,在危難之中執行使命,從那時以來有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為人謹慎,所以在去世前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我。我接受任命以來,日夜憂慮嘆息,唯恐辜負先帝的重托,有損先帝的圣明,所以在盛暑五月強渡瀘水,深入荒遠地區。現在南方的叛亂已經平定,兵員武器已經充足,應當獎勵和統率全軍,北進平定中原,盡我凡庸的才能,消滅邪惡的敵人,復興漢王朝,回到原來的都城,這是我用來所答先帝,盡忠陛下的職責本分啊。至于考慮興廢改革,進獻良言,那就是郭攸之、費祎、董允的責任了。
希望陛下能委我以征討奸賊,復興漢室的重任。事業無成就懲罰我,用以稟告先帝的在天之靈。如果沒有規勸陛下發揚圣德的言論,那就責罰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陛下也應多加考慮,廣泛征求治國的良策,明察并采納正確的意見。每當我殷切地追念先帝臨去世時的詔命,常感到自己受恩太深,并因此而感激不盡。
臨前之際,面對奏表熱淚縱橫,真不知說些什么才好。
【集譯】 梁·劉勰《文心雕龍·章表》:“孔明之《辭后主》,志盡文暢。”唐·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夜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總案】 諸葛亮不以文名著,但他的這一篇《出師表》卻不知使多少古代的仁人志士擊節嘆賞。文中簡要概述了自己從一介平民至蜀國丞相的歷程,深深表達了自己對劉備的知遇之恩的感激,并由是激發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為輔佐蜀不辭辛勞的決心、恒心和勇氣,他深知劉禪懦弱,作為輔弼之臣的他,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責任重大,因此,在臨出征前,寫下此表,苦口婆心地勸諫劉禪從國家利益出發,開張圣聽,持法公平,諸葛亮可謂是古代賢相的榜樣,在國危時難之際,不氣妥,不茍且,竭盡心志輔佐劉禪。可惜有才無命,壯志難酬,使得許多后來人為之慨嘆。杜甫有兩首詩是寫諸葛亮的,在《蜀相》一詩中,杜甫用沉郁頓挫的筆調,寫出了許多人的共感:“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