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詠懷類》古詩詞鑒賞
作者: 董麗敏王紹艷崔承樞王質和蘭成春
長風破浪會有時
直掛云帆濟滄海
——詠懷詩歌小引
“詩言志”,詩歌最本質的特征是抒情性。我國古代詩歌成就輝煌,詠懷詩歌所占比例很大。花開花落、雁去雁歸、日升日落、月圓月缺等自然現象以及官職升降、朋友聚散、家道興衰等人世變遷都會使詩人有所觸動,感之于心,詠之于口,情不自禁,抒情言志。面對蒼茫浩瀚、洶涌澎湃的大海,曹操一首《觀滄海》,氣勢恢宏,寫盡建功立業、一統天下的豪情;佇立于漂泊無依的小舟之上,放眼空曠的夜空、如水的月光、奔瀉千里的長江,杜甫難以驅散心頭的悲愴,一首《旅夜書懷》讓我們走入杜甫的內心世界,使我們感受到“詩圣”那沉重的綿綿憂思。詠懷詩歌大都是詩人有感而發之作,是詩人心曲的流露,是詩人胸襟抱負的展現。
讀詠懷詩歌首先要了解寫作背景。它包涵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詩人自身的經歷、遭遇等等。這些背景有助于我們把握詩人詠懷、抒情的脈搏,有助于我們深入理解作品。
其次,要了解詩歌常用的抒情方法。概括起來無外乎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兩種。更多的是間接抒情,通過寫景、敘事或描繪人物舉動來表達情感,披露心跡。如張繼的《楓橋夜泊》借旅途中夜泊楓橋所見之景,抒發了人生勞頓的惆悵。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人間詞話》)詩人或融情于景,或借景寄情,或緣情寫景,或因情造景,不拘一格。我們要善于通過詩人筆下的外部世界揣摩詩人內在的情感,即所詠之懷。
第三,要把握常見的藝術表現手法。古代詩人在詠懷詩歌中運用了豐富多彩的藝術表現手法,有比喻、象征、夸張、用典等等。李白以“白發三千丈”的夸張極寫愁苦,阮籍以“孤鴻”、“翔鳥”,“悲鴻”自況,象征自己孤獨凄愴,陶淵明以“塵網”、“樊籠”喻仕途的束縛、險惡。從藝術表現手法切入,深入挖掘,往往可以體會到古代詠懷詩歌抒情言志的精妙所在。
總之,讀詠懷詩歌關鍵在于透過詩人所描繪的意象,體悟詩人所表現的情懷,不能停留在對其表象的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