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戲劇《宮天挺·死生交范張雞黍》鑒賞
元戲劇《宮天挺》鑒賞
《范張雞黍》全名《死生交范張雞黍》,主要寫東漢明帝時國子監生范巨卿忠于友誼、不失信用的故事。
山陽人范巨卿和汝陽人張元伯同就帝學,結為生死之交。兩人都很有才學,因見諂佞盈朝,辭歸故里,累召不就。在十里長亭酌別時,范巨卿告訴張元伯: “后二年今月今日,汝陽莊上,拜探老母。”張元伯答應在家殺雞炊黍,等待巨卿哥哥相會,并提醒巨卿休要失信。范巨卿說: “兄弟,為人豈可輕言,可不道信近于義,言可復也。去食去兵,不可去信。大車無輗, 小車無軏, 其何以行之哉! ”
兩年后,范巨卿按照與張元伯的約定,按期 (九月十五日)趕往汝陽。在汝陽鎮酒店里遇見兩年前在十里長亭為自己送行的秀士王仲略。此人岳父為天官主爵都尉兼學士判院,他曾答應把另一秀士孔仲山的萬言長策獻給岳父,并加一美言,使孔仲山得到一官半職,也是他的面情。他還標榜自己是“有行止(品德) 的人” ??墒堑搅素曉?,他發現才能不及其他秀才,便把孔仲山的萬言長策改頭換尾,作為自己的文章獻了,他的岳父和眾官見了甚喜,除他杭州僉判之職,走馬上任,來在汝陽鎮酒店。作者有意把王仲略和范巨卿一一作比。范巨卿對王仲略彬彬有禮,王仲略對范巨卿開口閉口 “壽不壓職” ,不予還禮。范巨卿以實為實,說明 “途程之間,無以慶賀”;王仲略卻逼著范巨卿請客。王仲略不學無術,把“僉判”念成“僉破” 。但為了到任后向人說嘴,只好向才學高出自己萬倍的范巨卿打問“名人古書,前皇后代” 。巨卿給他講“仁義禮智,孝悌忠信” ,給他講開天辟地、三皇五帝,給他講“周公禮” 、“孔子道” 、“孟子時” ,講秦滅儒風、圣學湮淪,講高祖滅秦,詩書不問,講“直到孝文朝挾書律蠲除盡,才知道天未喪斯文” ,講當朝“翰林院那伙老子錢上緊” ,不以文才取人,“都是些要人錢諂佞臣” ,講各級官吏被大官人家子弟及權豪勢要把持,國子監、秘書監、翰林院等“三座衙門”被把的水泄不通,講在此情況下,有才無錢的平民百姓難做官,無才有錢的官宦子弟皆榮進,而后者“春秋不知怎的發”,“周禮不知如何論” ,“制詔誥是怎的行文” 。范巨卿講到自己之所以不做官,就是因為“恨那伙老喬民,用這等小猢猻” ,他們好象商量過一樣,“不用別人” 。在此情況下,“將鳳凰池攔了前路,麒麟閣頂殺后門,便有那漢相如獻賦難求進,賈長沙痛哭誰偢問,董仲舒對策無公論,便有那公孫弘撞不開昭文館內虎牢關,司馬遷打不破編修院里長蛇陣” ?,F在那些所謂 “聰明” 的年輕官員,奶腥未干,胎發尚存,只是因為“生下來便落在那爺羹娘飯長生運,正行著兄先弟后財帛運,又交著夫榮妻貴摧官運” ,他們“子父每輪替著當朝貴,倒班兒居要津,則欺騙著帝子王孫” ,“猛力如輪,詭計如神,”都是“一伙害軍民聚斂之臣” 。所謂三寸棟梁,“怎支撐那萬里乾坤” ,“都是些裝肥羊法酒人皮囤,一個個智無四兩,肉重千斤” ,是伙“魔軍” ,無有功勛,卻“畫戟朱門,列鼎重裀,赤金白銀,翠袖紅裙,花酒盈樽,羊馬成群” ,這些人總有一日少不的“吊脊抽筋” ,“一朝馬死黃金盡” 。范巨卿給王仲略講的這些話既是他對當時朝政的看法,也是他對王仲略這種依靠岳丈竊據朋友萬言長策以為官的小人的無情譴責。王仲略對此非常惱火,認為這是“猥惰慵懶” 。范巨卿向他表白道: “小子白身樂道安貧,覷此輩何足云云,滿胸襟拍塞懷孤憤,將云間太華平吞”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王仲略只知鉆營以做官,卻把巨卿此種心胸稱為“好大口也” 。對于范巨卿按約赴會,他也視為“饞嘴”,“為那一只雞,半碗飯,幾鐘酒” , “走一千里路” 。 巨卿告訴他: “大丈夫豈為啜而已,大剛來(特意來) 則是赴一信字” ,“想為人怎敢言而無信” 。王仲略卻認為“為人不要老實,還是說幾句謊兒好,就失信便怎的! ”他的話也是他對孔仲山失信一事的注釋。巨卿針對他的無恥之論說: “大丈夫若失了信呵” ,“枉了咱頂天立地,束發冠巾。”
