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封建論

雕龍文庫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唐宋八大家·封建論

封建論

封建論

【原文】

天地果無初乎[259]?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260]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則孰為近[261]?曰:有初為近。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堯、舜、禹、湯、文、武而莫能去之[262]。蓋非不欲去之也,勢不可也。勢之來,其生人之初乎?不初,無以有封建。封建,非圣人意也。

彼其初與萬物皆生,草木榛榛[263],鹿豕狉狉[264],人不能搏噬[265],而且無毛羽,莫克自奉自衛。荀卿有言:“必將假物以為用者也。”夫假物者必爭,爭而不已,必就其能斷曲直者而聽命焉。其智而明者,所伏必眾[266],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由是君長刑政生焉。故近者聚而為群,群之分,其爭必大,大而后有兵有德。又有大者,眾群之長又就而聽命焉,以安其屬。于是有諸侯之列,則其爭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諸侯之列又就而聽命焉,以安其封,于是有方伯、連帥之類[267],則其爭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方伯、連帥之類又就而聽命焉,以安其人,然后天下會于一。是故有里胥而后有縣大夫[268],有縣大夫而后有諸侯,有諸侯而后有方伯、連帥,有方伯、連帥而后有天子。自天子至于里胥,其德在人者死,必求其嗣而奉之[269]。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勢也。

夫堯、舜、禹、湯之事遠矣,及有周而甚詳。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設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羅,四周于天下,輪運而輻集;合為朝覲會同,離為守臣捍城[270]。然而降于夷王,害禮傷尊,下堂而迎覲者[271]。歷于宣王,挾中興復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魯侯之嗣[272]。陵夷迄于幽、厲,王室東徙,而自列為諸侯[273]。厥后問鼎之輕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伐凡伯、誅萇弘者有之,天下乖戾,無君君之心[274]。余以為周之喪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得非諸侯之盛強,末大不掉之咎歟[275]?遂判為十二,合為七國,威分于陪臣之邦[276],國殄于后封之秦,則周之敗端[277],其在乎此矣。

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之郡邑,廢侯衛而為之守宰[278],據天下之雄圖,都六合之上游,攝制四海,運于掌握之內[279],此其所以為得也。

不數載而天下大壞,其有由矣:亟役萬人,暴其威刑,竭其貨賄[280],負鋤梃謫戍之徒,圜視而合從,大呼而成群[281],時則有叛人而無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殺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漢有天下,矯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內而立宗子[282],封功臣。數年之間,奔命扶傷之不暇[283],困平城,病流矢,陵遲不救者三代。后乃謀臣獻畫,而離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國居半,時則有叛國而無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繼漢而帝者,雖百代可知也。唐興,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為宜也[284]。然猶桀猾時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285],時則有叛將而無叛州。州縣之設,固不可革也。

或者曰:“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適其俗,修其理,施化易也[286]。守宰者,茍其心,思遷其秩而已,何能理乎?”余又非之。周之事跡,斷可見矣:列侯驕盈,黷貨事戎,大凡亂國多,理國寡[287],侯伯不得變其政,天子不得變其君,私土子人者,百不有一。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秦之事跡,亦斷可見矣: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288]。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萬人側目[289]。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漢興,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國,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侯王雖亂,不可變也,國人雖病,不可除也;及夫大逆不道,然后掩捕而遷之,勒兵而夷之耳[290]。大逆未彰,奸利浚財,怙勢作威,大刻于民者,無如之何[291],及夫郡邑,可謂理且安矣。何以言之?且漢知孟舒于田叔,得魏尚于馮唐,聞黃霸之明審,睹汲黯之簡靖[292],拜之可也,復其位可也,臥而委之以輯一方可也[293]。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賞。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斥之矣。設使漢室盡城邑而侯王之,縱令其亂人,戚之而已[294]。孟舒、魏尚之術莫得而施,黃霸、汲黯之化莫得而行;明譴而導之,拜受而退已違矣;下令而削之,締交合從之謀周于同列,則相顧裂眥,勃然而起[295];幸而不起,則削其半,削其半,民猶瘁矣,曷若舉而移之以全其人乎[296]?漢事然也。今國家盡制郡邑,連置守宰,其不可變也固矣。善制兵,謹擇守,則理平矣。

