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格涅夫經典《施舍》作品賞析|導讀
施舍
在一座大城市附近,一個病懨懨的老人沿著寬闊平坦的公路走著。
他踉踉蹌蹌地走著,衰老無力的雙腿,拖著兩腳艱難移動,步履蹣跚,搖搖晃晃,走兩步就不得不停下來,好像那腿不屬于他似的。破爛的衣衫像布袋一樣掛在身上,沒戴帽子的腦袋無力地垂在胸口——他疲乏透了。
他坐在路旁的一塊大石頭上,彎腰向前,手肘支撐在膝蓋上,臉埋進手里,從他關節嶙峋的手指縫里,幾滴眼淚滲了出來,掉落在干燥的灰土里。
他記起了一些往事……
記起了他曾經是如此強壯富有,記起他是怎樣揮霍他年輕的本錢,把財富浪費在無關緊要的朋友,或是敵人身上。而現在,他連一小塊面包都吃不上,世界遺棄了他,那些朋友甚至比敵人更快地遺棄了他。難道他真的淪落到要沿街乞討的地步?他心中充滿了苦澀和羞恥。淚水止不住地一滴一滴掉落,砸進灰色的塵土里。
忽然,聽到有人叫喚他的名字。他抬起疲憊不堪的頭,一個陌生人站在他的面前。
陌生人臉色鎮靜,但并不嚴厲;眼神平和,但并不明亮;帶有一種洞察一切的智慧,但并無惡意。
“你已經散盡了你的財富,”他用無比平靜的聲音說道,“但很顯然,你并不后悔你所做過的善事,是嗎?”
“我一點也不后悔,”老人說著,嘆了一口氣,“但是現在我快要死了。”
“如果以前,沒有乞丐向你伸手乞討,”陌生人繼續說道,“那么你將無處施展你的善心,你可能無法完成你行善的舉動。”
老人什么都沒有說,琢磨著。
“所以現在,放下你的自尊吧,可憐的人,”陌生人又開始說道,“去吧,伸出你的手,給其他好人一個機會,讓他們用實際行動表達他們的善心。”
老人聽了一怔,抬起頭,但是陌生人已經消失了,而遠處一個男人正沿著寬闊的馬路走進視線。
老人向他走去,伸出手。這個男人理所當然地轉開頭,什么也沒有給老人。
但一會兒,又有一個人經過,給了老人幾個零錢。
于是老人用這些零錢買了面包,他覺得乞討來的這一小塊面包非常香甜。他沒有感到羞恥,相反,平靜和快樂充斥著他的整個身體。
一八七八年五月
【導讀】
乞討與施舍一樣高貴
曾經慷慨地施舍,他那時感到了施舍者的尊貴。而如今當他施舍了青春、善良之后,他真正地衰老了,他變得腿腳無力,衣衫襤褸,無人關心,因此,他感到一種莫名的悲哀,掉下了哀傷的眼淚。他是痛苦的,只好獨自流淚,無法擺脫。但一位智者啟發了他,他勇敢地走出了乞討的第一步,他第二次終于成功了,他感到了一種被施舍的幸福,平靜和快樂充斥著他的整個身體。這是曾經作為施舍者應該得到的回饋,這是人們對于奉獻者應有的理解和尊重。
文中的乞討者顯然也是具有象征意義的,這位乞討者曾經為別人慷慨地獻出了一切,這是一位徹底的革命者,他為了乞丐獻出了青春、財富,如今他老了,沒人主動去關心他,他的內心是凄涼和悲哀的。為了生存,他在智者的啟發下,能夠主動去乞討,當他乞討成功時他感到了被施舍者的平靜與快樂。這是一位革命者獻出一切之后應該具有的基本的生存的權利。這一形象啟示人們該怎樣去對待革命者,對于那些為人們的幸福而獻出一切的人我們該怎樣給予他們應有的生存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