如果說作者通過酒店相遇旨在以王仲略之無行襯托范巨卿之有行,以王之無才襯托范之有才,以王之無信襯托范之有信,以王之無志襯托范之有志,以王之無德襯托范之有德;那么依期赴會則是進一步表現范巨卿之有信有義。范巨卿見張元伯早已為他準備好美饌佳釀,忙拿出從山陽這淮楚之地帶來的新鲊數包,新橙百枚,黃絲絹一疋,獻給老母(張元伯母親) 。范巨卿因與荊州刺史相約赴會,來日五更要行,恐晚間酒后不能拜別老母,提前向老母拜別。兄弟倆痛飲盡歡至明。臨別,元伯問巨卿“幾時進取功名?” 巨卿回答說: “男子漢非不以功名為念,那堪豺狼當道,不如只在家中侍奉尊堂,笑引兒孫,即使有人舉薦為官,也只做柴扉高枕臥白云” 。他的有志有德、不與世同流合污又一次得到表現。
吏部尚書第五倫奉皇帝命,到荊州采訪文武棟梁之材,聞聽范巨卿因“選法不明” ,告辭還鄉,遷葬父母后,由山陽金鄉老家來荊州城外隱居,閉門讀書,與官府絕交。他累次遣人持書辟召,皆不肯就。于是親自往巨卿私宅訪問,欲薦巨卿作柱石之臣,也表示自己一點為國求賢的意思。范巨卿之所以屢次辭官不就,是因為“秀才每遭逢著末劫,有那等刀筆吏入省登臺,屠沽子封侯建節” ,“蕭丞相爭頭鼓腦,便有那魯諸生也索緘口藏舌” ,“如今那憲臺疏亂滾滾當路豺狼,選法弊絮叨叨請俸日月,禹門深眼睜睜不辨龍蛇,紀綱敗缺炎炎的漢火看看滅” ,“為吏者矜夸顯達” ,“士大夫尚風節” ,如若做官,“恰便似寸草將來撞巨鐵,枉自摧折。”當第五倫請他“早脫白衣,同朝帝闕”時,他說自己“墮落文章” ,猶如大熱天賣狐裘,但得本錢便是萬幸。本該善價而沽,“爭奈這行貨背時也?!彼€以許多壯烈之士著名人物如生在“豺狼當道” 的今天,也會和自己一樣隱居不出,謝絕做官?!八粚W朱云折檻”(漢成帝時朱云直諫,皇帝怒加之罪,云攀殿檻,檻折) ,是因為“長朝殿朱云檻不折” ;不學靈輒一飯必酬,是因為“桑樹下食椹子噎殺靈輒” ;不學孫叔敖舉于海濱,是因為“孫叔敖乾受苦十年” ;不學管夷吾霸諸侯,是因為“囹圄內管夷吾枉鋨做兩截” ;不學張子房功成身退,是因為“赤松嶺張子房迷了歸路” ; 不學范蠡霸越,泛舟五湖,是因為“洞庭湖范蠡爛了樁橛” ;不學殷伯夷采薇甘鋨首陽,是因為“首陽山殷伯夷撐的肥胖” ; 屈原如生今世,“汩羅江楚三閭醉的來亂跌” 。一句話: 這些人物生活的環境已經夠黑暗了,今天比他們生活的環境更黑暗,他們如生活在今天,也干不出他們當時所干的事情來。因此他“待學逾垣的段干木非為撇,垂釣的嚴子陵不是呆” 。如果在現在局面下做官,干不出什么事業,反落得“進退無名” ,貽笑千古??鬃佑醒裕?“邦有道則仕; 邦無道則卷而懷之” ,正是他今日之所為。
范巨卿無心做官,和第五倫說話間便睡著了。張元伯托夢于他,說自己已死黃泉。范巨卿與張元伯“同堂學業,同舍攻書” ,指望和元伯“同朝帝闕,同建功名” ,元伯四旬不到,一事無成,拋離老母,割舍妻男,撇下他這個“歹哥哥”辭世而去,兄弟情“一筆勾絕” ,“再相逢似水底撈明月” ,怎不叫他心如刀絞! 元伯還告訴他: 自己臨死前曾有遺言,囑附老母多停他幾日,等巨卿主喪下葬,巨卿如不到,他靈車不動,不入墳丘; 另以老母、嬌妻、幼子相托巨卿。巨卿醒來方知是“莊周一枕夢蝴蝶” ,“正日當卓午非夤夜” 。他正為兄弟之死而痛不欲生,大放悲聲,正在古樹下賞玩相等的第五倫聽到后趕來相問,巨卿如實相告夢中之事,第五倫安慰他:夢是心頭想,此事真假未辨。巨卿口稱兄弟元伯“決不失信” ,他決計持服掛孝,為弟奔喪。他忠于朋友的誠心感動了第五倫,愿將從馬與巨卿代步。