或者又曰:“夏、商、周、漢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尤非所謂知理者也。魏之承漢也,封爵猶建;晉之承魏也,因循不革;而二姓陵替,不聞延祚。今矯而變之,垂二百祀,大業彌固,何系于諸侯哉[297]?或者又以為:“殷、周,圣王也,而不革其制,固不當復議也。”是大不然。

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蓋以諸侯歸殷者三千焉,資以黜夏[298],湯不得而廢;歸周者八百焉,資以勝殷,武王不得而易。徇之以為安,仍之以為俗,湯、武之所不得已也。夫不得已,非公之大者也,私其力于己也,私其衛于子孫也。秦之所以革之者,其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盡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299]。使賢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繼世而理;繼世而理者,上果賢乎,下果不肖乎?則生人之理亂未可知也。將欲利其社稷[300]以一其人之視聽,則又有世大夫世食祿邑,以盡其封略,圣賢生于其時,亦無以立于天下,封建者為之也。豈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吾固[301]曰:“非圣人之意也,勢也。”

【注釋】

[259]天地:指宇宙、自然。果:果然、果真、真的。初:開端、起始、最初。

[260]生人:即生民、黎民百姓,這里指人類。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故常用“人”字代替“民”字。

[261]然則:然而、那么。孰:哪一個、什么。近:接近。

[262]封建:指古代社會中天子把爵位、土地和百姓分封給他的宗室、親戚或有功勞的大臣,建立諸侯國的貴族世襲制度,也就是“分封制”。這里的“封建”與馬克思所提出的封建社會有所不同。堯舜禹湯文武:指上古的六位賢明國君,堯:唐堯。舜:虞舜。堯舜系中國五帝時期的兩位圣賢國君。禹:夏禹,傳說是夏代的開國之君。湯:即商湯,商代的開國之君。文:周文王,即周武王的父親。武:周武王,為周代的開國之君。

[263]榛榛:(zhēn):草木叢雜的樣子。

[264]豕(shǐ):豬。狉狉(pī):野獸成群奔跑的樣子。

[265]搏:抓,逮捉。噬(shì):咬。

[266]智而明者:知識淵博而處事練達的人,這里指原始社會的部落酋長。所伏必眾:臣服的人也就必然很多。

[267]封:封內,即所管轄的區域。方伯、連帥:較強大的諸侯首領,據古代傳說,二百一十國叫州,州有方伯;十國叫連,連有連帥。

[268]是故:因此。里:古代地方基層行政單位,相當于現在的鄉或村。里胥(xū):管一個里的小吏。縣大夫:管理一個縣的長官。

[269]嗣(sì):后代。奉:侍奉,擁戴。因此先有鄉里的長官而后有縣官,有了縣官而后才有諸侯,有了諸侯而后才有方伯、連帥,有了方伯、連帥而后才有天子。從天子到鄉里長官,他們當中有給人們做了好事的,死了以后,人們一定擁戴他們的后代繼續做首領。

[270]裂:分裂。五等:古代爵位分為五等,即公、侯、伯、子、男。邦:封國,這里作“分封”講。后:君,這里指諸侯。布履:履是疆界的意思,《左傳》有“賜我先君履”,布履即為列國疆界的分布。星羅:繁星羅列,比喻諸侯國像繁星一樣布滿各地。周:周遍。輪運:車輪轉動。輻集:在輻集中向著車轂,比喻諸侯集結在天子周圍就像車輪轉動的輻條集中向著車轂(gǔ)旋轉一樣。朝覲(cháojìn):朝,指諸侯朝見天子及諸侯相朝。覲,專指諸侯秋天朝見天子。會、同:都是指天子與諸侯聚會。天子與諸侯約定時間見面叫“會”,天子與幾個或許多諸侯在一起碰頭叫“同”。離:指諸侯離開天子,回到各自的封國。守臣:守衛疆土的臣子。古代諸侯對天子自稱為守臣。捍(hàn):同“捍”。捍城:天子的捍衛者。

