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學《背義之忍第八十三》譯文與賞析
背義之忍第八十三
背義之忍第八十三
古之義士,雖死不避。欒布哭彭,郭亮喪孝。
王修葬譚,操嘉其義。晦送楊憑,擢為御史。此其用心,純乎天理。
后之薄俗奔走利欲,利在友則賣友,利在國則賣國。回視古人,有何面目?趙岐之遇孫嵩,張儉之逢李篤,非親非舊,情同骨肉,堅守大義,甘嬰重戮。噫,可不忍歟!
【譯文】
古代的義士,即使面臨死亡也毫無懼色,不會躲避。西漢人欒布祭祀有恩于己的彭越,東漢李固的弟子郭亮哭悼李固,二位都是這樣的義士,不畏強權和死亡。
東漢時的王修因受過袁紹之子袁譚的恩惠,在袁譚被曹操殺死之后,向曹操請求埋葬袁譚,曹操欣賞他的忠義之氣。唐代的徐晦因受過楊憑的提拔之恩,在楊憑被貶謫時,仗義送別楊憑,被提升為御史。二人都是知恩圖報的人,他們的仗義用心合乎天理,因此都得到了好的結局。
后來世風惡化,人們都把禮義之俗看得很淡,為了利益和私欲而奔忙,朋友那兒有利可圖就出賣朋友,國家那兒有利可圖就出賣國家。回頭看看古代的那些義士,這些只為謀取私利的人有什么臉面存活于世上?東漢趙岐因躲避宦官唐衡的迫害而隱姓埋名、四方逃難,后被孫嵩收留;東漢張儉因躲避中常侍侯覽的迫害而逃亡在外,李篤冒著生命危險把張儉送到了塞外。孫嵩和趙岐,李篤和張儉,他們非親非故,卻能情同手足,堅守正義,冒著毀掉自己家庭的危險來收留、容納對方!啊!知恩圖報、行俠仗義是每個有道德的君子所應具備的品格,人們怎能容忍自己心中有背信棄義的念頭呢!
【評析】
道義對個人及整個社會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要想成就豐功偉業,光有超凡的智慧還遠遠不夠,還必須要信守道義。如果總是背信棄義,就無法獲得別人的擁護和認可,這樣想成事簡直是天方夜譚。所以說面對利益的誘惑時,還是忍住背信棄義的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