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書《正道章·第二》譯文賞析

雕龍文庫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素書《正道章·第二》譯文賞析

正道章·第二

【題解】

注曰:“道不可以非正。”

王氏曰:“不偏其中,謂之正;人行之履,謂之道;此章之內(nèi),顯明英俊豪杰,明事順理,各盡其道,所行忠孝義的道理。”

【釋義】

張商英注:大道不會是偏斜的。

王氏批注:不偏離中間,就是正。人們走的路,就是道。這一章內(nèi),告訴人們英、俊、豪、杰是如何通曉事理,并按照各自的道義履行忠誠、仁孝、義氣的。

【原典】

德足以懷遠,

注曰:“懷者,中心悅而誠服之謂也。”

王氏曰:“善政安民,四海無事;以德治國,遠近咸服。圣德明君,賢能良相,修德行政,禮賢愛士,屈己于人,好名散于四方,豪杰若聞如此賢義,自然歸集。此是德行齊足,威聲伏遠道理。”

【譯文】

品德高尚,則可使遠方之人前來歸順。

張商英注:懷,是心中真心誠意地服從的意思。

王氏批注:施行仁政,國家平安無事,百姓安居樂業(yè)。以德治國,遠近的百姓都會臣服。有德的君主和賢能的臣子,修煉自己的道德,并把德行施展在政治上,尊重人才,寧愿降低自己的身份,這樣一來,好的名聲就傳播到遠方,豪杰人士聽到這樣的賢明仁義,自然就歸附過來。這就是修煉自己的道德,并在施政時躬行道德,好名遠揚,能夠使遠方的人心悅誠服地歸順的道理。

【評析】

古語有之“以德服人”、“以德報怨”、“以德治國”等。道德高尚者以天下為己任,不拘泥于個人小利,尊敬賢者,愛惜人才,自然可以使人心悅誠服,使天下豪杰之士聞風而動,甘愿歸附。孟嘗君戰(zhàn)國四大公子之一,他就是品德高尚的人,他的門客最多時可達三千余人,來自不同的諸侯國,大家不遠千里而來,看重的正是他品德高尚這一點。

注重個人的德行,不僅古代適用,現(xiàn)代也同樣適用。明智的管理者最在意的是名聲,有好名聲才有凝聚力,才能做到眾望所歸。因此,只有顧及下屬對自己品質(zhì)的評價,在下屬面前樹立一個公正無私的賢者形象,才能更好地樹立起權(quán)威,取信于“民”。

典例闡幽

楚莊王絕纓救唐狡

楚莊王一次平定叛亂后大宴群臣,寵姬妃嬪也統(tǒng)統(tǒng)出席助興,席間絲竹聲響,輕歌曼舞,美酒佳饌,觥籌交錯,直到黃昏仍未盡興,楚王乃命點燭夜宴,還特別叫最寵愛的兩位美人許姬和曼姬輪流向文臣武將們敬酒。

忽然一陣疾風吹過,宴席上的蠟燭都熄滅了。這是席上一位官員斗膽拉住了許姬的手,拉扯中,許姬撕斷衣袖得以掙脫,并且扯下了那人帽子上的纓帶,許姬回到楚莊王面前告狀,讓楚王點亮蠟燭后查看眾人的帽纓,以便找出剛才無禮之人。

楚莊王聽完許姬的話,卻傳命先不要點燃蠟燭,而是大聲說:“寡人今日設(shè)宴,與諸位務(wù)要盡歡而散,現(xiàn)請諸位都去掉帽纓,以便更加盡興飲酒。”

聽楚王這樣說,大家都把帽纓取了下來,這才點上蠟燭,君臣盡興而散。

席散回宮,許姬怪楚莊王不給她出氣.楚莊王說:“此次君臣飲宴,旨在狂歡盡興,融洽君臣關(guān)系,酒后失性乃人之常性,若要究其責任,加以責罰,豈不大煞風景?”

許姬這才明白楚莊王的用意,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絕纓宴”。

7年后,楚莊王伐鄭,健將唐狡自告奮勇,愿率百名壯士,為全軍先鋒。唐狡拼命殺敵,使大軍一天就攻到鄭國國都的郊外。楚莊王夸獎統(tǒng)率大軍的襄老,襄老說:“不是我的功勞,是副將唐狡的戰(zhàn)功。”于是,楚莊王決定獎賞唐狡,并要重用他。唐狡說:“我就是那位牽莢人衣袂的罪人。大王能隱臣罪而不誅,臣自當拼死以效微力。哪敢奢望獎賞呢?”

戰(zhàn)后楚莊王論功行賞,才知這員戰(zhàn)將名叫唐狡,唐狡表示不要賞賜,坦承7年前無禮之人就是自己,今日此舉全為報7年前不究之恩。

楚王大為感嘆,便把許姬賜給了他。

成大事者不記小過

袁盎做吳王的相國時,手下有位從使和袁盎的侍妾私通。袁盎知道此事后并沒有張揚,但從使還是知道了奸情敗露,嚇得倉皇逃走。

袁盎親自去追回從使,從使面色如土,以為自己要被重罰,誰知道袁盎把侍妾帶到他身邊,說:“你既然喜歡她,她就是你的了。”

從此,他侍從史還是和過去一樣。后來從史離開他去別處為官。

景帝時,袁盎入朝當了太常。他出使吳國時,正好趕上吳王預(yù)謀反叛,吳王派了五百人包圍了的住處,要殺死袁盎。袁盎對自己的危機卻一無所知,幸好圍守袁盎的校尉司馬買了二百石好酒,把五百人灌醉,然后通知了袁盎。

袁盎十分驚異,問:“您是誰?為什么要幫我?”

司馬說:“您不記得原來與您的小妾有私情的從史了嗎?”

袁盎這才知道現(xiàn)在救了自己性命的,原來就是當年那個從史。

五代史梁朝的葛周、宋代的種世衡,都因為對此類事情的容忍寬大而得以戰(zhàn)勝對手,討伐叛逆。葛周曾和他寵愛的美妾一起喝酒,有個衛(wèi)兵用眼睛盯著美妾看,連葛周問他話都答錯了。過后他意識到自己的失態(tài),怕葛周加罪于他,但葛周表現(xiàn)得若無其事。后來,葛周在和唐交戰(zhàn)時失利,幸好這個衛(wèi)兵奮勇破敵,打敗了敵人。事后葛周把那個美妾送給這個衛(wèi)兵為妾。

北宋初年,西北諸部落中,蘇慕恩的勢力最大,當時鎮(zhèn)守邊關(guān)的種世衡曾和他徹夜飲酒,還把一個侍妾叫出來陪酒。過了一會兒,種世衡起身到里面去,蘇慕恩就趁機調(diào)戲侍妾。這時種世衡從里面出來,正巧撞見蘇慕恩,感到十分慚愧,就向他請罪。種世衡說:“你喜歡她嗎?”于是侍妾送給了蘇慕恩。正因為如此,各個部落有叛亂,種世衡就讓蘇慕恩去平叛,每次都能成功。

袁盎、葛周和種世衡對“小過”從不斤斤計較,這樣自然會得到人心,有利于為人處世。

曹操不計前嫌重用陳琳

這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官渡之戰(zhàn)前,陳琳為袁紹寫討伐曹操的檄文。陳琳才思敏捷,斐然成章,文章從曹操的祖父罵起,一直罵到曹操本人,貶斥他是古今第一“貪殘虐烈無道之臣”。據(jù)說曹操讓手下念這篇檄文時正犯頭痛病,聽到要緊處不禁厲聲大叫,氣出一身冷汗,頭竟然不疼了。可見此文的確戳到了曹操的要害。

袁紹戰(zhàn)敗后,陳琳轉(zhuǎn)投曹操。曹操對這篇火力兇猛的檄文還耿耿于懷,便問陳琳:“你罵我就罵我吧,為何要牽累我的祖宗三代呢?”陳琳的回答言簡意賅:“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耳!”曹操聽了呵呵一笑,不再計較。

曹操是三國里最有名的奸雄。奸是說他詭計多端,手腕玩得爐火純青;雄則表明他并非蠅營狗茍、鼠目寸光之輩,他有英氣、有壯志,更有一代雄主的大度。他不殺陳琳,頗能體現(xiàn)后一種風范,因此被人贊不絕口。