[271]降:往下傳。夷王:即周懿王太子燮(前894—前877年在位),是西周第九代國君。禮:禮儀,這里指尊卑等級制度。

[272]歷:到,經歷。宣王:名靜,西周第十一代君主(前827—前782年在位)。挾:持,憑著。中興:復興。

[273]陵夷:逐漸衰落。迄:到。幽:周幽王,名宮涅,西周最后一個君主。平:周平王,名宜臼,幽王之子。

[274]厥后:其后,這以后。凡伯:周桓王的大臣。乖戾(li):反常。君君:尊重君主。

[275]得非:豈不是,莫不是。掉:搖也。末大不掉:尾大不掉。比喻上弱下強,指揮不動。咎(jiù):過失。

[276]判:分。十二:指春秋時期十二個主要諸侯國,即魯、齊、秦、晉、楚、宋、衛、陳、蔡、曹、鄭、燕。七國: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經過長期的戰爭,逐漸形成七個較為強大的國家,即秦、齊、楚、燕、韓、趙、魏。陪臣:古代天子以諸侯為臣,諸侯以大夫為臣,大夫對于天子是隔了一層的臣,稱為陪臣。

[277]端:起因。敗端:衰敗的根源。其在乎此矣:就在于這分封之制。

[278]侯衛:即諸侯。守宰:守衛地方的長官。郡的長官叫守,縣的長官叫令,宰就是令。

[279]雄圖:雄偉險要之地。都:建都。六合:指天地和東南西北四方,引申為當時全部國土。上游:秦朝建都咸陽,位于黃河的上游,而當時黃河流域是我國經濟文化中心,所以也稱黃河的上游為中國的上游。攝制:控制。四海:四方之海。運:運轉,這里是操縱的意思。掌握:手掌把握。

[280]亟(qì):屢次,多次。役:役使。暴:顯示。竭:耗盡。貨賄(huì):貨物財產。

[281]負:背著。梃(tǐng):木棍。謫(zhé)戍之徒:被懲罰去防守邊境的人。圜(huán)同“環”。圜視:向四面觀看。合從:同“合縱”,指戰國時東方六國從南到北聯合起來反抗秦國,意即全國各地的人們聯合起來反抗秦王朝。大呼:大聲一呼。

