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全集《楚商臣弒君》原文賞析與注解
楚商臣弒君
(文公元年)
【題解】
楚成王最終被自己的兒子殺死,究其原因,是因為他沒能聽取令尹子上的勸告。起初,他曾經就立商臣為太子一事向子上征求意見,子上也向他明確指出這樣做的后果。其不當之處有三:一是,成王年紀不大,還沒到立太子之時而謀劃此事;二是,成王多內寵,過早立太子可能導致因廢黜而出現禍亂;三是,商臣生性殘忍。子上把此舉不妥之處一一說明,然而楚成王固執己見,結果咎由自取,終致殺身之禍。
【原文】
初,楚子將以商臣為大子[1],訪諸令尹子上。子上曰:“君之齒未也。而又多愛[2],黜乃亂也。楚國之舉[3]。恒在少者。且是人也。蜂目而豺聲,忍人也[4],不可立也。”弗聽。
【注釋】
[1]楚子:楚成王。
[2]愛:指內寵。
[3]舉:指立太子。
[4]忍人:殘忍的人。
【譯文】
當初,楚成王準備立商臣為太子,于是他就征求令尹子上的意見。子上說:“君王的年紀還不算大,而且內寵又多,如果立了商臣再加以廢黜就可能會發生禍亂。楚國立太子,常常選擇年輕的。而且商臣這個人,眼睛像胡蜂,聲音像豺狼,是一個殘忍的人,不能立為太子。”楚成王沒有聽從他的意見。
【原文】
既又欲立王子職而黜大子商臣。商臣聞之而未察[5],告其師潘崇曰:“若之何而察之?”潘崇曰:“享江問而勿敬也。”從之。江羋怒曰:“呼,役夫[6]!宜君王之欲殺女而立職也。”告潘崇曰:“信矣。”潘崇曰:“能事諸乎[7]?”曰:“不能。”“能行乎?”曰:“不能。”“能行大事乎[8]?”曰:“能。”
【注釋】
[5]察:證實。
[6]役夫:罵人的話,猶“奴才”。
[7]諸:指王子職。
[8]行大事:指舉行政變,殺死成王。
【譯文】
立商臣為太子后,楚成王又想立職為太子從而廢掉商臣。商臣聽到傳聞但還不能證實此事,于是就去問他的老師潘崇,說:“怎么樣才能確定消息的真假呢?”潘崇說:“你可以設宴招待江羋而故意表示對他不尊敬。”商臣這樣做了。江羋發怒說:“啊!賤東西!怪不得君王要殺掉你而立職做太子。”商臣告訴潘崇說:“事情已經證實了。”潘崇說:“你能事奉公子職嗎?”商臣說:“不能。”潘崇說:“能逃亡出國嗎?”商臣說:“不能。”潘崇說:“能夠做大事嗎?”商臣說:“能。”
【原文】
冬十月,以宮甲圍成王[9]。王請食熊蹯而死[10]。弗聽。丁未,王縊。謚之曰:“靈”,不瞑;曰:“成”,乃瞑。
【注釋】
[9]宮甲:太子宮中的武士。
[10]熊蹯(fán):熊掌。熊掌難熟,楚成王想借此拖延時間,等到救兵。
【譯文】
文公元年冬天的十月份,商臣率領宮中的護衛軍包圍了楚成王的寢宮,并且逼成王自殺。成王請求吃了熊掌以后去死,商臣不答應。十八日,楚成王上吊自殺。給他上謚號稱為“靈”,尸體不閉眼睛;謚為“成”,尸體才閉上眼睛。
【評析】
在當時的背景下,商臣出于對自身利益的考慮,也許會與楚成王的決策發生沖突。然而,如果沒有外力的推波助瀾,他或許不會走上弒君自立的邪惡道路。在這個過程中,他的老師潘崇就起到了這樣的作用。起初,他教唆商臣以下流的手段去驗證楚成王是否有更易太子的打算,在消息證實后,他又誘導商臣一步步走上弒君自立之路。在表面看來,潘崇給商臣出示的是他所面臨的三種選擇:服從楚成王更易太子的決定、逃亡國外、弒君自立。實際上潘崇對商臣的為人了如指掌,他深知商臣最后的選擇。由此看來,導師的是非觀會對學生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潘崇成了商臣罪惡道路上的幫兇。
楚成王被商臣逼得走投無路時,他仍然請求吃完熊掌之后再死。在表面看來,是楚成王想在臨死前再享受一下熊掌這種很名貴的佳肴(這種佳肴需要較長時間才能煮熟,楚成王實際上是想拖延時間,等待救兵來援),但他的計謀被商臣識破,不得不自縊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