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詠·懼箴》原文注釋與譯文
《張詠·懼箴》原文注釋與譯文
余幼荷父母之訓①,長師圣人之道,必純必信,用度于心②。年甫弱冠⑧,始接人事。事茲于人④,鮮有通者⑤。豈為善之未至耶⑥?將學不知乎變耶⑦?退而省己⑧,作《懼箴》以自勖⑨:
口乃禍府,交為禍媒。交莫浪合⑩,口宜慎開。道我之得兮(11),綸然而去(12),絲然而來(13)。謂我之失兮,錚若破缶(14),剨若驚雷(15)。蓋淺狹以自播(16),豈中民之喧豗(17)。茍非洗慮以內觀兮(18),如乳兒之抵虎(19),他人何由極其哀?不切懼惕(20),徒飛嫌猜。其敗己也,又何尤哉(21)?
【注釋】
①荷:承受,承蒙。
②度:衡量。
③弱冠:古代二十歲左右的男子行冠禮,故古代男子二十歲左右的年齡被稱為弱冠。甫:剛。
④茲:此。
⑤鮮(xian):少。
⑥耶:語氣詞,表疑問或感嘆。
⑦將:抑或,還是。
⑧省(xing):反省。
⑨勖(xu):勉勵。
⑩浪合:隨便地投契、融洽。
(11)兮:語氣詞。
(12)綸然:像絲帶一樣。
(13)絲然:像絲一樣地。
(14)錚(zheng):金屬相擊聲。缶(fou):盛酒漿器,小口大腹,多用瓦制。(15)剨(huo):象聲詞。這里形容雷聲。
(16)播:傳揚。
(17)喧豗(hui):轟響聲。
(18)洗慮:悔過自新。內觀:自我檢查。
(19)抵:抵擋,抵抗。
(20)切:極力。
(21)尤:怨恨。
【譯文】
我從小接受父母的教訓,長大了又學圣賢之道,用必須純正、必須誠信來要求自己。年剛二十,才開始處理人事關系。用這個來對待別人,很少有順利的時候。難道是為善不夠嗎?還是學習不知變通呢?回過頭來反省自己,作《懼箴》以自勉。
口是禍根,交游是禍的媒介。交游不要隨便地與人投契,口要慎開。說我有所得,像絲帶一樣地去了,像細絲一樣地來了。說我有所失,錚錚地像破缶在響,轟轟地像雷在鳴。大概是以淺薄、狹隘去自我傳揚,不是中等人的轟響。如果不認真地自我反省,悔過自新,就會像吃乳的兒童去抵抗老虎,他人怎么會極其哀痛?不認真地害怕警惕,只會白白地產生嫌猜。它使自己失敗,又怨恨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