[282]徇(xùn):曲從。剖:分,劃分。海內:泛指全國。宗子:同宗子弟。

[283]奔命:受命奔走,奔走應命。《荀子·議兵》:“服者不禽,格者不舍,奔命者不獲。”扶傷:扶救傷員。引申為采取急救措施。暇:空閑。不暇:顧不過來。

[284]亦:也,又。以:同“已”,已經。

[285]猶:還,仍然。桀猾:強悍奸猾的人。指那些割據叛亂的藩鎮。方域:地方,泛指州縣。兵:指兵制,唐初實行府兵制,兵農結合,有利于發展生產。

[286]子:作動詞用,撫愛之意。適:適應。俗:風俗。修:修明。理:治,指政事。唐高宗名治,唐人為了避諱,故以“理”字代“治”。施化:施行教化。

[287]大凡:大致。理國:治理得好的國家。

[288]制:指秦朝的郡縣制度。有理人之制:有治理人民的制度。委:委托,交給。是矣:這是確實的。

[289]側目:斜著眼睛看,形容怨恨惱怒的樣子。意為“刑法殘酷,勞役繁重,引起了廣大人民的仇恨”。

[290]及:至。大逆不道:古時稱背叛君王、父母者為大逆不道。掩捕:乘人不備而加以逮捕。遷:流放。勒兵:統率軍隊。夷:平定,消滅。

[291]彰:顯露。奸利:非法取利。浚(jùn)財:搜括錢財。怙(hù)勢:依仗權勢。大刻:極大地苛刻,非常地刻毒。無如之何:不能把他們怎么樣。

[292]睹:看見。簡靖:簡政安民,指政令不繁苛。睹汲(ji)黯(àn)之簡靖:汲黯河南濮陽人,字長儒。

[293]拜:任命。復其位:恢復他們(孟舒、魏尚)的官位。臥而委之:指漢武帝讓汲黯去做淮陽郡太守,汲黯以病推辭,漢武帝說:“淮陽官民關系不好,我只好借重你的威望。有病不要緊,你躺著治理就行了。”輯:安撫。

[294]設使:假使。侯王:這里用作動詞,是分封侯王的意思。縱令:即使。亂人:侵害百姓。戚:憂愁。

[295]眥(zì):眼眶。裂眥:眼睛瞪得很大。勃然:突然。

[296]瘁(cuì):疾病,這里指受害、受苦。曷(hé)若:何如。舉:全部。移:改變、廢除。

[297]垂:將近。祀(sì):年。古代迷信鬼神,重視祭祀,四季祭祀一遍,所以殷朝人稱年為祀,后來多沿用這一說法。彌:甚,很。何系:有什么關系。

[298]不革:沒有廢除分封世襲制度。以:因為。資:利用,借助。黜:廢除、消滅。

[299]道:客觀規律。理:道理。《戰國策·秦策一》:“明言章理,兵甲愈起。”理安:治理得很好。斯:才,乃。得人:得人心。這句話的大意為:按照天下的常理,只有把國家治理得很好,才能嬴得人心。

[300]社稷(jì):土神和谷神。封略:疆界,指國內的全部土地。

[301]固:通“故”,所以。

【譯文】

自然界果真沒有初始階段嗎?我沒法知道。人類果真有初始階段嗎?我也沒法知道。那么,有或沒有初始階段哪種說法比較接近事實呢?我認為,有初始階段這種說法比較接近事實。怎么知道這一點呢?從“封國土、建諸侯”的封建制就可以明白。那種封建制,經歷了古代賢明的帝王唐堯、虞舜、夏禹、商湯、周文王和周武王,沒有誰能把它廢除掉。不是不想把它廢除掉,而是事物發展的趨勢不允許,這種形勢的產生,大概是在人類的初始階段吧?不是初始階段的那種形勢,就沒有可能產生封建制。實行封建制,并不是古代圣人的本意。

人類在他的初始階段跟萬物一起生存,那時野草樹木雜亂叢生,野獸成群四處奔走,人不能像禽獸那樣抓撲啃咬,而且身上也沒有毛羽來抵御嚴寒,不能夠光靠自身來供養自己、保衛自己。荀卿說過:“人類一定要借用外物作為自己求生的工具。”借用外物來求生的必然會相爭,爭個不停,一定會去找那能判斷是非的人而聽從他的命令。那又有智慧又明白事理的人,服從他的人一定很多;他把正確的道理告訴那些相爭的人,不肯改悔的,必然要懲罰他,使他受痛苦之后感到懼怕,于是君長、刑法、政令就產生了。這樣附近的人就聚結成群,分成許多群以后,相互間爭斗的規模一定會大,相爭的規模大了就會產生軍隊和威望。這樣,又出現了更有威望的人,各個群的首領又去聽從他的命令,來安定自己的部屬。于是產生了一大批諸侯,他們相爭的規模就更大了。又有比諸侯威望更大的人,許多諸侯又去聽從他的命令,來安定自己的封國。于是又產生了方伯、連帥一類諸侯領袖,他們相爭的規模還要大。這就又出現了比方伯,連帥威望更高的人,方伯、連帥們又去聽從他的命令,來安定自己的老百姓,這以后天下便統一于天子一人了。因此先有鄉里的長官而后有縣的長官,有了縣的長官而后有諸侯,有了諸侯而后有方伯、連帥,有了方伯、連帥而后才有天子。從最高的天子到鄉里的長官,那些對人民有恩德的人死了,人們一定會尊奉他們的子孫為首領。所以說封建制的產生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形勢發展的必然結果。

