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晚晴》古詩詞鑒賞
作者: 莊朝用
【原詩】:
深居俯夾城(1),春去夏猶清(2)。
天意憐幽草(3),人間重晚晴(4)。
并添高閣迥(5),微注小窗明(6)。
越鳥巢干后(7),歸飛體更輕(8)。
【原詩作者】:李商隱
【導讀入境】:
李商隱天賦極高。他一生仕途坎坷,除短時間任校書郎、縣尉等微官外,長期沉淪幕府,寄人籬下,郁郁不得志。這首詩是他離開長安到桂林時所寫。李商隱在長安時曾一度陷入黨爭的夾縫,在牛黨的排擠下,他只得離開長安。跟隨鄭亞到桂林當幕僚。鄭亞對他比較信任,在此期間,多少能感到一些人情溫暖。同時離開長安這個黨爭的漩渦,免遭牛黨的誣陷,也是一種解脫。所以詩中才有幽草幸遇晚晴的一絲喜悅。
居住幽僻,俯臨夾城。無人聲嘈雜、車馬喧囂,悠然自得。哪里像以往整日提心吊膽,戰戰兢兢。時值晴和的初夏傍晚,久雨過后,萬物增色生輝,令人神清氣爽。那生長在幽暗之處寂寞凄涼的小草,受到老天爺的特別憐愛,特別將一束夕暉灑向它們,小草也平添了幾分生機。晚晴是短暫的,但它的瞬間美麗竟給人留下刻骨銘心的懷想,令人更加珍惜。雨后晴空,憑借高閣,極目遠眺,視線更加遙遠。一縷斜暉由小窗射入,頃刻之間,使幽室現出幾分燦爛,幾分光明。久雨過后,傍晚轉晴,越鳥欣喜飛歸已被夕陽曬干的鳥巢,體態越發輕盈。
【賞析】:
本詩是詩人于初夏晚晴之時所見所感,在景物描寫中融入詩人獨特的感受,寓托了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而這種寓托又在其有意無意間。內心的感受恰與外物觸發,情與境偕,因此顯得自然渾成,不著痕跡。尤其是詩的第二聯“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含義豐富,發人深省。
詩人遠眺的立足點很高,又時值晴朗的初夏,收入眼中者可以說很多,而詩人獨注意那生長于幽暗處寂寞的小草。小草久遭雨潦之苦忽遇晚晴之余暉而平添生氣,這可以說是詩人對晚晴別有會心的感受。我們可以想象詩人是在幽草身上發現了自己,托寓著自己的身世之感,于是下一句詩人很自然地引出“人間重晚晴”。詩人并不顧晚晴的短暫,而只強調“重晚晴”。從這里我們可以體味到一種分外珍重美好而短暫事物的感情,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后人每每用“人間重晚晴”激勵人們珍惜晚年。大器可以晚成,晚年亦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思考題】:
根據所介紹作者境遇,分析一下為什么作者對“晚晴”如此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