曹操知道,陳琳這樣的文人并非存心和他過不去,當年寫檄文罵他,是形勢所逼,迫不得已。所謂各為其主,既然陳琳謀食于袁紹,那主公要他干活,理當盡心竭力。檄文就是這種情形下的產(chǎn)物。殺掉陳琳,雖沒有什么明顯的負面效應(yīng),卻也無利可圖,倒不如放他一馬,為我所用。陳琳是難得的人才,又痛罵過曹操,現(xiàn)在居然在曹營感激涕零地干革命工作,不啻是一個絕妙的廣告。曹操此舉不僅為自己博得了好名聲,且很能吸引讀書人,可謂一箭雙雕。

這讓陳琳很感動,后來為曹操出了不少好主意。直到建安二十二年,中原大疫,陳琳病死。雖稱不上善終,比起禰衡被借刀殺掉、孔融的傾巢之覆,以及楊修的死于非命,到底幸運多了。這得感謝曹操。精于算計是一回事,但生殺大權(quán)畢竟牢牢握在手中,設(shè)想曹操要是一時沒忍住把陳琳殺了呢?殺了就殺了,不過是多一縷冤魂罷了。如此,不管陳琳怎樣明哲保身,恐怕也無濟于事。好在智慧的陳琳不乏運氣,遇見一個殺人還算講點“原則”的主子。

【原典】

信足以一異,義足以得眾,

注曰:“有行有為,而眾人宜之,則得乎眾人矣。天無信,四時失序;人無信,行止不立。人若志誠守信,乃立身成名之本。君子寡言,言必忠信。一言議定再不肯改議、失約。有得有為而眾人宜之,則得乎眾人心。一異者,言足下之道一而已矣,不使人分門別戶。賞不先于身,利不厚于己;喜樂共用,患難相恤。如漢先主結(jié)義于桃園,立功名于三國;唐太宗集義于太原,成事于隋末,此是義足以得眾道理。”

【譯文】

誠實不欺,可以統(tǒng)一不同的意見。公平合理,可以得到部下群眾的擁戴。

張商英注:有行動有作為,而且眾人對此能夠適應(yīng),就會博得眾人擁護了。上天失去信用,四季錯亂;人沒有信用,就不可能有建樹。誠實守信是立身成名的根本。所以,自古成就大事業(yè)的人大都沉默少言,但一旦說出來就必定履行諾言,再不肯毀約。“一異”的意思是說,天道只有一個,并沒有那么多解釋和分歧。使別人先于自己得到獎賞,利益自己不過多占有。有樂同享,有苦同當。就像蜀漢劉備當初與關(guān)羽張飛桃園結(jié)義,最終在三國時成就功名。李世民在太原廣行仁義,最終在隋末成就霸業(yè)。這就是依靠仁義可以得到群眾的擁戴的含義。

【評析】

信就是要講信用,如季布之一諾千金。人無信不立,誠信是立身成名的根本。誠信的影響無所不及,從一個人的成敗得失,到一個民族的興衰,再到一個社會的前進與否,可見誠信的重要性。

時至今日,誠信依然是當今社會上稀有的資源。除了注重誠信外,今人在為人處世上也應(yīng)重情重義,這樣才能事半功倍。誠信無價,雖然一時的坦誠可能會眼前的利益,但換來的確是比金錢更重要的信任,收獲的是長期的利益。

典例闡幽

季札墓碑掛劍

周代的季札,是吳國國君的公子。有一次,季札出使魯國時經(jīng)過了徐國,于是就去拜會徐君。徐君一見到季札,就被他的氣質(zhì)涵養(yǎng)所打動,內(nèi)心感到非常地親切。徐君默視著季札端莊得體的儀容與著裝,突然,被他腰間的一把祥光閃動的佩劍,深深地吸引住了。在古時候,劍是一種裝飾,也代表著一種禮儀。無論是士臣還是將相,身上通常都會佩戴著一把寶劍。

季札的這柄劍鑄造得很有氣魄,它的構(gòu)思精審,造型溫厚,幾顆寶石鑲嵌其中,典麗而又不失莊重。只有像延陵季子這般氣質(zhì)的人,才配得上這把劍。徐君雖然喜歡在心里,卻不好意思表達出來,只是目光奕奕,不住地朝它觀望。季札看在眼里,內(nèi)心暗暗想道:等我辦完事情之后,一定要回來將這把佩劍送給徐君。為了完成出使的使命,季札暫時還無法送他。

怎料世事無常,等到季札出使返回的時候,徐君卻已經(jīng)過世了。季子來到徐君的墓旁,內(nèi)心有說不出的悲戚與感傷。他望著蒼涼的天空,把那把長長的劍,掛在了樹上,心中默默地祝禱著:“您雖然已經(jīng)走了,我內(nèi)心那曾有的許諾卻常在。希望您的在天之靈,在向著這棵樹遙遙而望之時,還會記得我佩著這把長長的劍,向你道別的那個時候。”他默默地對著墓碑躬身而拜,然后返身離去。

季札的隨從非常疑惑地問他:徐君已經(jīng)過世了,您將這把劍懸在這里,又有什么用呢?季子說:雖然他已經(jīng)走了,但我的內(nèi)心對他曾經(jīng)有過承諾。徐君非常地喜歡這把劍,我心里想,回來之后,一定要將劍送給他。君子講求的是誠信與道義,怎么能夠因為他的過世,而背棄為人應(yīng)有的信與義,違棄原本的初衷呢?

至誠至信的諸葛亮

三國時,蜀漢建興九年,諸葛亮用木牛運輸軍糧,再出兵祁山(今甘肅禮縣東北祁山堡),第四次攻魏。魏明帝曹教親自到長安指揮戰(zhàn)斗,命令司馬懿統(tǒng)帥費曜、戴陵、郭淮諸將領(lǐng),征發(fā)雍、涼二州精兵三十余萬迎戰(zhàn)蜀軍。司馬懿調(diào)齊軍馬,留費曜、戴陵二將屯扎,然后率大軍直奔祁山。諸葛亮見魏軍兵多將廣,來勢兇猛,不敢輕敵,命令部隊占據(jù)山險要塞,嚴陣以待。魏蜀兩軍,旌旗在望,鼓角相聞,戰(zhàn)斗隨時可能發(fā)生。在這緊要時刻,蜀軍中有八萬人服役期滿,已由新兵接替,正整裝待返故鄉(xiāng)。魏軍有三十余萬,兵力眾多,連營數(shù)里。蜀軍中這八萬老兵一離開,就顯得單薄了。眾將領(lǐng)都為此感到憂慮。這些整裝待歸的戰(zhàn)士也在憂慮,生怕盼望已久的回鄉(xiāng)心愿不能立即實現(xiàn),估計要到這場戰(zhàn)爭結(jié)束方能回去了。

蜀軍將領(lǐng)紛紛向諸葛亮進言,要求八萬兵士留下,延期一個月,等打完這一仗再走。諸葛亮斷然拒絕道:“統(tǒng)帥三軍必須以遵守承諾、堅守信用為本,我豈能以一時之需,而失信于軍民?”諸葛亮停了一停,又道:“何況遠出的兵士早已歸心似箭,家中的父母妻兒終日倚門而望,盼望著他們早日歸家團聚。”遂下令各部,催促兵士登程。此令一下,準備還鄉(xiāng)的士兵開始感到意外,接著欣喜異常,感激得涕淚交流。他們反而不愿走了,紛紛說:“丞相待我們恩重如山,我們理應(yīng)誓死殺敵,以報大恩。”他們一個個自愿報名,要求留下參加戰(zhàn)斗。那些在隊的士兵也受到極大的鼓舞,士氣高昂,摩拳擦掌,準備痛殲魏軍。諸葛亮在緊要關(guān)頭不改原令,使還鄉(xiāng)的命令變成了戰(zhàn)斗的動員令。他運籌帷幄,巧設(shè)奇計,在木門設(shè)下伏兵。魏軍先鋒張邰,是一員勇將,被誘入木門埋伏圈中,弓弩齊發(fā),死于亂箭之下。蜀軍人人奮勇,個個爭先,魏軍大敗,司馬懿被迫引軍撤退。諸葛亮犒勞三軍,尤其褒獎了那些放棄回鄉(xiāng)、主動參戰(zhàn)的士兵。蜀營中一片歡騰。

諸葛亮取信于士兵,寧肯使自己一時為難,也要對士兵、百姓講誠信。他深知一次欺詐的行為可能會解決暫時的危機,但這背后所隱伏的災(zāi)患卻比危機本身更危險。

【原典】

才足以鑒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注曰:“嫌疑之際,非智不決。”

