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孟子·舜發於畎畝之中》原文鑒賞
《先秦散文·孟子·舜發於畎畝之中》原文鑒賞
舜發於畎畝之中①,傅說舉於版筑之間②,膠鬲舉于魚鹽之中③,管夷吾舉於士④,孫叔敖舉於海⑤,百里奚舉於市⑥。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⑦,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⑧,空乏其身⑨,行拂亂其所為⑩,所以動心忍性,(11)曾益其所不能(12)。
人恒過(13),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14),而后作(15);征于色(16),發于聲(17),而后喻(18)。入則無法家拂士(19),出則無敵國外患者(20),國恒亡。
然后知生于憂患(21),而死于安樂也(22)。
【注釋】 ①舜發于畎(quan)畝之中:舜曾經在歷山耕田,三十歲時堯舉他為輔,后繼堯為君。發:起,指被任用。畎畝:田畝。 ②傅說(yue音悅)舉于版筑之間;據《史記·殷本紀》記載,傅說原在傅巖地方當泥水匠,為人筑墻,殷王武丁訪尋他,任用他為相。舉:被舉用,被選拔。版筑:筑墻的時候用兩板相夾,填土在中間,用杵搗實。筑:搗土用的杵。 ③膠鬲舉于魚鹽之中:膠鬲起初販賣魚和鹽,周文王把他舉薦給紂,后來他又輔佐周武王。 ④管夷吾舉于士;管夷吾,即管仲。他原為齊國公子糾的臣,后公子小白(齊桓公)和公子糾爭奪君位,糾失敗了,管仲作為罪人被押解回國,齊桓公即用他為相。士:獄官。舉于士:指從獄官手里釋放出來并被舉用。 ⑤孫叔敖舉于海:孫叔敖,春秋時楚國人,隱居海濱,楚莊王知其才,任用為令尹。 ⑥百里奚舉于市:百里奚,春秋時虞國大夫,虞亡時被晉國俘虜,作為陪嫁之臣送入秦國,后逃到楚。秦穆公用五張羊皮把他贖回,用為大夫,稱為五羖大夫。 ⑦任:責任,重任。是人:這個人。 ⑧餓其體膚:因饑餓而肌膚消瘦。⑨空乏:貧乏。意思是使他飽受貧困之苦。 ⑩行拂亂其所為:他所做的事情總不能順利。 (11)動心忍性:震動他的心,使他的性情堅韌起來。 (12)曾益:增加。曾,同“增”。 (13)恒:常。過:指過失,過錯。 (14)衡于慮:思慮不暢。衡:同“橫”,梗塞。 (15)作:奮起,指有所作為。 (16)征于色:征兆見于顏色。意思是臉色表現出枯槁憔悴。 (17)發于聲:指內心的情感流露在聲音中。 (18)喻:明白,了解。 (19)入:里面,指國內。法家拂士:法家指有法度的世臣。拂士指輔佐君主的賢士。拂:同“弼”。 (20)出:外面,指國外。 (21)生于憂患:憂患能激勵人生存發展。 (22)死于安樂:安逸享樂使人萎靡死亡。
【今譯】 舜是從莊稼地里選拔出來的,傅說在筑墻的時候被舉用,膠鬲被任命時正在販賣魚和鹽,管仲是從獄官手里釋放出來并被錄用的,孫叔敖隱居海濱而被舉薦,百里奚是在市集上被舉拔的。
所以說,上天要把重任交托給這個人,一定要先使他的思想意志受到困苦,使他的筋骨受到勞累,使他的肌膚因饑餓而消瘦,使他身體飽受貧乏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總是遭到麻煩,不順利,這樣才能震動他的心靈,使他的性情堅韌起來,增長他所缺少的才干。
人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錯誤;內心困惑,思慮堵塞,然后才能奮起,有所作為;(憔悴枯槁的)顏色顯現出來,(內在的情感)流露于談吐中,然后才能被人們所了解。(一個國家)如果內部沒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外部沒有敵國和外患,國家常常會因此而滅亡。
這樣就可以明白:憂慮患難使人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使人萎靡死亡。
【集評】 清·趙承謨:收語沉痛而松活,將上面凝重震動之象忽化為飄淡也。妙哉! (《孟子文評》)
清·牛運震:“行拂亂”句形容入微,似身經其苦者。
清·王汝謙:言人當善承天意,貧賤憂戚,玉汝于成。天自是好意,歷觀自古圣賢哪個不從此中來。唯在人自磨礪耳。(《孟子論文》)
清·吳閩生:通體盤旋,為末二句蓄勢,章法極奇。(《孟子文法讀本》)
【總案】 本篇選自《孟子·告子下》。文章論述了窮困挫折能磨煉人們的意志,能激勵人們奮發向上;而耽于安樂,則使國君意志消沉,驕縱荒怠,以至亡國。
孟子為了闡明自己的觀點,運用了大量的歷史事實。文章列舉了六位古人飽經憂患、終被起用的事例,引出“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定要先讓他在各方面都經受嚴峻考驗這層意思,從正面激勵人們去接受生活的磨難。然后從正反兩面來論證經受憂患的考驗對于一個人、一個國家的重要意義,進而得出結論: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論述層次清晰,說理透徹,見識高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