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戲劇《關漢卿·感天動地竇娥冤》鑒賞
元戲劇《關漢卿》鑒賞
關漢卿的《感天動地竇娥冤》,簡稱《竇娥冤》,是我國古代戲劇中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著名悲劇,是關漢卿的代表作。
我國民間曾經流傳過一個“東海孝婦” 的故事,說的是于定國的父親于公在東海郡當獄吏時,郡里一個對婆婆很孝順的寡婦,被郡守冤判了死刑,于公為之力爭而不得。后來東海郡大旱三年; 新郡守聽了于公的話,洗刷了孝婦罪名,上天立即下了大雨。這個故事在劉向的《說苑》和干寶的《搜神記》中都有記載。
關漢卿的《竇娥冤》主要根據現實生活創作而成,其中明顯地受到 “東海孝婦”故事的啟發。劇中的主人公是年輕的寡婦竇娥。作者在劇中一開始,便先寫了竇娥童年時的一系列不幸遭遇。
竇娥三歲喪母; 長到七歲,父親竇天章因欠高利貸者蔡婆的錢無力償還,上京趕考又無路費,只好把她送給蔡婆抵債,從此當了童養媳。她十七歲成婚,不久丈夫早死,年輕守寡,與蔡婆相依為命。蔡婆一次向賽盧醫討債,賽盧醫騙她到郊外,想害死她,卻被張驢兒父子無意沖散。張驢兒趁機威逼她婆媳兩個嫁給他父子二人,竇娥不肯,張驢兒想用藥毒死蔡婆威脅竇娥成親。誰知張驢兒父親誤食身死,張驢兒誣陷竇娥藥死父親,逼竇娥相從。竇娥不但不從,反和他同去見官。楚州太守桃杌是個只認錢財的昏官,把竇娥打得皮開肉綻,又要打蔡婆。竇娥為使婆母免遭酷刑,只得屈招,被判死刑。在赴刑場途中,竇娥滿腔悲憤,立下三樁誓愿:血濺白練,六月降雪,三年亢旱。竇娥屈死之后,三樁誓愿,件件實現。竇娥的鬼魂后來把狀告到了考中進士以肅政廉訪使身份來到楚州地面的父親竇天章那里,奇冤才得昭雪。從“東海孝婦”的傳說到《竇娥冤》,已經帶上了元代社會的強烈的現實生活色彩。
(一)
《竇娥冤》最突出的成就,是塑造了竇娥這個從安于命運到與命運抗爭的性格剛強的婦女形象。竇娥小小年紀便經歷了人生的重大不幸。她開始把自己的不幸遭遇歸之于“命運” ,“莫不是八字兒該載著一世憂” ,“莫不是前世里燒香不到頭,今也波生招禍尤” ,認為是前生燒了斷頭香所致。由于她父親是個窮書生,自小對她進行三從四德教育,再加上蔡家并非“沒有飯吃,沒有衣穿,又不是少錢欠債、被人催逼不過” ,就是說婆媳倆命雖苦生活并不十分苦,因此使竇娥產生了“我將這婆侍養,我將這服孝守,我言詞須應口” 的思想,目的并不僅僅是消極度過今生,而是為了“把來世修” 。這里雖然有安于命運、相信天命的成分,但也不乏用今生的善行換取來生好命的爭強好勝之心,這正是一種外柔內剛的性格表現。當張驢兒父子闖進他的生活圈子里來的時候,她的內里剛強開始外露,她對引狼入室的婆母埋怨、不滿,認為她“舊恩愛一筆勾,新夫妻兩意投,枉把人笑破口” ,“婆婆也,你豈不知羞! ”對于厚顏無恥的張驢兒,她“不禮”,斷喝“兀那廝,靠后!”張驢兒調戲她,她毫不客氣地推倒他。張驢兒藥殺親父,想以此要挾她,和她“私休” ,她就是不向張驢兒低頭,寧愿“官休” 。她為的是爭個貞潔之名,爭個做人的最起碼的自主權利。她開始滿以為官府會公正執法,在事實面前她的幻想破滅了。臨死前她才看清了官府的面目,覺悟到“這都是官吏們無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難言” ,悲憤已極,發下三樁誓愿: “不是我竇娥罰下這等無頭愿,委實的冤情不淺; 若沒些靈圣與世人傳,也不見得湛湛青天。”在這里,竇娥爭的是清白,表的是無辜。她的怨忿已不僅僅是針對某個丑惡的個人,而是代表封建階級利益的濫官污吏們。竇娥死后,雖然三樁誓愿樁樁實現,但她并沒有因此而對惡勢力罷休。她的鬼魂“每日哭啼啼守住望鄉臺,急煎煎把仇人等待” ; 她不僅請求父親為自己除去“莫須有” 的罪名,而且高呼“衙門自古朝南開,就中無個不冤哉! ”這已經不是為自己一人鳴冤叫屈,也不是向一個桃杌太守或一大批“官吏們”挑戰,而是向整個封建統治階級的官僚機構發出挑戰,為所有受冤百姓嗚屈。