堯、舜、禹、湯的事離我們很遠了,到了周代記載就很詳備了。周朝占有天下,把土地像剖瓜一樣分割開來,設立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分封了許多諸侯。諸侯國像繁星似地羅列,四面遍布在大地上,集結在周天子的周圍,就像車輪圍繞著中心運轉,就像輻條集中于車轂;諸侯聚合起來就去朝見天子,分散開來就是守衛疆土的臣子、朝廷的捍衛者。但是往下傳到周夷王的時候,破壞了禮法,損害了尊嚴,天子只得親自下堂去迎接朝見的諸侯。傳到周宣王的時候,他雖然倚仗著復興周王朝的功德,顯示出南征北伐的威風,終究還是無力決定魯君的繼承人。這樣日漸衰敗下去,直到周幽王、周厲王,后來周平王把國都向東遷移到洛邑,把自己排列在諸侯同等地位上去了。從那以后,問周天子傳國九鼎輕重的事情出現了,用箭射傷天子肩膀的事情出現了,討伐天子大臣凡伯、逼迫天子殺死大夫萇弘這樣的事情也出現了,天下大亂,再沒有把天子看作天子的了。我認為周王朝喪失統治力量已經很久了,只不過還在公侯之上保存著一個空名罷了!這豈不是諸侯勢力太強大而指揮不動,就像尾巴太大以至搖擺不動所造成的過失嗎?于是周王朝的統治權分散到十二個諸侯國,后來又合并為七個強國,王朝的權力分散到陪臣掌政的國家,最后被很晚才封為諸侯的秦國滅掉。周朝敗亡的原因,大概就在這里了。

秦朝統一了全國后,不分諸侯國而設置郡縣,廢除諸侯而委派郡縣長官。秦占據了天下的險要地勢,建都于全國的上游,控制著全國,把局勢掌握在手里,這是它做得對的地方。但沒過幾年便天下大亂,那是有原因的。它多次征發數以萬計的百姓服役,使刑法越來越殘酷,耗盡了財力。于是那些扛著鋤木棍被責罰防守邊境的人們,彼此遞個眼色就聯合起來,怒吼著匯合成群,奮起反秦。那時有造反的老百姓而沒有反叛的官吏,老百姓在下怨恨秦王朝;官吏在上懼怕朝廷。全國四面八方互相配合,殺郡守劫縣令的事情在各地同時發生。錯誤在于激起了人民的怨恨,并不是郡縣制的過失。

漢朝統一了全國之后,為糾正秦朝所謂的錯誤,沿襲周朝的封建制,分割天下,分封自己的子弟和功臣為諸侯王。但沒有幾年,為了平息諸侯國的叛亂便聞命奔赴鎮壓,以至連救死扶傷都來不及,漢高祖劉邦被圍困在平城,被飛箭射傷,如此衰落不振達三代之久。后來由于謀臣獻策,才分散削弱諸侯王的勢力并由朝廷命官管理諸侯國。但是漢朝開始恢復封建制的時候,諸侯國和郡縣各占一半疆域,那時只有反叛的諸侯國而沒有反叛的郡縣,秦朝郡縣制的正確性也已經明白清楚了。繼漢朝而稱帝的,就是再過一百代,郡縣制比封建制優越,也是可以知道的。

唐朝建立以后,設置州縣,任命州縣的長官,這是它做得正確的地方。但還是有兇暴狡猾的人不時起來叛亂、侵州奪縣的情況出現,過失不在于設置州縣而在于藩鎮擁有重兵,那時有反叛的藩鎮將領而沒有反叛的州縣長官。郡縣制的建立,確實是不能改變的。

