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維楨《干山志》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楊維楨:干山志
楊維楨
華亭地岸海,多平原大川,其山之聯絡于三泖之陰者十有三,名于海內者九,其一曰于山,又九之甲也。世傳夫差王冢干將其上,故名。其形首昂脊弓,肩髀礌礧狀馬,又云天馬。
至正癸卯四月十有八日,洪生駕黑樓船邀予出南關,泛白龍堆北行,過沈涇,至皇父林西小溪。蛇行六七里,抵山麓。命謝公屐躡峻磴,及半山麻松溪,丹室道士郭常作茗供。題詩壁間。更肩輿上絕頂,借盤石踞坐,俯視眾山累累,如子立膝下。佛宮老宇離立于旁,瓦次鱗鱗,雜出藂樹間。桑丘麥田,連綿錯繡,儼然如輞川畫苑也。鳥有婆餅焦者,時聲于耳。冷風鏘然起松,雨滴衣帽,使人肌骨慘懔。
下山,生之外氏張景良請移舟,旋山而北若干步,斗折三矢地,怪石夾插,類剖蚌拔土特起,類跳狼躩豹。木皆鸞回鳳翥,頂懸碧蘿若縷索,下有軒四程,名碧蘿窗。掃榻就坐,窗洞開,野香襲人若術芝。良父梓山公幾八秩,扶藜出,肅客。已而燕客于軒,復出子女羅拜。公躬奉觴為余壽,予復觴之曰:“劫灰一吹,閱十年,無地不燼礫,公獨不在劫地,又時與一輩高人韻士徜徉山水,謂東南之慶人福地,非耶?”于是主客交歡,酒不計量,頹然就醉,不覺日在牖西。是日,宿東崦曹氏玄修精舍。
上海一帶,沒有大山,如果有個小山也很引人矚目。位于松江縣的干山,雖然矮小,卻有著奇異的傳說和形如天馬的身姿,自然成了當地名山了。
干山自有其佳處,小也有小的妙趣。這里的關鍵,就看游者的眼光如何。羅丹曾說生活中并不缺乏美,所缺乏的是發現美的眼睛。任何山水都有獨特之美,看你能不能發現。
楊維楨在干山,就發現了它的美。周圍的小山,如兒孫一般羅立膝下;民居歷歷在目,與樹木相間;桑田麥田,象交錯的錦繡,連綿成片。作者看了這些,不由想起王維詩中所描寫的輞川,好象自己面對著如同輞川一般精美的圖景,流露出閑適、愜意的心情。
古人游山水,寫山水,常常寄托著自己的情懷。楊維楨亦如是。他晚年遇元末亂世,心灰意冷,不愿投身官場,而愿寄情山水,學當年王維隱居輞川模樣。這種感情滲透在這篇短文中。他把自己之所見比作“輞川畫苑”,就暗示了自己當時的心情。而“冷風鏘然起松,雨滴衣帽,使人肌骨慘懔”,則有一種離世的冷意。在宴席上他對那位八十老翁說的一段話,集中表達了他對時世變遷的感慨,對老翁處世經歷的贊賞和自己也準備象老翁那樣“徜徉山水”的打算。他把這種打算借游干山抒發出來,說明干山是一個宜于徜徉其間的所在,從而又贊美了干山的幽僻。而在“東南之慶人福地”的贊嘆中抒發出在此遁世隱居的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