作者在表現竇娥剛強性格的同時,又寫了她性格的另一面: 善良。她的善良最初表現為對婆母的孝順。她發現婆母從外討債回來兩淚漣漣,“連忙迎接慌問候” ; 蔡婆末經她同意引來張驢兒父子,她對此深為不滿。但蔡婆病了想吃羊肚湯,她還是給做了。張驢兒說少鹽,她連忙取了鹽來,對蔡婆可謂孝順之至了。桃杌太守公堂上聽信張驢兒一面之詞對她嚴刑拷打,但她寧死也不招認所謂“藥殺公公” 的“罪名” 。而當桃杌太守要打她婆母時,為使婆母免遭酷刑折磨,她竟毫不猶豫地招認了張驢兒強加給她的罪名,被下入死囚牢里。在這里,竇娥的善良已不僅是一般的孝順,而是寧愿自己蒙冤也不讓別人受屈的自我犧牲精神。劊子手要押她赴刑場時,她怕婆母看見了傷心,要求劊子手押她走后街,這又表現了竇娥高尚的被壓迫者與被侮辱者之間的同情心。最后竇娥冤屈已伸,其亡魂還叮嚀父親: “我婆婆年紀高大,無人侍養,你可收恤家中,替你孩兒盡養生送死之禮,我便九泉下,可也瞑目。”她的鬼魂不僅為自己報仇,還要她父親一類清官保護蔡婆這種無依無靠的孤苦老人,“收養我奶奶,憐她無婦無兒,誰管顧年衰邁” ,只要婆婆平安終生,自己死而無怨。
不可否認,關漢卿筆下的竇娥,是個封建道德的虔誠信奉者。她的信條一是貞節,二是孝道。她反對蔡婆改嫁張驢兒父親,主要是不同意“張郎婦去做李郎妻” ; 她自己不嫁張驢兒,所持理由也是“一馬不備二鞍,好女不嫁二男” 。最后她的鬼魂向父親竇天章請求申冤時那樣理直氣壯,也是因為她自認為一生對封建道德毫無越軌行為,因此問心無愧。但是,關漢卿并不是要通過竇娥宣揚封建道德。竇娥受到流氓張驢兒的無理威逼,為了與之斗爭,在沒有其他思想武器的情況下,只有用她父親自小教給她的三從四德等封建道德準則作為防身自衛的武器。在當時條件下,唯一可能和竇娥站在一起的就是蔡婆,蔡婆的動搖軟弱和引狼入室使竇娥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她為了說服蔡婆和自己始終站在一起對付張驢兒父子的威逼,只有用 “一馬不備二鞍,好女不嫁二男” 的封建道德標準最有說服力,因為竇娥的守節不是為了別人、就是為了蔡婆的親生兒子。她若用其他大道理批判蔡婆的軟弱,一方面違背她本人的身份和性格,另方面對失節改嫁的蔡婆也缺乏針對性。其結果不但說服不了蔡婆,還可能使蔡婆完全倒向張驢兒一邊。再說竇娥開始對官府抱有幻想,要和張驢兒官休而不私休,見了太守耐心地細致地敘述事情的經過,認為“大人你明如鏡,清如水,照妾身肝膽虛實” ,即使被打得“肉都飛,血淋漓” ,對官府也無一句怨恨之詞,幻想著“官吏們還復勘” 。她滿以為自己虔誠地遵守封建道德,理所當然地應該受到提倡這種道德的官府的保護。誰知“本一點孝順的心懷,倒做了惹禍的胚胎” ,在統治階級的屠刀下掉了腦袋,這豈不是天大的冤枉! 竇娥沉冤最后之所以能得到昭雪,也是因為她父親竇天章得知她生前“不肯辱祖上” ,沒有違背竇家“三輩無犯法之男,五世無再婚之女” 的傳統;而謀害她的張驢兒卻是“亂綱常合當敗” 。如果她對封建道德稍有逾越,那將會被竇天章“牒發城隍祠內”,“永世不得人身,罰在陰山永為餓鬼” 。那樣的結局,將在觀眾心中造成多大的遺憾啊!
