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耒《游羅浮記(節(jié)選)》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潘耒:游羅浮記(節(jié)選)
潘耒
飛云峰者,羅浮絕頂也。雖晴明時(shí),常有云霧籠覆。去地四十余里,游人稀得到。尼余上者,復(fù)十人而九。或言磴道陡峻,不容兜輿;或言夏月草長,中有飛蜞,伺人而嚙;或言山中陰晴不定,游者多為暴雨所阻。余曰:“來粵東而不游羅浮,猶不來也;游羅浮而不登飛云,猶不游也。吾志必往,山靈豈拒我哉!”塵公見余意堅(jiān),趣辦行具。五更作三十人飯,半以蓐食,半舁上山供午餐。遂自寺右循西溪上竹篙嶺,甚巉削。五里至嶺頭,稍平坦,可乘兜輿。又二里,至羅漢峰,又二里至文殊峰,并斬崖為徑,下臨絕壑,云蓬蓬然起于足下。俄而嵐霧四合,上下混茫無所見。或慮雨且作,余言冒雨游,亦復(fù)佳。又前五里許,至寶塔峰。峰多杜鵑樹,有長丈余、大合抱者。老人言:“春月花開,滿山如云錦”。婆娑峰下,從者進(jìn)所攜酒,滿引數(shù)危而行。……
又二里許,至飛云頂。頂正尖圓,四望洞達(dá)。于是天無纖云,萬象呈露。往時(shí)所見大小石樓、玉鵝、蓬萊諸峰,渺在霄漢者,皆如培塿,帖帖肘腋下,其頂可撫而摩也。振衣峰巔,游目萬里。南望虎門外,大海彌漫,一碧無際。東見博羅、河源象頭、平陵諸山,北則龍門虎獅、天嶺,西則增城牛牯、南樵諸山,如屏如墉,如拱如抱,綿延數(shù)百里不絕。而羅浮在其中央,若千葉蓮花之菂。飛云頂在其上,又若九層浮圖之尖,所謂高三千六百丈者,殆非虛語。至稱夜半見日,則理之所無。以歷術(shù)推之,日出地平百里,止差分杪。高山與平地,相去幾何?其近海諸山,水光浮日光而上,見之差早。之罘、泰岱、秦望、天臺,皆東邊海,故先見日。今羅浮之東,連山橫亙,無從見水,而東南去海不甚遠(yuǎn),冬月登山巔,見日當(dāng)差早,亦不過晷刻之間。大約如日落時(shí),下方昏黑,山尖猶存返影耳。而談?wù)咚煸埔拱肱拢娀疠喩滹w濤以出,則夸而近于誕矣。縱覽久之,日已晡,乃下至阿耨池啖靡粥以行。……
下山宜易于登山,而峻處每不留足,輿人猶凜凜。余大半步行,遇峰巒佳處,輒躊躇凝望不忍別。還至華首而日落矣。人爭以無風(fēng)雨得登飛云為賀。黎老人亦言生長茲山,見游山而登飛云者,不過十?dāng)?shù)人;登飛云而晴明極望者,尤絕少也。天下事敗于猶豫,而成于勇決。余志一定,雨師、云將、朱真、葛仙,群來相余。人定勝天,信而有征。塵公謂余:“何不以此勇決者學(xué)道,圣域可立躋也。”余深愧其言。
廣東的羅浮山,是羅山與浮山兩山的合稱。傳說羅山早已有之,浮山由東海浮來,倚靠在羅山東北,于是相合為一山。羅浮山又稱為東樵山,與西樵山相對而齊名。有所謂“南粵名山數(shù)二樵”之說。羅浮山位于東江之濱,跨博羅、增城、龍川三縣,為道教圣地。
這里所節(jié)選的潘耒《游羅浮記》,寫作者登臨羅山飛云頂?shù)乃娝労退小N恼码m然篇幅較長,但主旨突出,始終圍繞著攀登飛云頂一事,夾敘夾議,熔敘事、寫景、議論于一體。文字跳脫,生動而有變化,使人讀來覺得意趣盎然。
文章一開頭,就點(diǎn)出飛云頂位置險(xiǎn)要,氣候多變,很不容易攀登。歷來游人能上去的很少,人們也勸阻作者不要冒險(xiǎn)登臨。可是作者說:“來粵東而不游羅浮,猶不來也;游羅浮而不登飛云,猶不游也”,志在必登。到底能不能登上,中途會遇到什么險(xiǎn)阻?這是文章設(shè)下的一個(gè)懸念。
接下去寫攀登過程,以及途中見聞。對各種景觀描繪得有聲有色,有情有致,如山中云霧蓬蓬然升起,又向四面散去,還有奇花異卉,林樹茂密,處處有如洞天福地,人間罕見,使人有飄飄欲仙之感。
登上飛云頂,正碰上少有的好天氣。“天無纖云,萬象呈露”。上下左右遠(yuǎn)近高低,都在眼前。這時(shí)“振衣峰巔,游目萬里”。登高遠(yuǎn)眺,氣象萬千。南望虎門外,大海彌漫,一碧無際。東望博羅、河源象頭、平陵諸山,北眺龍門虎獅、天嶺,西望增城牛牯、南樵諸山,環(huán)列如屏,綿延數(shù)百里。而羅浮在群山之中,好象千葉蓮花的花心,峻拔秀美。而它的最高處飛云頂,又象是九層浮圖之尖,巍峨高聳于晴空之中。這一段神彩飛揚(yáng)的文字,不但寫出了飛云頂?shù)母呔c壯美,也表現(xiàn)出登臨者興高彩烈的感情。
文章到此已經(jīng)寫完了攀登飛云頂?shù)倪^程,似乎可以結(jié)束了。但作者并沒有就此煞住。他把筆鋒一轉(zhuǎn),很自然地引出一段議論。一是批駁所謂飛云頂上“夜半見日”的傳聞,認(rèn)為這是“理之所無”。最后總結(jié)這次登臨的體會,感到“天下事敗于猶豫,而成于勇決”,“人定勝天,信而有征”,這次登山,稍有猶豫,就錯(cuò)過了登臨飛云頂?shù)暮脵C(jī)會。作者所說的這幾句話,含有深刻的哲理,生活中有許多事情,都需要有勇決精神,發(fā)揮人的能動作用,才能取得成功。
作者在這篇游記里,不僅寫出了對自然景觀具體的審美感受,而且還能從中升華出一些理性的認(rèn)識。這使作品既具有審美價(jià)值,又有一定的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