有的人說:“封建制的世襲君長,一定會把他管轄的地區當作自己的土地盡心治理,把他管轄的老百姓當作自己的兒女悉心愛護,使那里的風俗變好,把那里的政務治理好,這樣施行教化就比較容易。郡縣制的州縣地方官,抱著得過且過的心理,一心只想升官罷了,怎么能把地方治理好呢?”我認為這種說法也是不對的。

周朝的情況,毫無疑問地可以看清楚了:諸侯驕橫,貪財好戰,大致是政治混亂的國家多,治理得好的國家少。諸侯的霸主不能改變亂國的政治措施,天子無法撤換不稱職的諸侯國的君主,真正愛惜土地愛護人民的諸侯,一百個中間也沒有一個。造成這種弊病的原因在于封建制,不在于政治方面。周朝的情況就是如此。

秦朝的情況,也完全可以看清楚了:朝廷有治理百姓的制度,而不讓郡縣專權,這是正確的;中央有管理政務的大臣,不讓地方官自行其是,這也是正確的。但是郡縣不能正確發揮郡縣制的作用,郡守、縣令不能很好地治理人民。殘酷的刑罰、繁重的勞役,使萬民怨恨。這種過失在于政務方面,不在于郡縣制本身。秦朝的情況便是這樣。

漢朝建立的時候,天子的政令只能在郡縣推行,不能在諸侯國推行;天子只能控制郡縣長官,不能控制諸侯王。諸侯王盡管胡作非為,天子也不能撤換他們;侯王國的百姓盡管深受禍害,朝廷卻無法解除他們的痛苦。只是等到諸侯王叛亂造反,才把他們逮捕、流放或率兵討伐、以至滅掉他們。當他們的罪惡尚未充分暴露的時候,盡管他們非法牟利搜刮錢財,依仗權勢作威作福,給百姓造成嚴重的傷害,朝廷也不能對他們怎么樣。至于郡縣,可以說是政治清明、社會安定了。根據什么這樣講呢?漢文帝從田叔那里了解到孟舒,從馮唐那里了解到魏尚,漢宣帝聽說黃霸執法明察審慎,漢武帝看到汲黯為政簡約清靜,那么就可以任命黃霸做官,可以恢復孟舒、魏尚原來的官職,甚至可以讓汲黯躺著任職,委任他只憑威望去安撫一個地區。官吏犯了罪可以罷免,有才干可以獎賞。早上任命的官吏,如果發現他不行正道,晚上就可以撤了他;晚上接受任命的官吏,如果發現他違法亂紀,第二天早上就可以罷免他。假使漢王朝把城邑全部都分割給侯王,即使他們危害人民,也只好對它發愁罷了。孟舒、魏尚的治理方法不能施行,黃霸、汲黯的教化無法推行。如果公開譴責并勸導這些侯王,他們當面接受,但轉過身去就違反了;如果下令削減他們的封地,互相串通聯合行動的陰謀就會遍及侯王各國之間,那么大家都怒眼圓睜,氣勢洶洶地反叛朝廷。如果僥幸他們不起來鬧事,就削減他們的一半封地,即使削減一半,百姓還是受害了,何不把諸侯王完全廢除掉來保全那里的人民呢?漢朝的情況就是這樣。

今天國家完全實行郡縣制,不斷地任命郡縣長官,這種情況是肯定不能改變了。只要好好地控制軍隊,慎重地選擇地方官吏,那么政局就會安定了。

有人又說:“夏、商、周、漢四代實行封建制,他們統治的時間都很長久,而秦朝實行郡縣制,統治的時間卻很短。”這更是不懂得治理國家的人說的話。

魏繼承漢朝,分封貴族的爵位仍然實行封建制;西晉繼承魏,因襲舊制不加改變,但魏和晉都很快就衰亡了,沒聽說有國運長久的。現在唐朝糾正魏晉的過失改變了制度,享國已近二百年,國家基業更加鞏固,這與分封諸侯又有什么關系呢?