可見,作者對竇娥身上的封建道德的描寫,是從維護被侮辱被壓迫者的利益出發的,是把封建道德作為下層人民在黑暗混亂的社會條件下的防身武器來對待的。同時,作者這樣作也是服從于作品所表現的特定主題的。《竇娥冤》的主題是揭露元代社會法制黑暗,綱紀松弛,官吏昏庸,流氓橫行,無辜受害; 同時歌頌下層人民的斗爭和反抗。堅守封建道德不愿屈就流氓的竇娥屈死封建統治者屠刀之下; 跌踏封建道德、不惜陷害好人的張驢兒得到封建統治者的保護,逍遙法外; 并不胡作非為但卻愿意改嫁的蔡婆,命運不如張驢兒,卻勝過屈死的竇娥!作者就是這樣通過竇娥、蔡婆、張驢兒三個對封建道德持不同態度的人物的不同命運的描寫,反映元代社會已經到了何種不可救藥的程度。
作者對竇娥身上的封建道德的描寫,還服務于表現竇娥其人的性格特點。竇娥的善良、剛強這兩重性格是與封建道德聯系在一起的。她的善良建立在孝順的思想基礎上。她的與惡勢力斗爭則以貞節為指導思想。她若順從婆母屈就張驢兒,那只符合孝而違背了節。她若因不屈就張驢兒而拋棄婆母,那只符合節而違背了孝。只有既不拋開婆母又不屈就張驢兒,才是既孝又節。但就是這樣一個既孝且節的婦女,卻以“藥殺公公”的罪名被判死刑,這樣的冤枉,怎能不感天動地!
(二)
《竇娥冤》的突出成就,還表現在對竇娥悲劇根源的揭示上。劇幕乍起,便見以高利貸為生的蔡婆等待窮書生竇天章送女抵債。這種開頭一下子就把人引入濃郁的悲劇氣氛之中,使人對悲劇主角竇娥產生深切的同情。但高利貸并不是造成竇娥悲劇的根源。高利貸只是把蔡家和竇家聯系起來,組成蔡婆和竇娥的矛盾統一體; 又把蔡婆和賽盧醫、并進一步把張驢兒父子和蔡婆竇娥聯系起來,使張驢兒和竇娥發生沖突。當然高利貸在劇中出現,客觀上反映了元代一種新的剝削方式的出現。但這種剝削方式既受不到封建法律的保護,更不會構成竇娥悲劇的根源。相反,這種以討債為生的“小康生活”,倒使竇娥產生了“把來世修”的思想。作者沒有把高利貸剝削作為竇娥悲劇根源,還表現在對高利貸者蔡婆同情多于批判,寫她受欺多于欺人,把她基本上寫成了一個被侮辱者與被損害者。此人雖有原夫留下的一點錢財可作高利貸資本,但因無政治背景,無依無靠,無新的生財之道,無欺人之心,所以大有坐吃山空之勢。財產雖未吃空,卻被冤案牽連。作者對她有批判,但決不是因為她放了高利貸,而是因為她的怯懦、愚善以至引狼入室的可悲性格。
那么,《竇娥冤》所揭示的竇娥悲劇的主要社會根源究竟是什么呢?是元代豺狼當道、流氓橫行的社會環境。賣藥看病本來是急人危難,救死扶傷,但“死的醫不活,活的醫死了”的賽盧醫,自己承認“不知醫死多少人,何嘗怕人告發,關了一日店門”,于是膽量由小變大,以至還不起所欠蔡婆之債,竟然欺騙她到郊外荒村企圖用繩勒死了之; 張驢兒向他討要毒藥,先還不肯。當張驢兒以他害人未遂為由要拉他見官時,他竟給張驢兒合了毒藥,事后卷包而逃,無人過問。賣藥看病的不是好人,救了蔡婆之命的張驢兒也是個披著人皮的豺狼。這個自稱“美婦人我見過萬千向外”的流氓,搭救蔡婆并非出于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正義感,不過是偶然相遇,順路人情。當賽盧醫被嚇跑,他便提出要蔡婆寡婦寡媳二人招他父子為夫的無理要求。