王氏曰:“古之成敗,無才智,不能通曉今時得失;不聰明,難以分辨是非。才智齊足,必能通曉時務(wù);聰明廣覽,可以詳辨興衰。若能參審古今成敗之事,便有鑒其得失。

天運日月,照耀于晝夜之中,無所不明;人聰耳目,聽鑒于聲色之勢,無所不辨。居人之上,如鏡高懸,一般人之善惡,自然照見。在上之人,善能分辨善惡,別辨賢愚;在下之人,自然不敢為非。

能行此五件,便是聰明俊毅之人。

德行存之于心,仁義行之于外。但凡動靜其間,若有威儀,是形端表正之禮。人若見之,動靜安詳,行止威儀,自然心生恭敬之禮,上下不敢怠慢。

自知者,明智人者。明可以鑒察自己之善惡,智可以詳決他人之嫌疑。聰明之人,事奉君王,必要省曉嫌疑道理。若是嫌疑時分卻近前,行必惹禍患怪怨,其間管領(lǐng)勾當,身必不安。若識嫌疑,便識進退,自然身無禍也。”

【譯文】

才識杰出,可以知古鑒今。聰明睿智,可以知眾而容眾。具備這樣的“德、信、義、才、明”五種品質(zhì)的人,可以稱之為人中之俊。

張商英注:遇到疑惑難辨的事情時,如果不是智慧就不能決斷。

王氏批注:參照古人成功與失敗的事例,如果沒有才智,就不能預(yù)見現(xiàn)在的成功或者失敗,如果不夠聰明,就不能分辨正確還是失誤。才智雙全,必能了解當下的情況;聰明廣聞,必能夠預(yù)測興衰成敗。如果參照從古至今的那些成功和失敗的事跡,就能夠?qū)ΜF(xiàn)在的所作所為正確與否做出判斷。

天空中,白天有太陽,晚上有月亮,沒有什么大地上的東西不被照見的。人如果耳聰目明,體察古今形勢的轉(zhuǎn)變,沒有什么東西可以不被預(yù)測到。身居高位,如同鏡子掛在高處,人們的善惡賢愚就都能夠很自然地看見了。身居要職的人倘若能夠明辨是非,底下的人就不敢為非作歹了。

德行高尚、恪守信用、辦事公正、博學(xué)多才、明智通達——具備這五種品質(zhì)的,就是聰明俊毅之人。于自己的內(nèi)心保守德行,于身體之外躬行仁義,舉手投足間,端莊大方,符合禮儀。眾人見到了,自然心生恭敬之心,從君王到臣僚,沒有人敢怠慢。

自知的人,也就是明智的人。“明”是說能夠省悟體察到自己的優(yōu)缺點,“智”是說可以感受到別人對自己是否猜疑,是否信任。聰明的人侍奉君王,一定要弄明白這個“猜疑”的含義。如果正在被懷疑,還要主動做事,一定會惹上禍患、遭受責備。治理實施的過程中,自身一定不安全。如果知道被猜疑,便知道該做事還是該隱退,自然就不會受到傷害。

【評析】

孔子曾言:“四十而不惑”,對于孔子這種大智的人,也許可以做得到,對活在當下的人而言,這只能是一個理想。如今的四十歲正是“大惑”之期,心中有惑,眼中無奈,焦急地注視著歲月的流逝。

人之所以有“困惑”,就在于選擇太多、誘惑太多。由于信息太通暢,現(xiàn)代人都生活在“機會泡沫”之中,許多人因為定力不夠,最后都淹死在泡沫里。人們不明白一個道理,世界上路再多,你能走的只有一條,沒有一個人可以同時在兩條路上行走。那么再多的路,對你又有什么意義呢?選擇一條路,只要專注地走下去,條條都是金光大道。

那些成功人士,無論周圍環(huán)境如何紛亂,他們從不會被其干擾,因為在他們的內(nèi)心里永遠有一塊與世隔絕的樂土,這里是智慧發(fā)芽、成長的田園。這一點是非常值得今人借鑒和學(xué)習(xí)的。

典例闡幽

遵循客觀規(guī)律

楚靈王派其弟公子疾滅掉蔡國后,想封棄疾為蔡公,心里未決,便與上大夫申無宇商議怎么辦。

申無宇答曰:“‘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關(guān)于此事,還是大王您自己決定吧。若要臣表態(tài),那我就給您講一個故事吧——從前,鄭莊公建成櫟城后,派子元去防守。子員去后,招兵買馬,擴充實力,其勢越來越大。到了鄭昭公時代,子元的勢力能夠鉗制王室,逼得昭公連‘公’字也稱不起了。有這么一種說法:不能同時把五個身份高貴的人置于遠方,也不能同時把五個身份低賤的人留在朝廷。不能讓血親到外界去,也不能讓外臣進入朝廷機要處。這是治國安邦的好方法。大王您不依這個道理辦事,竟想讓棄疾戍守在外,而使鄭丹為臣居于朝內(nèi),這將招致大禍呀!請大王明察!”

靈王認為申無宇說得有道理,便聽從了他的建議。接著他又問道:“國內(nèi)筑大城是好事,還是壞事?”

申無宇回答:“鄭昭公因筑櫟城而見殺,宋子游為建豪城而被誅,齊無知因渠城被害,衛(wèi)獻公卻因蒲城而遭放逐。櫟、亳、渠、蒲都是大城,甚至與國都都相等。這好比大樹一樣,當樹枝的末梢過大時,樹干就不堪其累而折斷,又如動物一樣,其尾太粗,超過了頭部,它就無法搖動、輾轉(zhuǎn)。因此,敦請君主再慎重斟酌。”

申無宇以他頭腦清晰、思維敏捷的辯才,為靈王提供了答案。他的回答深入淺出、有理有據(jù)、立論環(huán)環(huán)相扣,不怕靈王不聽。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借鑒:做事一定要遵循客觀規(guī)律,頭腦發(fā)熱盲目地去辦事不但不能打到預(yù)期的目的,還會受到客觀規(guī)律的懲罰。

【原典】

行足以為儀表,智足以決嫌疑,信可以使守約,廉可以使分財,此人之豪也。

王氏曰:“誠信,君子之本;守己,養(yǎng)德之源。若有關(guān)系機密重事,用人其間,選揀身能志誠,語能忠信,共與會約;至于患難之時,必不悔約失信。

掌法從其公正,不偏于事;主財守其廉潔,不私于利。肯立紀綱,遵行法度,財物不貪愛。惜行止,有志氣,必知羞恥;此等之人,掌管錢糧,豈有虛廢?

若能行此四件,便是英豪賢人。”

【譯文】

行為端正,可以為人表率。足智多謀,可以解決疑難問題。講究信用,可以守約而無悔。廉潔公正,并且疏財仗義。這樣的人,可以稱他為人中之豪杰。

王氏批注:誠信是君子的基礎(chǔ),安守本分是培養(yǎng)品德的根源。如果有需要嚴守秘密的重大事情,需要挑選人才,選擇行為態(tài)度誠心誠意、言語忠誠信實的人,與他共同訂立規(guī)約。一旦有了憂患災(zāi)難,他一定不會違背協(xié)議,喪失信用。

主持規(guī)則采取公正的原則,不因為某一件案件而有所偏頗。掌管財務(wù)遵守廉潔的原則,不私自拿好處。能夠制定法度,遵行法度,不貪愛財物。重視自己的一言一行,有上進的決心的人,必定知道羞辱慚愧。讓這樣的人掌管稅收財物,錢財怎么會白白丟失呢?

【評析】

古今中外的成功者,都有成功的內(nèi)在理由,其中執(zhí)行力、判斷力、自制力、自省力就是最基本的四項理由。比如說自制能力,這幾乎是每一個成功者都具備的能力。它使我們可以堅持自己的信念,給我們不懈的毅力,不受周圍事物的影響,不論成功與失敗,不論屈辱與榮耀,永遠不失去自我。雖然金錢、名利、美色等都有可能使人喪失理智,然而,真正的智慧是不會被其困擾的,而且,只有真正的智慧才能在這些誘惑面前可做出冷靜、正確的抉擇。

典例闡幽

廉潔守己留美名

列子有一段時間在鄭國游學(xué)。因為所講的內(nèi)容過于高深,所以到他門下來聽課的人很少,他的衣食也就成了問題。

列子食不果腹經(jīng)常挨餓,臉上露出了菜色。有一個經(jīng)常聆聽列子講述治國安邦、修身養(yǎng)性大道理的人,對列子十分佩服。可是久而久之,他發(fā)現(xiàn)列子的臉色不好,驚問其故。列子據(jù)實相告,這個人非常不平。

有一次他在路上遇見了鄭國的宰相子陽,就對他說:“列御寇是一位有道德有學(xué)問的人,在你這里卻窮困不堪,難道你不喜歡道德學(xué)問都好的讀書人嗎?”

