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泰誓中第二》譯文與賞析
泰誓中第二
泰誓中第二
【原文】
惟戊午,王次于河朔[33],群后以師畢會。王乃徇師而誓[34]。曰:“嗚呼!西土有眾[35],咸聽朕言。我聞吉人為善,惟日不足[36];兇人為不善,亦惟日不足。今商王受力行無度[37],播棄犁老[38],呢比罪人[39],淫酗肆虐[40]。臣下化之,朋家作仇,脅權(quán)相滅[41]。無辜吁天,穢德彰聞。惟天惠民,惟辟奉天[42]。有夏桀弗克若天,流毒下國。天乃佑命成湯,降黜夏命。惟受罪浮于桀[43],剝喪元良,賊虐諫輔[44],謂己有天命,謂敬不足行,謂祭無益,謂暴無傷。厥鑒惟不遠(yuǎn)[45],在彼夏王。天其以予乂民,朕夢協(xié)朕卜[46],襲于休祥[47],戎商必克[48]。受有億兆夷人[49],離心離德;予有亂臣十人[50],同心同德。雖有周親[51],不如仁人。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百姓有過,在予一人[52],今朕必往。我武惟揚,侵于之疆[53],取彼兇殘;我伐用張[54]于湯有光!勖哉夫子!罔或無畏[55],寧執(zhí)非敵[56]。百姓懔懔,若崩厥角[57]。嗚呼: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惟克永世[58]。”
【注釋】
[33]次:駐扎。河朔:黃河以北。
[34]徇:巡行。
[35]西土有眾:位于鎬京西邊的部族。
[36]惟日不足:言將終日為之而尤為不足。
[37]商王受:受,紂王之名。
[38]犁老:犁,一作黎,通耆,犁老,就是耆老。
[39]昵比:昵,親近。比,近。
[40]淫酗:淫,過度。酗,醉酒發(fā)怒。
[41]脅權(quán):脅,挾持。
[42]辟:君。奉:承受。
[43]浮:超過。
[44]諫輔:諫議之大臣。
[45]鑒:鑒戒。
[46]協(xié):符合。
[47]襲:重復(fù)。休祥:吉慶。
[48]戎商:戎,兵,引申為伐。戎商,討伐殷商。
[49]夷人:夷狄之人。
[50]亂臣:治臣,撥亂之臣。
[51]周親:周,至。周親,至親的人。
[52]百姓有過,在予一人:過,責(zé)怪。
[53]侵于之疆:侵,攻入。之,其,指商國。
[54]用張:要進(jìn)行。
[55]罔或無畏:罔,毋。或,有。無,不。畏,通威,威武。指要表現(xiàn)出雄赳赳氣昂昂的樣子。
[56]寧執(zhí)非敵:寧,愿。執(zhí),持,保持。非,無。言寧愿保持無敵之心。
[57]若崩厥角:厥,頓下。角,額角、頭角。厥角,謂頓首、叩頭。若崩厥角,就是厥角若崩,叩頭像山崩一樣,形容人民希望的迫切。
[58]惟克永世:以達(dá)到萬世太平的目的。
【譯文】
一月二十八日戊午,周武王駐兵在黃河之北,諸侯率領(lǐng)他們的軍隊都來會合了。武王于是巡視軍隊并且告誡他們。武王說:“啊!西方各位諸侯,請都聽我的話。我聽說好人做好事,整天地做還是時間不夠;壞人做壞事,也是整天地做還是時間不夠。現(xiàn)在商王紂,力行不合法度的事,放棄年老的大臣,親近有罪的人,過度嗜酒,放肆暴虐。臣下也受到他的影響,各結(jié)朋黨,互為仇敵;挾持權(quán)柄,互相誅殺。無罪的人呼天告冤,穢惡的行為公開傳聞。
“上天惠愛人民,君主遵奉上天。夏桀不能順從天意,流毒于天下。上天于是佑助和命令成湯,降下廢黜夏桀的命令。紂的罪惡超過了夏桀,他傷害善良的大臣,殺戮諫諍的輔佐,說自己有天命,說敬天不值得實行,說祭祀沒有益處,說暴虐沒有害處。他的鑒戒并不遠(yuǎn),就在夏桀身上。上天該使我治理人民,我的夢符合我的卜兆,吉慶重疊出現(xiàn),討伐商國一定會勝利。商紂有億兆平民,都離心離德;我有撥亂的大臣十人,都同心同德。紂雖有至親的臣子,比不上我周家的仁人。
“上天的看法,出自我們?nèi)嗣竦目捶ǎ咸斓穆犅劊鲎晕覀內(nèi)嗣竦穆犅劇@习傩肇?zé)難我不能誅天殘暴的人,責(zé)任在我身上,那么,我一定要依從民意前往討伐。我們的武力要發(fā)揚,要攻到商國的疆土上,捉到那些殘暴之徒;我們的討伐要進(jìn)行,這個事業(yè)比成湯的還輝煌呀!努力吧!將士們。不可出現(xiàn)不威武的情況,寧愿你們保持沒有對手的思想。百姓危懼不安,他們向我們叩頭求助,額角響得就像山崩一樣呀!啊!你們要一心一德建功立業(yè),就能夠長久安定人民。”
【解析】
本篇可以看作是聯(lián)軍會師之后的鼓動演說。當(dāng)務(wù)之急的,自然是理順臣子討伐天子的道義問題。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令不行,令不行則禁不止。本篇最重要的信息,是闡釋了儒家傳統(tǒng)的“革命”的觀念:天子是承上天之“命”來管理人民的,上天設(shè)立君主,是為了給人民帶來利益,因此,當(dāng)君主殘害人民的時候,他就失去上天的使命,成為“一夫”,而反對“一夫”的“革命”,是順應(yīng)天意和民意的行為。因此,討伐暴君不是“弒君”。“革命”的典型,就是商湯討伐夏桀,因此《易》經(jīng)上說“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yīng)乎人”。
先秦時代,許多著名的儒家代表都為“湯武革命”辯護(hù),孟子、荀子都是如此。齊宣王問孟子:“湯放逐夏桀,武王伐紂,有這些事嗎?”孟子回答說:“有這樣的記載。”齊宣王問:“臣弒君是可以的嗎?”孟子回答說:“傷害仁德的人叫做‘賊’,傷害道義的人叫做‘殘。殘賊之人叫做‘一夫’。我只聽說誅殺了‘一夫紂’,沒聽說誰弒殺他的君主。”荀子說:“誅暴國之君,若誅獨夫。”湯武并非取得了天下,他們只是修其道、行其義,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天下人因此自愿跟從他們。
《論語》中沒有記載孔子對湯武革命的直接評價。在評論周武王音樂的時候,孔子說:“已經(jīng)盡美了,但還沒有盡善。”對于暴政下的人生百態(tài),孔子說:微子逃走了,箕子裝瘋被囚而不肯同流合污,比干力諫而死,殷紂的時代,也有三個仁人。剩下的,一切盡在不言中。
漢代的董仲舒也為“湯武革命”辯護(hù)。他說:“上天創(chuàng)造人民,并不是為了王,相反,上天設(shè)立王,是為了人民。因此,一個人的德行能夠給人民帶來和平和快樂,上天就授予他天子之位,一個人的惡行如果傷害了人民,上天就會奪去他的天子之位。”
自然,討伐暴君的“革命”也是殘酷的。《尚書·武成》篇記載周武王討伐商紂王時“血流漂杵”。孟子不愿意相信這一點,他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對于《武成》,只相信其中一部分而以,仁者在天下是沒有敵人的,以至仁討伐至不仁,怎么會“血流漂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