蔡婆稍微答應得慢了點,他便露出了禽獸的猙獰面目,重新拿起賽盧醫的繩索,欲干賽盧醫所未干成之事。到了蔡家后,因竇娥堅決拒婚,他便起了殺人之心,想藥死蔡婆以逼竇娥屈就于他,不意藥死了親父。如果竇娥答應招他為夫,他完全可能葬父息事。偏偏竇娥是個不屈的女性,和他去見太守,張驢兒當堂誣竇娥“藥死公公” ,結果構成竇娥死罪。就是這樣一個一再作惡的流氓地痞,竟然無人管他!再看“為民父母”的太守桃杌吧。對于這個人物,作者著墨不多,只有兩處,但已把他表現得維妙維肖。一處是科渾亮相動作,一見告狀的便下跪,還說了一句“凡來告狀的都是我的衣食父母”,這就表明他是一個貪官;又一處是相信張驢兒一面之詞,說什么“人是賤蟲,不打不招”,說明他是一個視民為草介的溢官。竇娥之案本無難斷之處,但他卻一逼二打,構成冤獄。什么法律,什么正義,全不放在他眼里。
竇娥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從官到民、壞人充斥的黑暗社會之中。她一個孤弱寡婦,縱然不被張驢兒、桃杌逼死,也仍然是壞人共目之弱肉。
竇娥悲劇的第二個根源是,在元代那種混亂局面下,無辜善良之輩總是犧牲品,既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在邪惡勢力襲來時也難以防身自衛,竇娥正是這樣一個典型。竇天章欠蔡婆高利貸還不起,上京趕考奔自己的前程,卻無路資,于是就把三歲離母、眼下只有七歲的小女端云(竇娥幼時之名)送到蔡婆家當童養媳抵債,雖然也說了句“這個那里是做媳婦,分明是賣與她一般”,但無論是“送女”還是“賣女”,實質都是一樣。作者主觀上是要表現竇天章送女抵債比賽盧醫殺人賴賬好得多,而且女兒為父親的前途作出犧牲這件事本身,從封建道德的觀點看來也無可非議,但問題的實質正在這里: 竇天章從蔡婆那里得到的是進京趕考的路資,賣掉的卻是只有七歲的親生小女。竇娥就這樣成了封建家長的犧牲品。
蔡婆為了報答張驢兒父子救命之恩,未征得竇娥同意,便引張家父子來到門前,準備答應張驢兒的無理要求。竇娥雖然執意不從,但蔡婆既已引狼入室,竇娥縱然插上翅膀,也難逃出張驢兒魔掌。竇娥實際上充當了蔡婆和張驢兒私相交易的犧牲品。
張驢兒逼婚不成,欲毒死蔡婆結果毒死親父,作為執行封建法律的桃杌太守,本應查明真相,使兇手張驢兒正法。但他卻貪財昏聵,聽信張驢兒的誣告,把無辜的竇娥判成“藥殺公公”的死罪就刑,竇娥又成了官吏流氓互相庇護狼狽為奸的犧牲品。
造成竇娥悲劇的第三個根源,是封建的上層建筑衰朽不堪。竇娥這個忠實遵守封建道德安分守己的年輕女子,遭遇如此悲慘,卻得不到社會輿論的同情;擾亂封建秩序、敗壞封建道德的賽盧醫、張驢兒也沒有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更沒有受到封建法律的制裁。封建的社會輿論和法律,連自己所應維護的東西尚且維護不了,那里還能為無辜受害者伸張正義!作者把蔡婆寫成剝削者,但沒有把她寫成壞人,她和竇娥同樣是受害者,這至少說明兩個問題: 一是象蔡婆這種靠正常的封建剝削過日月的人,尚且難免飛來之禍,一般窮苦百姓可想而知;二是說明在那禽獸遍野的社會里,竇娥能和蔡婆這種剝削者和平共處已感到極大的滿足,但仍不免陷入冤死的厄運,足見當時社會黑暗和混亂到多么不堪的程度!