子陽聽了十分驚訝,回到宮里之后,他就命令手下人,趕快給列子送去一車糧食。

列子聽說有人給自己送糧食來了,連忙打聽這糧食是誰送的,押車的人就把情況講了一番。

列子當即拒絕接受這車糧食,送糧的人十分驚訝,一定要列子收下,可列子就是不收,無奈之下送糧的人只好把糧食又運了回去。

妻子對此十分不解,她惋惜地說:“我聽說做有學(xué)問的人的妻子,都能得到安逸快樂的生活。現(xiàn)在我們吃不飽穿不暖,上面派人給你送糧食,你卻不接受,難道你不要我們活了嗎?”

列子說:“宰相送糧食給我,并不是他自己知道的,而是因為聽了別人說我窮才送我的,他沒有來親自了解我的情況;將來要是有人在他面前說我壞話,而他照樣不來親自了解情況,那不就后患無窮了嗎?”

妻子點頭稱是。果然沒過多久,有人作亂殺掉了子陽。列子因拒食子陽送來的糧食而得以免受子陽的牽連。

不識大體丟性命

唐貞觀八年,吐谷渾可汗伏允年老昏庸,在權(quán)臣天柱王的唆使下,多次興兵侵入河西走廊,截斷由長安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吐谷渾還多次故意挑起事端,拘留唐朝的使臣。唐太宗十余次遣使交涉,伏允都置之不理,并口出狂言。

吐谷渾的使者來到長安,唐太宗親自接見,苦口言利弊,曉以禍福,希望能夠與吐谷渾改善關(guān)系,重開絲綢之路。吐谷渾的使者表面上應(yīng)允而去,但實際上伏允并沒有悔改之意,依舊不斷地騷擾邊境。唐太宗對這種陽奉陰違的做法實在忍無可忍,決心重新打通通往河西走廊的路線。他先派左曉衛(wèi)大將軍段志玄為西海道行軍總管,率軍出征。但是,段志玄的部隊雖然獲得幾次小的勝利,卻無損吐谷渾實力,這讓伏允更加猖狂。唐軍一來,他就率部驅(qū)馬攜帳而走;唐軍一退,他又卷土重來。

唐太宗決心大舉進攻吐谷渾,派老將李靖為帥出征。

貞觀九年,以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任城王李道宗、兵部尚書侯君集為副帥,唐軍到達鄯州,伏允一見唐軍大批人馬前來,便引軍西逃,試圖以險惡的地形、多變的氣候為有利條件,使距大后方路途遙遠、運糧困難的唐軍大敗而歸。李靖依據(jù)這種情況制定了“連續(xù)作戰(zhàn),速戰(zhàn)速決”的方針。大軍到達庫山后,立刻分兵千余騎繞過庫山,從背后襲擊伏允。伏允腹背受敵,倉皇而逃。

為阻止唐軍的追擊,伏允下令燒糧草和草原,退向沙漠。唐軍追趕過來,卻見滿目焦土,沒有糧食可用的唐軍頓時陷入了困境。有人主退,有人主站。副帥侯君集認為:“之前,段志玄前腳剛剛到鄯州,敵軍后腳就到城下。現(xiàn)在吐谷渾如鼠逃鳥散,取之不難,如不追將來一旦讓他們有了喘息的機會就要悔之不及。”于是下令兵分南北兩路,深入敵境夾擊逃敵。

李靖率一部北進,勢如破竹,一敗吐谷渾于曼頭山,再敗敵軍于牛心堆。侯君集率南軍穿越2000里的無人區(qū),直追到烏海,才見到吐谷渾的營帳,唐軍當即端營殺入,伏允逃散而去。唐軍緊追不放,連戰(zhàn)連捷,吐谷渾將領(lǐng)大多非死即降。伏允走投無路,只好逃入沙漠深處。李靖率軍窮追猛打,將士們沒有水喝,只好刺出馬血,吮吸解渴。終于在一天傍晚,唐軍追上了正準備安營扎寨的伏允。唐軍將士奮勇殺敵,斬殺千余,繳獲牲畜20余萬頭。伏允的兒子慕容順被迫率眾投降,伏允率親信十騎再次逃走,但沒幾日,部眾散盡,伏允自殺而亡。

伏允的狂妄自大、不識大體,不僅釀成了一場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令眾多將士戰(zhàn)死,而且也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原典】

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

注曰:“孔子為委吏、乘田之職是也。迫于利害之際而確然守義者,此不回也。”

王氏曰:“設(shè)官定位,各有掌管之事理。分守其職,勿擇干辦之易難,必索盡心向前辦。不該管之事休管,逞自己之聰明,強攙覽而行為之,犯不合管之事;若不誤了自己之名爵、職位,必不失廢。

避患求安,生無賢易之名;居危不便,死盡效忠之道。侍奉君王,必索盡心行政;遇患難之際,竭力亡身,寧守仁義而死也,有忠義清名;避仁義而求生,雖存其命,不以為美。故曰:有死之榮,無生之辱。

臨患難效力盡忠,遇危險心無二志,身榮名顯。快活時分,同共受用;事急國危,卻不救濟,此是忘恩背義之人,君子賢人不肯背義忘恩。如李密與唐兵陣敗,傷身墜馬倒于澗下,將士皆散,唯王伯當一人在側(cè),唐將呼之:‘汝可受降,免你之死。’伯當曰:‘忠臣不事二主,吾寧死不受降。’恐矢射所傷其主,伏身于李密之上,后被唐兵亂射,君臣疊尸,死于澗中。忠臣義士,患難相同;臨危遇難,而不茍免。王伯當忠義之名,自唐傳于今世。”

【譯文】

恪盡職守,而無所廢弛;恪守信義,而不稍加改變;

張商英注:孔子擔任掌管糧倉、管理畜牧的小官,這就是盡忠職守。在利害相迫時依然堅持正義,這就是義無反顧。

王氏批注:設(shè)立官職,規(guī)定職位,彼此各有主持的事情。安守自己的本職工作,不挑剔公事的艱難或者容易,一定要竭盡心力向前辦理。不該管理的事物不要管,不要依仗自己的聰明,硬性攬在自己手里去實施。侵犯到了不該管的事情。如果可以使自己的名號、爵位、職位不受到侵害,就沒有什么東西可以廢弛缺失了。

躲避禍患,茍且偷安,想做個不費力的賢人是沒有機會的;遇到危險和困難,即使身死也要盡忠盡孝。侍奉君主一定會盡心辦理政事,遭遇憂患苦難的時候,竭盡全力而不考慮自己,寧可保持仁義而死去,這樣會有一個“忠義”的美名。躲避仁義而茍且活著,雖然能保住生命,卻不是美善的事情。因此說,寧要死去后的榮耀,不要茍且偷生的恥辱。

遇到憂患困難時,為君主效勞,竭盡忠誠;面臨可能失敗的境況,不起異心,就會一生榮耀,聲名顯達。快樂的時候一同享受,事情緊急、國家危難時,卻不來幫忙,這是忘恩負義的小人。君子賢人是不愿意做忘恩負義之人的。比如隋末時候,瓦崗軍首領(lǐng)李密和唐軍作戰(zhàn)失敗了,受傷后從馬上掉落到水溝里,將領(lǐng)和士兵都跑光了,只有王伯當一個人還在他身旁。唐兵將領(lǐng)對他喊:“你投降吧,饒你不死。”王伯當卻說:“忠于君主的臣子不侍奉第二個主子,我寧愿死也不投降。”他擔心箭矢傷害到李密的身體,就自己伏在李密身體上。最后唐兵亂箭齊射,君臣身體相疊,都死在水溝里。忠臣義士,遭遇禍患時與平日并沒有差異,面臨危險時,并不茍求不被傷害。王伯當忠義美名,從唐代一直傳到現(xiàn)在。