有人又認為:“治理商、周二代的是圣明的君王啊,他們都沒有改變封建制,那么,本來就不應當再議論這件事了。”這種說法非常錯誤。

商、周二代沒有廢除封建制,是不得已的。因為當時歸附商朝的諸侯有三千個,商朝靠了他們的力量才滅掉了夏,所以商湯就不能廢除他們;歸附周朝的諸侯有八百個,周朝憑借他們的力量才戰勝了商朝,所以周武王也不能廢棄他們。沿用它來求得安定,因襲它來作為習俗,這就是商湯、周武王不得不這樣做的原因。他們是不得已的,并不是什么大公無私的美德,而是有私心,是要使諸侯為自己出力,并保衛自己的子孫。秦朝用廢除分封諸侯的辦法來作為制度,是最大的公;它的動機是為私的,是皇帝想要鞏固個人的權威,使天下的人都臣服于自己。但是廢除分封,以天下為公,卻是從秦朝開始的。

至于天下的常理,是治理得好、政局安定,這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使賢明的人居上位,不肖的人居下位,然后才會清明安定。封建制的君長,是一代繼承一代地統治下去的。這種世襲的統治者,居上位的果真賢明嗎?居下位的真的不肖嗎?這樣,人民究竟是得到太平還是遭遇禍亂,就無法知道了。如果想要對國家有利而統一人民的思想,而同時又有世襲大夫世世代代統治他們的封地,占盡了諸侯國的全部國土,即使有圣人賢人生在那個時代,也會沒有立足之地,這種后果就是封建制造成的。難道是圣人的制度要使事情壞到這種地步嗎?所以我說:“這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形勢發展的結果。”

【解析】

《封建論》是柳宗元于貶謫永州時期所創作的最為著名的一篇的歷史哲學論文。作者從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到秦漢魏晉唐,通過大量歷史事實對分封與郡邑兩種政治體制的優劣利弊進行了深刻的分析與評述。文章分析了分封制的產生原因、形成過程及其弊病,論述了它終被中央集權的郡縣制所取代的歷史必然性。

中唐以來,藩鎮割據勢力十分猖獗。柳宗元針對顏師古、劉秩、房琯等人“廢郡縣、立封建”的論調,詳盡考察歷代的史實,辨析歷代制度的利弊,雄辯地論證了郡縣制優于封建制的道理,為封建制和郡縣制長期的爭論作出了劃時代的總結。

本文是柳宗元為闡發郡縣制的優越性,抨擊恢復“封建”制的復古思潮而作,意在反對唐中期的藩鎮割據,維護唐王朝的統一。文章措詞嚴謹,有很強的邏輯性和說服力,觀點獨到,文氣磅礴,是古代議論文的典范之作。作者以深邃目光透視了自遠古至當代的歷史進程。文章所表述的政治和歷史見解,超過了作者同時代人所能達到的認識高度。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翼乌全彩无遮挡之老师| 日本a级视频在线播放| 高清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 熟妇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妖精的尾巴ova| 免费女人18毛片a级毛片视频| 中国女人内谢69xxx| 美女裸体a级毛片| 征服人妇系列200| 制服丝袜中文字幕在线| 一级女人18片毛片免费视频| 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播放| 成年女人a毛片免费视频| 啊~又多了一根手指| 两个人看的www在线视频|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色欲| 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一级试看120秒视频|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麻豆| 天天躁夜夜躁很很躁| 亚洲精品美女在线观看| 69视频在线观看高清免费| 欧美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美女女女女女女bbbbbb毛片| 玩弄丰满少妇XXXXX性多毛| 夜月高清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最大黄色网址| 久艾草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日韩在线电影网| 国产三级日产三级日本三级| 中文字幕无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哟哟哟国产在线观看不卡| 天天操天天干天天摸|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播放 | 精品国产人成亚洲区| 大黑人交xxxx| 亚洲五月激情网| 足恋玩丝袜脚视频免费网站| 少妇中文字幕乱码亚洲影视| 亚洲热妇无码av在线播放| 国产主播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