(三)
《竇娥冤》藝術上突出的成就,就是浪漫主義手法的運用,這就是三樁誓愿和鬼魂復仇。
竇娥臨刑前發出三樁誓愿后,陰云四起,冷風盤旋,雪花飄飛,出現了一種陰暗凄慘的景象,加重了悲劇氣氛。三樁誓愿是竇娥含冤而死以前極度悲憤和壓抑而又死不甘心的反抗情緒的產物。張驢兒未闖進她的生活圈子里來以前,她歸命于天,“滿腹閑愁,數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自怨“命苦”,欲修“來世”。等到蒙冤赴刑,便“將天地也生埋怨”,“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就刑之前,她唱道: “天公不可欺,人心不可違”,“皇天也肯隨人愿”,深信“浮云為我陰,悲風為我旋” ,三樁誓愿實現之時,“那其間才把你個屈死的冤魂這竇娥顯”。劇情發展到此,竇娥由“信天”、“怨天”發展到“勝天” ,以至主宰天地鬼神,達到感天動地的程度。
《冤娥冤》第四折鬼魂的出現,雖然有點消極,但卻沒有給人造成恐怖之感。相反,魂旦在舞臺上游來游去,更激發了觀眾對萬惡的封建制度的憎恨,加深了對屈死的竇娥的同情和懷念。魂旦出場復仇,又使觀眾從中受到鼓舞。魂旦出面作證,則進一步暴露了當時社會腐朽到何種地步,以至人間無主持正義之人,只有依靠鬼魂出來作證了。鬼魂雖在現實中子虛烏有,但魂旦作為一個復仇形象出現,卻表現了被迫害而死的竇娥不除人間邪惡決不罷休的斗爭精神。因此,鬼魂的出現乃是用消極的形式表現了積極的思想,即為被迫害者復仇的思想。
在《竇娥冤》中,現實主義是和浪漫主義結合在一起的。相對而論,“楔子”和前兩折主要用的是現實主義手法,后兩折則主要用的是浪漫主義手法。總觀全劇,并無割裂之感,而是融為一體的。前面的現實主義描寫著重在揭示竇娥悲劇的根源及其性格變化。后面的浪漫主義則是進一步表現竇娥性格的發展及正義的伸張,真理的力量。沒有前面的現實主義描寫,后面的浪漫主義精神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而如果沒有后面的浪漫主義描寫,前面的現實主義便成了“爬行式”的現實主義,在觀眾面前展現的只能是一片黑暗,而無求生的希望。那樣既違背生活真實,也不符合觀眾的愿望。
《竇娥冤》在結構上也有自己的特點: 在楔子里,作者寫了竇娥幼年的悲慘遭遇,接著第一折,作者略去中間十多年的生活不寫,一下子開始了二十歲的竇娥喪夫之后的生活描寫,既給觀眾留下想象的余地,又使戲劇情節簡練集中。作者在開頭的楔子和前兩折把主要事件都集中交待清楚之后,騰出筆來,濃墨重潑,寫了驚心動魄的第三折,專門表現竇娥對不平世界的強烈控訴,戲曲波瀾驟起,人物性格也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這種別出心裁的結構安排,既很好地達到了表現人物性格的目的,又能自始至終抓住觀眾的心。
(四)
《竇娥冤》第三折是全劇的高潮,重點寫了竇娥性格的飛躍,表現竇娥對黑暗現實的控訴和悲憤已極咒天罵地的感情。竇娥本來是相信命運的,爭取來世能有好報。但她人在家中守,禍從天上降;她本來是相信官府的,而官府卻是非顛倒,判她死刑。所以她一上場就在[正宮端正好]這支曲子里唱道:
沒來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憲,叫聲屈動地感天、頃刻間游魂先赴森羅殿,怎不將天地也生埋怨。