【評析】

不管職務(wù)大小,不管在什么崗位,都要忠于職守,愛崗敬業(yè);不論遇到什么情況,如果你認定是正確的東西就要堅持,而且百折而不撓,永不回頭。

工作不分貴賤,但是有一些人常常輕視自己那份不起眼的工作,結(jié)果卻是與大事業(yè)擦肩而過。其實將一件小事專心做到極致,那就變?yōu)榇笫聵I(yè)了。當然也不能忽視堅持的力量,抱定“將小事做到極致”這個信念,就應(yīng)該永不放棄,這樣就離成功就更近了一步。

典例闡幽

不辱君命得善果

匈奴自從給衛(wèi)青、霍去病打敗以后,雙方有好幾年沒打仗。他們口頭上表示要跟漢朝和好,實際上還是隨時想進犯中原。

匈奴的單于一次次派使者來求和,可是漢朝的使者到匈奴去回訪,有的卻被他們扣留了。漢朝也扣留了一些匈奴使者。

公元前100年,漢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來求和了,還把漢朝的使者都放回來。漢武帝為了答復(fù)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將蘇武拿著旌節(jié),帶著副手張勝和隨員常惠,出使匈奴。

蘇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禮物。蘇武正等單于寫個回信讓他回去,沒想到就在這個時候,出了一件倒霉的事兒。

蘇武沒到匈奴之前,有個漢人叫衛(wèi)律,在出使匈奴后投降了匈奴。單于特別重用他,封他為王。衛(wèi)律有一個部下叫做虞常,對衛(wèi)律很不滿意。他跟蘇武的副手張勝原來是朋友,就暗地跟張勝商量,想殺了衛(wèi)律,劫持單于的母親,逃回中原去。

張勝很表示同情,沒想到虞常的計劃沒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單于大怒,叫衛(wèi)律審問虞常,還要查問出同謀的人來。

蘇武本來不知道這件事。到了這時候,張勝怕受到牽連,才告訴蘇武。

蘇武說:“事情已經(jīng)到這個地步,一定會牽連到我。如果讓人家審問以后再死,不是更給朝廷丟臉嗎?”說罷,就拔出刀來要自殺。張勝和隨員常惠眼快,奪去他手里的刀,把他勸住了。

虞常受盡種種刑罰,只承認跟張勝是朋友,說過話,拼死也不承認跟他同謀。

衛(wèi)律向單于報告。單于大怒,想殺死蘇武,被大臣勸阻了,單于又叫衛(wèi)律去逼迫蘇武投降。

蘇武一聽衛(wèi)律叫他投降,就說:“我是漢朝的使者,如果違背了使命,喪失了氣節(jié),活下去還有什么臉見人。”又拔出刀來向脖子抹去。

衛(wèi)律慌忙把他抱住,蘇武的脖子已受了重傷,昏了過去。衛(wèi)律趕快叫人搶救,蘇武才慢慢蘇醒過來。

單于覺得蘇武是個有氣節(jié)的好漢,十分欽佩他。等蘇武傷痊愈了,單于又想逼蘇武投降。

單于派衛(wèi)律審問虞常,讓蘇武在旁邊聽著。衛(wèi)律先把虞常定了死罪,殺了;接著,又舉劍威脅張勝,張勝貪生怕死,投降了。

衛(wèi)律對蘇武說:“你的副手有罪,你也得連坐。”

蘇武說:“我既沒有跟他同謀,又不是他的親屬,為什么要連坐?”

衛(wèi)律又舉起劍威脅蘇武,蘇武不動聲色。衛(wèi)律沒法,只好把舉起的劍放下來,勸蘇武說:“我也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單于待我好,封我為王,給我?guī)兹f名的部下和滿山的牛羊,享盡富貴榮華。先生如果能夠投降匈奴,明天也跟我一樣,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

蘇武怒氣沖沖地站起來,說:“衛(wèi)律!你是漢人的兒子,做了漢朝的臣下。你忘恩負義,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厚顏無恥地做了漢奸,還有什么臉來和我說話。我決不會投降,怎么逼我也沒有用。”

衛(wèi)律碰了一鼻子灰回去,向單于報告。單于把蘇武關(guān)在地窖里,不給他吃的喝的,想用長期折磨的辦法,逼他屈服。

這時候正是入冬天氣,外面下著鵝毛大雪。蘇武忍饑挨餓,渴了,就捧了一把雪止渴;餓了,扯了一些皮帶、羊皮片啃著充饑。過了幾天,居然沒有餓死。

單于見折磨他沒用,把他送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去放羊,跟他的部下常惠分隔開來,不許他們通消息,還對蘇武說:“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公羊怎么會生小羊呢,這不過是說要長期監(jiān)禁他罷了。

蘇武到了北海,旁邊什么人都沒有,唯一和他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節(jié)。匈奴不給口糧,他就掘野鼠洞里的草根充饑。日子一久,旌節(jié)上的穗子全掉了。

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單于死了,匈奴發(fā)生內(nèi)亂,分成了三個國家。新單于沒有力量再跟漢朝打仗,又打發(fā)使者來求和。那時候,漢武帝已死去,他的兒子漢昭帝即位。

漢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單于放回蘇武,匈奴謊說蘇武已經(jīng)死了。使者信以為真,就沒有再提。

第二次,漢使者又到匈奴去,蘇武的隨從常惠還在匈奴。他買通匈奴人,私下和漢使者見面,把蘇武在北海牧羊的情況告訴了使者。使者見了單于,嚴厲責備他說:“匈奴既然存心同漢朝和好,不應(yīng)該欺騙漢朝。我們皇上在御花園射下一只大雁,雁腳上拴著一條綢子,上面寫著蘇武還活著,你怎么說他死了呢?”

單于聽了,嚇了一大跳。他還以為真的是蘇武的忠義感動了飛鳥,連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說:“蘇武確實是活著,我們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蘇武出使的時候,才四十歲。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須、頭發(fā)全白了。回到長安的那天,長安的人民都出來迎接他。他們瞧見白胡須、白頭發(fā)的蘇武手里拿著光桿子的旌節(jié),沒有一個不受感動的,說他真是個有氣節(jié)的大丈夫。

李善盡忠護主

在漢朝,有一位叫李善的人,當過李家的蒼頭。他忠實老成、勤勉厚道,多年來,一直忠心耿耿奉侍主人。在建武年間,瘟疫橫掃淯陽縣,李府全家上下不幸都染上了瘟疫。短短的期間,一家大小都接二連三地過世了,只留下了萬貫的家財,和出生不久的嬰兒——李續(xù)。

這是多么悲慘的境況啊!一個人丁興旺的大戶人家,一夕之間,家人相繼撒手人世,空曠的房舍,只剩下孤兒李續(xù)凄涼的啼哭聲。李家堆積如山的金銀財寶,剎那間成為婢女和仆人爭奪的對象,利字當頭,他們鋌而走險,隨時都想殺害李家這個唯一的命脈,與忠心耿耿的老仆,然后奪取所有的財產(chǎn)。

望著這個孤苦伶仃的小生命,多少恍如昨日的往事,一幕幕地浮現(xiàn)在眼前,心中激蕩奔騰,眼淚不禁涔涔而下。想起多年來,李元夫婦一直都把他當成是李家的一分子,無盡的關(guān)懷和照顧令李善感動不已,而這種恩情,哪里是“感恩”兩個字所能訴盡的!如今物是人非,受過李家深恩的李善,怎么能夠在主人家里最艱難的時候,就這樣離去呢?

