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國語·臧文仲如齊告糴》原文鑒賞
《先秦散文·國語·臧文仲如齊告糴》原文鑒賞
魯饑,臧文仲言于莊公曰①:“夫為四鄰之援,結諸侯之信,重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固國之艱急是為。鑄名器②,藏寶財③,固民之殄病是待。今國病矣,君盍以名器請糴于齊④!”公曰:“誰使?”對曰:“國有饑饉,卿出告糴,古之制也。辰也備卿⑤,辰請如齊。”公使往。
從者曰:“君不命吾子,吾子請之,其為選事乎?”文仲曰:“賢者急病而讓夷,居官者當事不避難,在位者恤民之患,是以國家無違⑥。今我不如齊,非急病也。在上不恤下,居官而惰,非事君也。”
文仲以鬯圭與玉磬如齊告糴⑦,曰:“天災流行,戾于弊邑⑧,饑饉薦降⑨,民贏幾卒,大懼乏周公、太公之命祀⑩,職貢業事之不共而獲戾(11)。不腆先君之敝器(12),敢告滯積,以紓執事(13);以救弊邑,使能共職。豈唯寡君與二三臣實受君賜,其周公、太公及百辟神祗實永饗而賴之!”齊人歸其玉而予之糴。
【注釋】 ①臧文仲:臧孫辰,魯國卿士。 ②名器:指鐘鼎之物。 ③寶財,指玉帛。 ④糴(di音敵):入米為糴。 ⑤備卿:備位為卿。 ⑥違:不順利。 ⑦鬯(chang音暢)圭:祭祀用的器具,長一尺二寸,以玉為柄,可以盛酒。 ⑧戾:來到。 ⑨薦:重復。⑩周公:周公旦,是魯國的先人。太公:太公望,是齊國的先人。(11)戾:此處是罪過的意思。 (12)“敝”,謙詞。 (13)紓:緩。
【今譯】 魯國遇到饑荒,臧文仲對魯莊公說:“作為四鄰的援助,結成諸侯的信任,多多地與諸侯通婚、結盟,本來就是為了在必要時能夠解救國家的急難。鑄造鐘鼎,收藏玉帛,其實就是防備在百姓遇到災病的時候使用它們。如今國家遭災了,您何不用鐘鼎之類的東西到齊國去請求兌換糧食呢!”魯莊公說:“派誰去?”臧文仲回答說:“國家有饑荒,卿士出去請米,這是古制。我在卿的位置上,我請求到齊國去。”魯莊公就派他去了。
臧文仲手下隨從的官員說:“國君沒有命令您,您自己請求,這不是自己選擇差使嗎?”臧文仲說:“賢者在國家有災禍的時候爭先效力,在平安無事時謙讓,當官的人遇事不能躲避災難,身有職位的人應當體恤人民的憂患,只有這樣,國家才能一切順利。現在我要是不到齊國去,就是不急救國家的災難;在上面不體恤下情,居官卻懶惰,這不是臣子侍奉國君所該做的事。”
臧文仲帶著魯國祭祀用的鬯圭和玉磐,到齊國請求兌換糧食。他說:“天災流行,降臨到我們國家,以致接連發生饑荒,人民瘦弱得幾乎死去,我們非常害怕缺乏周公、太公的祭品,會因份內的貢奉之事不能進行而獲罪,我們先王留下來的寶器不算珍貴,我們膽敢用這些東西來請求交換貴國倉中久積的谷物,以便緩解貴國掌管糧倉的官員因糧食太多而造成的憂慮;用來救助我們國家,使我們能盡到祭祀的職責。這豈止是我國國君與朝中諸臣確實受到您的恩賜,周公、太公以及列位先君和眾神,也實在是永遠享用并蒙受恩惠。”齊國歸還了魯國祭祀用的鬯圭和玉磬,而給予了他們糧食。
【集評】 清·儲欣評《國語選》:“訓辭深厚。”
【總案】 以對話和人物的語言表現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是中國古代散文、小說等敘事文學描寫人物的重要方法,甚至可以說是中國文學的一大特征。其源頭,無疑在先秦散文中,《國語》便是其中之一。這篇文章中臧文仲這位忠于國事、體恤民生的卿大夫形象及其不計個人得失、慷慨盡責的個性,就是通過他與魯莊公、與隨從的對話,以及對齊國國君所說的一段話表現出來的。
《國語》寫人物的語言,十分注意人物的身份及所處環境,因而頗為真切生動。文中臧文仲的話,因環境、身份的相對差異而不同。前兩段是在自己的國家,所以非常直率明白,而且雖然同是充滿慷慨之氣,卻因前者是臣對君言,語帶恭敬;后者是主對從言,語帶教訓。第三段話,因為身在齊國,是魯國的使臣,而且目的是向對方請求援助,語氣便謙恭委婉,大異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