“不提防”說明她對自己安分隨時卻被判死刑料想不到; “沒來由”表現她對官府草菅人命的大膽指責。這是她在刀擱在脖子上時對“王法” 、“刑憲” 的強烈不滿。什么 “王法” 、“刑憲” ,卻原來都是官吏們用來對付善良無辜的老百姓的。竇娥再也不能象過去那樣聽天由命了,罪惡的統治階級連她“修來世” 的權利也剝奪了。今生尚且遭此不白之冤,怎圖來世得到好報! 她叫屈了,她埋怨天地了。而這完全是被逼出來的,是她臨死前在內心極度壓抑、極度悲憤的情況下,用悲亢慘痛的語言所表達出來的反抗怨恨之情。接著,她又在著名的[滾繡球]這支曲子里唱道:
有日月朝暮懸,有鬼神掌著生死權。天地也,只合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盜跖顏淵: 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原來也這般順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哎,只落得兩淚漣漣。
這又是她身處絕望之中,負屈含冤,欲訴無人,求救無援,叫天不應,叫地不答,轉而對天地鬼神發出的斥責和怒罵。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 “天上有日月每天照著人間,地下有鬼神掌握著人的生死大權。天和地,本應該把是非屈直從公判斷,為什么混淆了好人和壞蛋! 善良的人得到的報應是貧窮和短命,作惡的人卻得到富貴又壽比南山! 天地呵,你原來也是這等的善惡顛倒,怕硬欺軟,順水推船! 地呵,你既然不分好壞,就沒有資格叫人相信你。天呵,你把賢愚錯判,也就算不得公正的蒼天 !”
天是宇宙的主宰,據說連皇帝都是受命于天的。可竇娥在這里卻咬牙切齒,咒天罵地,皇帝官府就更不放在眼中了。她罵得好,罵得有理。她這個一心一意守節行孝的年輕女子,不但得不到一個“孝婦”的“美名”,反而被強加了一個“藥殺公公”的不孝惡名被處死; 作惡多端的張驢兒,不但得不到應有的制裁,反而落了個孝子之名而活在人間,這是多么的不公正!竇娥這詛咒的語言,激憤的感情,如江河怒吼,狂風呼嘯,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
劇情至此,竇娥的反抗性格已經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但是作者并沒有就此罷筆,接著又寫了竇娥性格的另一面,寫了她被綁赴刑場,和蔡婆哭別的令人心碎的慘痛場景。
竇娥被劊子手前拖后擁,推向法場,她在中途唱道:
則被這枷紐的我左側右偏,人擁的我前合后偃。我竇娥向哥哥行有句言。
這個在官府“一杖下,一道血,一層皮”的酷刑折磨下不口軟不討饒的剛烈女性,現在竟然稱劊子手為“哥哥”。但她并不是要乞求哀憐,而是為了叫劊子手讓她走后街不走前街,為的是怕在前街遇見婆婆。她的這一要求就連劊子手也感到詫異: “你的性命也顧不得,怕她見怎的?”善良而孝順的竇娥回答道: “俺婆婆若見我披枷帶鎖赴法場餐刀去呵,(唱)枉將他氣殺也么哥,枉將他氣殺也么哥”。原來她自己快死了,卻還在設身處地地為婆母著想。竇娥孤身只影,無親無故,爹爹音信全無,對于婆母這個她死前唯一的可見之人,有多少訣別之言要說呵! 多么希望和她再見最后一面呵! 可是為了不讓婆母因感情受刺激而發生意外,卻向劊子手提出迥避婆母的要求。她這種對婆母欲見而又不愿見的矛盾心情,表現了一個受迫害女子的美好心靈。看到這里,觀眾怎能不對迫害她的黑暗現實深惡而痛絕之!