盡管主仆處在險象環(huán)生中,隨時都有生命的危險,但在勢單力薄下,實在是敵不過這些唯利是圖的傭人。李善唯一能做的就是,不管怎樣,也一定要保護小主人的安全。萬般不得已之下,只有趕緊一走了之,放棄一切家產(chǎn),才能保護幼小的李續(xù)。于是他偷偷地收拾行李,伺機逃離李家。

他帶著熟睡的李續(xù),連夜逃了出去,他們逃到了山陽瑕丘的深山中,開始了無比艱難的隱居生活。可是維持生計用的一切從哪里來啊?尤其這么小的李續(xù)怎么喂乳呢?李善不由自主地仰天長嘆。

意志堅強的李善有著男子漢的堅定氣魄,他刻苦耐勞,不怕吃苦,喝著山間的露水,啃著樹上的野果,就得以饑一頓飽一頓地活下去。可是嬰兒還那么小、還那么脆弱,又是李家唯一的命根子,面對這個嬌弱的小生命,李善真的犯了愁,到底要怎么撫養(yǎng)他、怎么照顧他呢?他開始感到無助和憂慮。

李善跪在地上,哀傷不已,不斷地磕頭祈求說:蒼天啊!孩子生下來才幾十天,如果沒有辦法活下去,我怎能對得起主人在天之靈呢?……說著說著,他伏在了地上放聲痛哭,悲愴凄涼的哭聲在深山中久久地回響著。

想不到幾天之后奇跡出現(xiàn)了,李善的雙乳竟然流出了乳汁。饑餓難忍的李續(xù)終于停止了哭泣,開始盡情地吮吸這天賜的美味。多日的啼哭早已使他筋疲力盡,吃飽了之后,小生命就甜甜地睡了過去。

李善看到這一幕,感激地流下淚來。一想到自己終于見到了希望,再想到自己終于得以告慰主人在天之靈,他忍不住跪倒在地,磕頭禮拜,感恩老天眷顧他們這樣孤苦無依的人。

山居的生活,是常人無法想象的艱難。一個男人,不但要耕種采集、煮飯洗衣,而且還要養(yǎng)育年幼的李續(xù),那更是難上加難了。李善就像慈母一樣,細心地照顧小主人,盡管倍嘗艱辛,但在他的呵護與照顧下,李續(xù)漸漸地長大了。每天,李善都會講故事給他聽,教給他做人的道理,在李善的言傳身教下,年少的李續(xù)也秉承了他厚道善良的品格。

當李續(xù)還在襁褓的時候,不管大小事情,李善都會在小主人面前,恭敬地向他稟報,因為他把李家唯一的命脈,看作是主人的化身,一樣地尊敬他。所以特別地教導(dǎo)他,希望李續(xù)能成為才德兼?zhèn)涞娜耍瑢砟苤卣窭罴议T風。

光陰如梭,轉(zhuǎn)眼間,李續(xù)已經(jīng)十歲了。李善決心為李家恢復(fù)家業(yè),于是就來到官府擊鼓申冤,希望能討回公道。縣令鐘離意,了解了李善忠義的節(jié)操之后,被深深地感動了,他為李家平反了冤情、收回了財產(chǎn),謀害李續(xù)的傭人都受到了懲治,李善帶著小主人終于回到了久別的故鄉(xiāng)。

縣令在感嘆之余,決定把李善感動天地的事跡呈稟皇上,他相信李善忠義的節(jié)操,不僅能夠移風易俗,而且能夠教化后人。光武皇帝非常感動,于是就禮請李善來擔任太子舍人這一個要職。

在古時候,培育太子是帝王特別用心的一件事。司馬光曾經(jīng)感嘆地說,為什么歷史上會出現(xiàn)那么多的昏君?這多半是由于他們當太子的時候,就沒有受到很好的教育。所以賢明的父王總是會精挑細選,把太子托付給真正賢德之人,讓他跟老師生活在一起,舉凡出入應(yīng)對,日常禮儀,點點滴滴的言行舉止,都得到嚴格的調(diào)教和指正。老師會日以繼夜地看顧太子,長養(yǎng)他的德行,進而奠定成為賢明仁君的基礎(chǔ),承擔治理天下的重責。

飽經(jīng)滄桑的李善,深深了解百姓的疾苦,所以能夠用仁民愛物的心來照顧大眾,把地方治理得很好,得到了人們對他的愛戴。后來小主人李續(xù)也很有成就,成為河間王的相官。

當李善要就任太守時,途經(jīng)了淯陽,闊別了李家這么多年,回憶過去,歷歷如前,此時的李善百感交集,在一里之外,他仿佛已經(jīng)見到了李元的墳?zāi)埂R粫r悲從中來,就命人停下了轎子。他卸下官服,換上粗布衣裳,緩緩地走向墓園?荒蕪的小徑,雜草叢生,李善提起一把老舊的鋤頭,開始賣力地清理雜草。他一步步地來到主人的墓旁,撫摸著殘損不堪的墓碑,禁不住心中的悲慟,跪地放聲大哭,哭聲哀凄,聞?wù)吣粸橹畡尤萜鼫I。

李善開始整理周圍的環(huán)境,他把墓園打掃得干干凈凈,筑起了爐灶,準備了豐富的祭品,來奉祀主人。他跪在主人的靈位前,非常傷感地說:老爺、夫人,我是李善,我今天回來探望、祭拜你們,愿你們在天之靈都能夠得到安慰……

幾天來,他都徘徊不忍離開墓園,時時刻刻地追思恩主,不時見到李善撫著墓碑暗自抽泣。縱使今天他已經(jīng)不再是卑微的傭人,而是令人尊敬的朝廷命官,但是他依然不忘本,他依然感念李元當年關(guān)心照顧他的恩德情義,就好像自己仍然是往昔的李善一樣,隨侍在主人的身旁。

【原典】

見嫌而不茍免,

注曰:“周公不嫌于居攝,召公則有所嫌也。孔子不嫌于見南子,子路則有所嫌也。居嫌而不茍免,其惟至明乎。”

【譯文】

受到猜疑,而能不為自己辯解,不躲避。

張商英注:周公不把居于攝政地位當作嫌疑,召公在這方面卻有所嫌疑了。孔子不把會見南子當作嫌疑,子路卻在這方面有所嫌疑了。居于嫌疑地位而不茍且避開,大概只有高明的人能夠做到吧!

【評析】

遇到可能引起別人猜疑的問題不躲避,不退縮,處亂不驚,臨危不亂,挺身以赴,知難而進,迎難而上,果斷處置,這也需要過人的勇氣、理性和冷靜的頭腦。

工作中誤解、委屈都是難免的,凡成大事者,必然要有擔當一切的胸懷。老子說:“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只要將天下的不好的事情都承擔起來,才能做天下的君王。承載多大的苦難,就有機會迎來多大的輝煌。

典例闡幽

受污不辯真君子

陳重,東漢時名士。年輕時與鄱陽雷義在豫章郡(今南昌)同學(xué)《魯詩》與《顏氏春秋》,兩人非常友好。郡守張云推薦陳重為“孝廉”,陳重讓給雷義,張云未聽其言。第二年,雷義也被推薦,兩人同在郎署為官。

任職期間,有同僚負債數(shù)十萬錢,債主催逼甚急,陳重秘密代為償還。此人發(fā)現(xiàn)后非常感激,要重謝之,陳重婉言謝絕,終不言惠。同舍一郎官回家時誤拿別人的衣服,失主懷疑是陳重所為,陳重不予爭辯,并買衣服相贈。事后那人把誤拿的衣物歸還主人,弄清了事實,對陳重非常欽佩。

后來,陳重與雷義同時進京任尚書郎。雷義因代人受過,被免官。陳重見雷義如是,也稱病告退。

陳重回鄉(xiāng)后又被推為“茂才”,到細陽任縣令,有政績,擬升為會稽太守,因姐姐逝世奔喪未去,后又為朝廷司徒官保薦為侍御史,卒于任上。

唯有忍者留其名

常州魏廉訪的父親,樂善好施,精通醫(yī)術(shù)。上門求醫(yī)的人,不論貧富,他都加盡心治療,不圖回謝;對那些十分貧困的病人,反而贈錢送藥;遇到遠鄉(xiāng)來城求醫(yī)的人,一定先讓喝點粥或吃些餅,吃完,才開始診脈。他說:“這是因為走了遠路,加上饑餓,血脈多有紊亂。我讓他們先吃點東西,稍稍休息一下,脈才能安定下來。我哪里是想要行善積德,只是要用這種辦法來顯示我醫(yī)術(shù)的神妙!”他行善所借口的托辭,大多如此。

有一次,魏老先生被請往一病人家中治病。病人枕頭旁丟失了十兩銀子,他的兒子聽了讒言,懷疑是先生拿了,但又不敢當面問。有人就教他拿一炷香去跪在先生門前。先生見了,奇怪地說:“這是為什么呀?”答說:“有樁疑難事,想問先生。怕老先生見怪,不敢說。”先生說:“你說吧,不責怪你!”病家子才以實相告。先生把他請進密室,說:“確有此事,我是想暫時拿去以應(yīng)急需,原打算明天復(fù)診時如數(shù)偷偷還回去。今天既然你問起了,可以馬上拿回去。請你千萬不要向外人說!”馬上如數(shù)給了他。

剛才病人兒子來先生門前跪香,大家都說先生一向謹慎高尚,不應(yīng)該誣陷有道德的人會有這么骯臟的行為。等他們見到病人的兒子拿著銀子出來回去了,都異口同聲感嘆說:“人心之不可知,竟到如此地步!”于是七嘴八舌誹謗議論之聲四起。先生聽后,神態(tài)自若,毫不在意。

不久,病人痊愈。清理打掃床帳時,在褥墊下找到了銀子,才大驚而后悔說:“東西并沒有丟失,竟然陷害了一位德高的長者,這該怎么辦!應(yīng)該馬上去先生家,當著眾人面把錢還給他,不能再讓他抱不白之冤!”