第五倫問他幾時回來? 自己欲薦巨卿為掌吏功曹。巨卿回答道: “則這千里程途至少呵來回得三月,他既值兇事我問甚勛業” ,“這掌吏功曹那個名缺,請相公別尋個有政事豪杰?!贝藭r此刻,他一心只想著兄弟情義,功名富貴毫不在意。他向第五倫表白道: “張元伯,性忠烈。范巨卿,信士也。半世交,一夢絕。覺來時,淚流血。寸心酸,五情烈。咱功名,已不藉。到來朝,避甚些。披殘星,戴曉月。沖寒風,冒冰雪。披喪服,拽輿車。筑墳丘,蓋廬舍。種松楸,蔭四野。那其間,尚未舍。猛思量,在時節。我和他,一處歇。戚同憂,喜同悅。生同堂,死同穴。到黃昏,廝守者。據平生,心愿徹。著后人向墓門前高聳聳立一統碑碣,將俺這死生交范張名姓寫。”范巨卿重友誼輕富貴、重信義輕功名,對現實中薦他做官的人厭煩欲睡,對睡夢中兄弟囑托情義深重,其中不乏封建思想的成分,但在豺狼當道的當時卻是難能可貴的。他的這段唱詞今天讀來也頗打動人心。難怪第五倫非常感慨地說: “世人結友須黃金,黃金不多交不深。直待巨卿親葬張元伯,方表悠悠生死心?!?/p>
巨卿心急趕路,恨不得摔碎袖里絲鞭,走乏坐下驊騮,整整三晝夜水漿不到口,沿路上無半霎兒停留,身穿絲麻三月服,心懷今古一天愁,“仰天號哭破咽喉” 。張元伯母親正和鄉親準備安葬兒子,靈車怎么也拽不動。突然發現巨卿騎馬而至,懷疑是夢里還是睡里? 巨卿見靈車不動,以為亡弟“為尊堂妻子留” ,答應“這三件事我索承頭” ,叮嚀亡弟“不須憂” ; 拿出路上做好的祭文祭祀兄弟; 不顧尸氣噴鼻,不聽眾人勸阻,打開棺函,再看兄弟一眼,恨不得一死,和兄弟一起埋葬。他為這孝廉三舉、文才第一,來不及封侯拜相便一去不回頭的兄弟痛哭,他為自己永遠失去一位好友而難受。他“祭酒奠到五六斗,挽詩吟到十數首” ,“親身自把靈車扣” ,“一來是神明祐,二來是鬼推軸” ,一二千人拽不動的靈車,范巨卿一人“扢刺刺直拽到墳頭” 。埋了棺槨,巨卿要“伴著衰草白楊在這墳院宿” ,自恨“奔喪來后” 以彌補。他面對墳院,滿心凄楚,為友魂擔憂: “到春來怎聽那杜鵑啼山月曉,到夏來怎禁那亂蟬聲暮雨收,到秋來怎聽那寒蛩啾唧泣清秋,到冬來你看那寒鴉萬點在老樹頭,這兒般兒經年依舊,漫漫長夜幾時休” 。他“覷了這四野田疇,三尺荒墳魂魄悠悠,誰問誰瞅” ,欲去傷心又回頭。慈母眼中淚,巨卿心上愁,“這兩般兒合輳做一江春水向東流。”
元伯下葬后,巨卿在墳院中裁松種柏,壘墓修墳,百日有余。他“直哭的山月蒼蒼” ,猿啼松上,風卷白楊,不勝悲愴。他發誓,有朝得志,“為宰為卿為相” ,要把亡弟改葬,與亡弟“立石人石虎石羊” ,另分小院,高蓋萱堂,把亡弟的九歲子、四旬妻、八十娘,“奉晨昏、親侍養”。他這“死生交、金石友、至誠心” ,感天地,動鬼神。吏部尚書第五倫在皇帝面前奏過,言巨卿至仁至德,古今無比?;实叟伤麕项^踏傘蓋,皇宣丹詔,直到汝陽元伯墳內,征聘巨卿臨朝,加官賜賞。巨卿一面為自己這“暮景桑榆”崢嶸有日、奮發有時、“泰來否往”而慶幸,另一方面也為自己無“德”無“才” 、辜負民望而謙讓。但朝廷有詔、禮不容違,只得辭墓而往。他騎馬上路,發現馬前虞候原是被王仲略賴了萬言長策的孔仲山。巨卿向第五倫說明事情經過,認為仲山才高,應當重用。第五倫依其所言,就著孔仲山受了宣詔。三人上馬趕路。巨卿感謝第五倫的舉薦,稱贊亡弟張元伯的才德,慶賀孔仲山的得志,趁愿王仲略的廢錮。
此劇寫范巨卿忠于友誼,依期赴會,辭薦悼弟,表現范巨卿的才、德、信、義、志、行諸種美德,其中主要宣揚了他的有信有義。王仲略的竊文為官、第五倫的求賢心切,從正反兩方面襯托了他的有信有義; 豺狼當道、選法不明更加深了他的信義。他雖開口不離孔子言,其忠于友誼的精神還是表現得生動感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