竇娥為了不使婆母遭受酷刑而致死,招認了“藥殺公公”的罪名。可是她對婆母卻無一點埋怨的意思,因為她知道蔡婆雖然糊涂愚善,也和自己一樣是弱者,她詛咒使他們共處于弱者地位的罪惡社會。臨死前她也沒有對蔡婆提出更多的要求,只是請她“遇著冬時年節,月一十五,有瀽不了的漿水吃,瀽半碗兒與我吃; 燒不了的紙錢,與竇娥燒一陌兒,則是看你死的孩兒面上。”她唱道:
念竇娥葫蘆提當罪愆,念竇娥身首不完全,念竇娥從前以往干家緣;婆婆也,你只看竇娥少爺無娘面。
念竇娥伏侍婆婆這幾年,遇時節將碗涼漿奠; 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紙錢,只當把你亡化的孩兒薦。
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煩煩惱惱,怨氣沖天。這都是我做竇娥的沒時沒運,不明不暗,負屈銜冤。
乞求的口氣,凄慘的語調,連聲幾個“念竇娥” ,如泣如訴,聲淚俱下,讀來令人肝腸欲斷!
竇娥對天地鬼神痛罵不絕,對風燭殘年的年邁婆母,感情如此哀婉動人; 她為使婆母免于苦刑甘愿付出自己的生命,而對婆母的要求卻是這樣的微不足道! 分明自己已經對命運發生不滿,對自己銜冤痛感不平,但為了不使婆母因為過度悲哀而煩惱傷身,卻用了“都是我竇娥沒時沒運,不明不暗,負屈銜冤”的字眼,這是多么崇高的人格! 這是多么善良的女性! 殺害她的罪惡現實,怎能不在人們的咒罵聲中崩潰!
已經在臨刑之前認識到“這都是官吏們無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難言”的竇娥,當然不會這樣不明不白地死去! 她堅信真理和正義在自己一邊,即使死了也要控訴官府衙門的黑暗,也要向世人表明自己是個無辜的受害者! 就在臨刑之前,她發出了驚天動地的三樁誓愿,
不是我竇娥罰下這等無頭愿,委實的冤情不淺,若沒些靈圣與世人傳,也不見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熱血紅塵灑,都只在八尺旗槍素煉懸。等他四下里皆瞧見,這
就是咱萇弘化碧,望帝啼鵑。
你道是署氣喧,不是那下雪天,豈不聞飛霜六月因鄒衍。若果有一腔怨氣噴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滾似綿,免的我尸骸現。要什么素車白馬,斷送出古陌荒阡。
“你道是天公不可欺,人心不可憐,不知皇天也肯從人愿,如今輪到你山陽縣,這都是官吏們無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難言。
她從咒罵天地到支配天地。她也真的把和統治階級一氣的天地改變為被壓迫者支配的天地! 這是作家的理想,也是人民的愿望。這些百年難遇的奇事,終于出現了。但觀眾并不感到突然,因為這是竇娥悲憤感情和反抗怒火的必然流露,非如此不足以表現竇娥屈死之冤,非如此不足以解觀眾心頭之恨,非如此不足以驚天地動鬼神,非如此不足以顯示黑暗現實的極端不合理!
這一浪漫主義手法的運用,使全劇頓然增色,使人物大放異彩,使觀眾感憤不已,收到了杰出的藝術效果。
在關漢卿的許多戲曲中,矛盾的解決和暴逆的鏟除,幾乎都是依靠清官的判案,和《竇》劇中的竇天章一樣,《蝴蝶夢》中的包拯,《望江亭》中的李秉忠,《救風塵》中的李公弼等等,都是由清官出來伸張正義懲除邪惡的。可見,清官治世是關漢卿的一貫思想。作者希望有一大批清官“把金牌勢劍從頭擺,將濫官污吏都殺壞,與天子分憂,萬民除害”。在元代,科舉取士被廢除七八十年之久,選擇官吏不以科考為途徑。關漢卿在《竇娥冤》中寫竇天章以科考為官,并非無的放矢,而是針對當時廢除科考而導致濫官污吏遍野的黑暗現實。當然科舉取士弊病甚多,但在關漢卿看來,卻要比以等級取士好得多。事實上,封建制度不廢除,無論那種取士制度都是不利于下層人民,而只利于封建統治階級的。在這一點上,表現了關漢卿的局限。但清官出來為民伸冤也還有表現人民愿望的積極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