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八十章·小國寡民》翻譯與解讀
《老子道德經·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翻譯與解讀
小國寡民01,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02,使民重死而不遠徙03。雖有舟輿,無所乘之04;雖有甲兵,無所陳之05。使民復結繩而用之06。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07。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今 譯
小國少民,有各種器具皆不使用。人民重視死亡而不遷徙異邦。雖然有車船,而無須乘坐;雖然有甲兵,無須布陣演練。使人民還是使用結繩記事的方法。
人民過著甘食美服、安居樂俗的自由生活。鄰國能舉目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卻不相往來。
評 議
“小國寡民”社會,是老子不滿現實所繪制的理想社會藍圖。老子向往此等“小國寡民”的國家,雖然國小民少,但卻沒有剝削壓迫、沒有戰爭,人人過著甘食美服、安居樂俗、自給自足的幸福生活。顯而易見,這是老子目睹我國春秋末年,奴隸主階級殘酷剝削壓迫人民,為一己私欲,不斷發動兼并戰爭,生靈涂炭,民不聊生的情景,所以才出于反對不義戰爭,同情人民疾苦,不滿殘酷剝削壓迫,因而才設制出此等“小國寡民”的社會藍圖。這是老子進步思想的表現,不能說是老子主張開歷史倒車、回歸原始部落社會。此其一。
其二,老子向往“小國寡民”的幸福社會,也是受先民向往沒有剝削壓迫的“樂土”、“樂國”的美好社會的啟迪而繪制的。《詩經· 碩鼠》這首詩,即反映了奴隸們不堪忍受剝削壓迫而對“樂國”美好生活的向往。援引如下,供讀者參考。這首詩曰: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三歲貫女,莫肯我顧。
逝將去女,適彼樂土。
樂土樂土,爰得我所。01
碩鼠碩鼠,無食我麥。
三歲貫女,莫肯我德。
逝將去女,適彼樂國。
樂國樂國,爰得我直。
碩鼠碩鼠,無食我苗。
三歲貫女,莫肯我勞。
逝將去女,適彼樂郊。
樂郊樂郊,誰之永號!02
其三,老子設制“小國寡民”的社會,是上承祖先向往“樂土”,“樂國”的理想,下啟東晉詩人陶淵明向往“世外桃源”的美好生活,因此,具有積極的歷史意義。陶淵明寫下了令人津津樂道而膾炙人口的著名詩篇《桃花源詩并記》,其《記》說:晉太元(東晉孝武帝司馬曜的年號,即公元376年—396年)中,世人為避秦朝戰亂,而逃到武陵 (在今湖北省常德地區)。這里是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人們竟不知有漢,更不知有魏、晉。此世外桃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土地平曠,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其詩寫桃花源中人:“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馀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無王稅。荒路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童孺皆行歌,斑白歡游詣。草榮識節和,木衰和風厲。雖無記歷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馀樂,于何勞智慧 !”不難看出,陶淵明描繪的世外桃源,正是老子“小國寡民”社會的改版,比老子“小國寡民”社會更加美好。盡管,先民們、老子和陶淵明向往的樂國、小國寡民、桃花源的美好生活,這在古代是不可能實現的烏托邦,但是他們向往沒有剝削壓迫、沒有戰爭、自由平等,“童孺皆行歌,怡然有馀樂”的社會,是有其積極進步意義的。
其四,司馬遷批評老子向往“小國寡民”的社會,是企圖“輓近世塗民耳目”,是行不通的。這只能說明,司馬遷并沒有真正看透老子向往“小國寡民”社會的真實思想所在。司馬遷說:“老子曰:‘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必用此為務,輓近世塗民耳目,則幾無行矣。”(《史記·貨殖列傳》)后世許多學者根據司馬遷對老子“小國寡民”的評價,就認為老子向往“小國寡民”,是主張開歷史倒車,使歷史倒回原始部落社會。這種看法,是只見樹林、不見森林,不識廬山真面目的膚淺之見。難道陶淵明向往的世外桃源“桃花源”,也是在主張開歷史倒車嗎?顯然不能這樣說。陶淵明的《桃花源詩并記》,頗受歷來學者的青睞和好評,如渭卿評價陶淵明這首詩說:“在作品中,詩人以神奇的構思,豐富的想象,描繪了一個幸福美好的理想社會——桃花源,在這里,人人平等,人人勞作,沒有階級,沒有壓迫,家家生活富足,社會風氣淳樸,而這個理想社會,與東晉末年戰亂頻仍、災連禍結的社會現實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可以說,桃花源是當時農民美好愿望和理想的一種觀照,是詩人社會理想和長期園野生活的聚焦和升華。盡管這個理想國在當時是一個空想社會,是不可實現的,但它對黑暗現實的否定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對社會歷史發展必然性的一種極大膽的假想和構想,在歷史上具有十分進步的意義。因此,千百年來,歷代文人學士無不受到它的影響和啟發,唱出了眾多以桃花源為題材的名篇佳作,從而為祖國的浪漫主義文學寶藏增添了無以計數的奇珍異寶。”01所以,我們對待老子向往的“小國寡民”社會,也應給予肯定的評價。
注釋
01 小國寡民:老子目睹春秋末年,大國相互兼并,戰爭連年,民不聊生,故向往沒有剝削壓迫、沒有戰爭、自由平等、人人皆能過著甘食美服、安居樂俗的幸福生活,因而繪制出此等“小國寡民”的理想的社會藍圖。
02 什伯之器:各種各樣的器具。《史記 · 五帝本紀》唐代司馬貞《史記 · 索隱》曰:“什器,什,數也。蓋人家常用之器非一,故以十為數,猶今云什物也。”伯,同“佰”。什伯,謂多也。”按:傅奕本作“使民有什伯之器”,王弼本無“民”字。河上公本作“什佰人之器”、帛書乙本作“十百人之器”,皆不可取。
03 重死:看重死亡。吳澄曰:“重死者,視死為重事而養其生。”
不遠徙:吳澄曰:“生于此,死于此,不他適也。老子欲挽衰周,復還太古,國大則民眾難治,得小國寡民而治之,使民不慕于外,自足于內如此也。”
04 “雖有舟輿”兩句:吳澄曰:“雖有舟輿,無所乘之,不致遠以求利也。”
05 “雖有甲兵”兩句:吳澄曰:“雖有甲兵,而不陳列,不恃力以求勝也。”
06 結繩:結繩記事。林希逸曰:“舍書契而用結繩,復于樸素也。”
07 “甘其食”四句:《史記 · 貨殖列傳》引作“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應以《老子》書原文為準。按古人引文,往往憑記憶引用,故多有錯誤。或有增損,亦是常有之事。
01 碩鼠:大老鼠,比喻剝削者。貫:宦的假借字,養活。女:通“汝”,你。爰:乃也。直:同“值”。
02 勞慰勞 誰之永號誰還會詠歌憂愁
01 《陶淵明詩選》,山東大學出版社,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