于是父子倆一道來到先生寓所,仍然手奉燃香跪在門前。先生見了,笑著說:“今天這樣,又是為什么啊?”父子羞愧地說:“以前丟失的銀子,沒有丟,我們錯怪長者了,真是該死。今天來交還先生所給的銀子。小子無知,任憑先生打罵!”先生笑著把他們扶起來,說:“這有什么關(guān)系?不要放在心上!”

病人的兒子問先生:“那一天我讒言污罪長者,為什么先生甘受污名而不說明,使我今天羞慚無地!今天既蒙先生寬懷,饒恕我們,是否能告訴我們,先生這樣做的原因是什么呢?”

先生笑著說:“你父親與我是鄉(xiāng)親鄰里,我素來知道他勤儉惜財。正在病中,聽說丟了十兩銀子,病情一定會加重,甚至?xí)徊〔黄稹R虼宋覍幵甘茳c委屈背上污名,使你父親知道失物找到,痛戚之心得以轉(zhuǎn)喜,病自然會好起來!”

聽到這里,父子兩人都雙膝跪地,叩頭不止,說:“感謝先生厚德,不顧自己名聲被污而救活我的性命。愿來世作犬馬以報大恩!”先生把父子二人請進家去,設(shè)酒款待,盡歡而散。

這一天,圍觀人多如墻一樣,都說長者的作為,確是眾人所猜測不透的。從此魏善人之名聲就傳開了。

難忍能忍的白隱禪師

白隱禪師是位生活純凈的修行者,因此受到鄉(xiāng)里居民的稱頌,都認為他是個可敬的圣者。

有一對夫婦,在他的住處附近開了一家食品店,家里有一個漂亮的女兒。不意間,夫婦倆發(fā)現(xiàn)女兒的肚子無緣無故的大起來。

這種見不得人的事,使得她的父母震恕異常!好端端的黃花閨女,竟做出不可告人的事。在父母的逼問下,她起初不肯招認那個人是誰,但經(jīng)過一再苦逼之后,她終于吞吞吐吐說出“白隱”兩字。

她的父母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隱理論,但這位大師不置可否,只若無其事地答道:

“就是這樣嗎?”

孩子生下來后,就被送給白隱。此時,他的名譽雖已掃地,但他并不以為然,只是非常細心地照顧孩子——他向鄰居乞求嬰兒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雖不免橫遭白眼,或是冷嘲熱諷,他總是處之泰然,仿佛他是受托撫養(yǎng)別人的孩子一般。

事隔一年后,這位沒有結(jié)婚的媽媽,終于不忍心再欺瞞下去。她老老實實地向父母吐露真情;孩子的生父是在魚市工作的一名青年。

她父母立即將她帶到白隱那里,向他道歉,請他原諒,并將孩子帶回。

白隱仍然是淡然如水,他沒有表示,也沒有乘機教訓(xùn)他們;他只是在交回孩子的時候,輕聲說道:“就是這樣嗎?”仿佛不曾發(fā)生過什么事;即使有,也只像微風吹過耳畔,霎時即逝。

白隱超乎“忍辱”的德行,贏得了更多,更久的稱頌。

想想我們的遇到的挫折或恥辱,比之白隱,又算得了什么?白隱泰然自若,淡然處世的情懷,真不愧為一代禪師!

“就是這樣嗎?”那么慈悲,那么輕柔,那是恒久的忍耐化為無形的堅毅,那是凡事包容化成無上悲憫。

“就是這樣嗎?”無數(shù)的干戈,都化成了片片玉帛。

“就是這樣嗎?”短短的一句話里,蘊含了無限的慈悲與智慧。

我也期愿我自己以后不管再遇到任何形式的逆增上緣時,都能像白隱和尚一樣淡淡地道一聲“就是這樣么?”

所以,注意忍耐自己心中的怨氣、怒氣,是我們需要認真培養(yǎng)的個人修養(yǎng)。

【原典】

見利而不茍得,此人之杰也。

注曰:“俊者,峻于人也;豪者,高于人;杰者,桀于人。有德、有信、有義、有才、有明者,俊之事也。有行、有智、有信、有廉者,豪之事也。至于杰,則才行足以名之矣。然,杰勝于豪,豪勝于俊也。”

王氏曰:“名顯于己,行之不公者,必有其殃;利榮于家,得之不義者,必損其身。事雖利己,理上不順,勿得強行。財雖榮身,違礙法度,不可貪愛。賢善君子,順理行義,仗義疏財,必不肯貪愛小利也。能行此四件,便是人士之杰也。諸葛武侯、狄梁,公正人之杰也。武侯處三分偏安、敵強君庸,危難疑嫌莫過如此。梁公處周唐反變、奸后昏主,危難嫌疑莫過于此。為武侯難,為梁公更難,謂之人杰,真人杰也。”

【譯文】

利益當前,懂得不悖理茍得;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可以稱為人中之杰。

張商英注:才德超卓的人是比人嚴厲的人,威望出眾的人是比人高超的人,明,是才德超卓之人的事情。有道德、守信用、講義氣,有才華、有明斷力,是才德超卓的人。擁有品行、擁有智慧、擁有誠信、擁有廉潔,是威望出眾之人的事情。至于才智超群的人,則聰明才智和有德行就足以把它表明了。然而才智超群的杰人比威望出眾的豪人要高明,威望出眾的豪人比才德超卓的俊人要高明。

王氏批注:聲名顯達的人,做事不夠公正,一定會有禍殃。好處可以使家業(yè)興盛,得到的不夠公正合理,一定會損害到自身。事情于己有利,在道理上卻講不通,就不要勉強地做。財物雖然可以使生命顯貴,如果有違法度,也不可以迷戀。賢明善良的人,遵循道理,躬行仁義,講求義氣,疏散錢財,必定不會貪戀小利益。能做到以上四點的人就是人中之杰。諸葛亮和狄仁杰就是公平正直人里的杰出之人。諸葛武侯處在天下三分而蜀漢茍安于蜀川的時候,敵人強大而君主昏庸,危難和嫌疑莫過于此。狄梁公則處在武周、李唐國號更迭的時候,國主昏庸而皇后奸詐,危難和嫌疑莫過于此。做武侯難,做梁公更難,稱他們是人杰,是真正的人杰啊。

【評析】

在利益面前,要堅定自己的操守,不做見利忘義的小人。鑒古通今,爭名奪利的人不在少數(shù),但是這些人到最后都沒有善終。紅顏是禍水,名利也一樣是禍水。凡是可稱之為英雄豪杰的人,他們都不會深陷名利的泥潭,他們往往都具備“出淤泥而不染”的品德。他們知道要想做事,必須先學(xué)做人的道理。只有這樣,才能把人類精神財富的全部精華變成自己建功立業(yè)的利器。

典例闡幽

吳隱之清廉為官

廣州背山面海,溫暖多雨、光熱充足,是個出產(chǎn)奇珍異寶的地方。魏晉時期,凡是擔任廣州刺史的人,都有過貪贓枉法的行為,因為那些奇珍異寶,只要帶上一匣,就可以幾世享用。但是,廣州又是一個流行瘴癘疾疫的地方,一般人都不愿意到那里去做官,去那兒做官的人,基本都是些難以自立又想發(fā)財?shù)娜恕?/p>

晉安帝隆安年間,朝廷決定革除這兒的弊政,于是,派有清官美稱的吳隱之擔任廣州刺史。吳隱之年輕的時候就是一個孤高獨立、操守清廉的人。當時,雖然家中窮困,每天只有到傍晚的時候才能煮豆子當晚餐,但他就是再餓再窮,也決不吃不屬于自己的飯菜,不拿不合乎道義的東西。后來他雖然擔任了各種顯要的職務(wù),卻仍能保持儉樸的優(yōu)良品質(zhì)。他曾經(jīng)把自己得到的俸祿和賞賜,都拿出來分給親戚和族人,以至于冬天的時候自己都沒有被子蓋。有時候因為缺少替換的衣服,洗衣服的時候,他就披上棉絮待在家里。

吳隱之奉命去廣州走馬上任。在離廣州治所20里的一個叫做石門的地方,他看到了一道泉水淙淙流去。于是,有人便告訴他,這條泉水稱作“貪泉”。傳說,只要喝了這“貪泉”的水,無論是誰,都會產(chǎn)生貪婪的欲望。吳隱之聽后不信,跨下馬來,對隨從們說:“如果不看見能夠讓人產(chǎn)生貪欲的東西,人的心境就不會慌亂。我們一路上見到了那么多的奇珍異寶,現(xiàn)在,我終于知道了為什么一越過五嶺,人們就會喪失清白的原因了!”說完,便跑到“貪泉”邊,舀起泉水,非常坦然地喝了起來,還當即吟詩一首:“古人云此水,一飲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他用此詩,清楚地表達了自己要向伯夷、叔齊一樣堅守節(jié)操的決心。

到了廣州任上,他果真一塵不染,而且更加清廉。他平常的食物不過是些蔬菜和干魚,而帷帳、用具、衣服等物品全都交付外庫。剛開始,許多人見他這樣,都在背后議論說他是故意這樣做的,以顯示自己的儉樸,做個樣子給別人看看。但是時間一長,人們就發(fā)現(xiàn),原來他真的是一個清官,之前的一切也并不是故作姿態(tài)。他從廣州回京城的時候,隨身也沒有帶走任何東西。當他看到妻子劉氏帶了一斤沉香的時候,馬上把它取出來,扔到了河里。

由于他以身作則,廣州地區(qū)常年以來的貪污陋習(xí)大為改觀。朝廷為了嘉獎他,晉封他為前將軍。貪婪者雖富亦貧,知足者雖貧亦富。為了獲取財富,不擇手段,貪得無厭,最終淪為財富的奴隸的話,人生也便失去了意義。吳隱之雖然生活清貧,但他精神上富有,獲得了“清官”的美稱。

聚斂錢財,大難臨頭

和珅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貪污犯。他與一般貪污犯不同的是,他不僅受到皇帝的信任,掌握著財權(quán),還掌握著相當?shù)能姍?quán)和人事權(quán)。由于其多年的經(jīng)營,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很大的關(guān)系網(wǎng)。處理這樣的人,必須慎重,而且必須具有決絕的手腕。稍有不慎,就會引來不測之禍。

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正月初二日,清高宗乾隆帝病逝,仁宗親政。初四日,他命令和砷和戶部尚書福長安晝夜守值殯殿,不得擅自出入,這樣一來,就限制了和珅的自由,也就等于免去了和珅的軍機大臣、九門提督之職。接著,他又下了一道諭旨,暗示由于內(nèi)外文武大臣通同為弊,在剿辦白蓮教起義的過程中喪師辱國,有的大臣視朝廷法律猶同兒戲,長此以往,國體何存?威信何在?且查歷年兵部,國家坐耗巨餉,非養(yǎng)兵也,乃為權(quán)臣謀耳,希望各部院大臣要著實下力查辦。此旨一下,給事中王念孫等人心領(lǐng)神會,明白皇帝要懲治和珅,立即紛紛上疏彈劾和紳。于是,清仁宗下令將和珅革職,逮捕入獄,并宣布他的二十大罪狀。逮捕和珅,從他的家里搜出了大量錢財珠寶,其數(shù)量之大。實在令人瞠目結(jié)舌。

和珅在當政的短短25年里,就聚斂了如此難以想象的錢財,在驚駭之余,我們不禁要問:和珅究竟有何手段,竟然在乾隆皇帝眼皮之下,神不知、鬼不覺地將清朝幾乎15年的國庫收入卷入私囊?

由于和珅罪行重大,仁宗起初要將和砷凌遲處死,但由于皇妹和孝公主再三涕泣求情,加之大臣董誥、劉墉等人的勸阻,最后決定賜令和坤獄中自盡,并將沒收的和砷家產(chǎn)賜給宗室,故而民間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和珅被處決后,其黨羽和一些親近的官員皆惴惴不安,害怕受到連累。有的朝廷大臣也上疏主張追究余黨。為了安定人心,仁宗為此發(fā)布上諭說,和珅專擅蒙蔽,罪在和珅一人,其余一時失足者,只要痛改前非,既往不咎。此諭一下,人心大定。

在中國歷史上,鏟除和紳縱然沒有經(jīng)過什么驚心動魄的大的斗爭,但其間也存在著相當?shù)娘L險。當時,全國各地烽煙遍起,由于和珅的長期經(jīng)營,其黨羽遍布朝野,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出現(xiàn)為淵驅(qū)魚、為叢驅(qū)雀的局面。一旦如此,朝廷將會四面樹敵,雖不致有多大的危險,起碼也要多費周折。而仁宗籌劃若定,在不動聲色中舉重若輕地除掉了和珅,實屬不易之舉。

雕塑 信息流廣告 競價托管 招生通 周易 易經(jīng) 代理招生 二手車 劇本網(wǎng) 網(wǎng)絡(luò)推廣 自學(xué)教程 招生代理 旅游攻略 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河北信息網(wǎng) 石家莊人才網(wǎng) 買車咨詢 河北人才網(wǎng) 精雕圖 戲曲下載 河北生活網(wǎng) 好書推薦 工作計劃 游戲攻略 心理測試 石家莊網(wǎng)絡(luò)推廣 石家莊招聘 石家莊網(wǎng)絡(luò)營銷 培訓(xùn)網(wǎng) 好做題 游戲攻略 考研真題 代理招生 心理咨詢 游戲攻略 興趣愛好 網(wǎng)絡(luò)知識 品牌營銷 商標交易 游戲攻略 短視頻代運營 張家口人才網(wǎng) 秦皇島人才網(wǎng) PS修圖 寶寶起名 零基礎(chǔ)學(xué)習(xí)電腦 電商設(shè)計 職業(yè)培訓(xùn) 免費發(fā)布信息 服裝服飾 律師咨詢 搜救犬 Chat GPT中文版 語料庫 范文網(wǎng) 工作總結(jié) 二手車估價 短視頻剪輯 情侶網(wǎng)名 愛采購代運營 保定招聘 情感文案 吊車 古詩詞 邯鄲人才網(wǎng) 鐵皮房 衡水人才網(wǎng) 石家莊點痣 微信運營 養(yǎng)花 名酒回收 石家莊代理記賬 女士發(fā)型 搜搜作文 石家莊人才網(wǎng) 銅雕 關(guān)鍵詞優(yōu)化 圍棋 chatGPT 讀后感 玄機派 企業(yè)服務(wù) 法律咨詢 chatGPT國內(nèi)版 chatGPT官網(wǎng) 勵志名言 兒童文學(xué) 河北代理記賬公司 狗狗百科 教育培訓(xùn) 游戲推薦 抖音代運營 朋友圈文案 男士發(fā)型 培訓(xùn)招生 文玩 大可如意 保定人才網(wǎng) 滄州人才網(wǎng) 黃金回收 承德人才網(wǎng) 石家莊人才網(wǎng) 模型機 高度酒 沐盛有禮 公司注冊 十畝地 造紙術(shù) 唐山人才網(wǎng) 沐盛傳媒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 日韩av激情在线观看| 国产性夜夜春夜夜爽三级| 丰满老熟好大bbb| 老司机福利在线观看| 成人一级片在线观看| 公车上的奶水嗯嗯乱hnp| a级毛片免费高清视频| 永久看一二三四线|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 久久91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波多野吉衣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亚洲| 草莓视频污在线观看| 大陆年轻帅小伙飞机gay| 久久综合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 被cao的合不拢腿的皇后| 少妇无码AV无码一区| 亚洲综合色丁香婷婷六月图片| 黄色一级黄色片| 成年美女黄网站色大片免费看| 优优里番acg※里番acg绅士黑|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天堂| 青娱乐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大地资源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精品黑人|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影视麻豆| 五月天国产视频|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品| 国内揄拍高清国内精品对白|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久热| 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久久国产乱子伦免费精品| 亚洲综合伊人久久大杳蕉| 办公室震动揉弄求求你| 国产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 抽搐一进一出gif免费视频| 狠狠综合久久综合88亚洲| 欧美日韩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