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jīng)全集《事君章第十七》原文賞析與注解
事君章第十七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1],進思盡忠[2],退思補過[3]。將順其美,匡救其惡[4],故上下能相親也。
【譯文】
孔子說:“君子侍奉君王,在朝廷之中,盡忠竭力,謀劃國事;回到家里,考慮補救君王的過失。君王的政令是正確的,就遵照執(zhí)行,堅決服從;君王的行為有了過錯,就設(shè)法制止,加以糾正。君臣之間同心同德,所以,上上下下能夠相親相愛。
【注釋】
[1]事上:侍奉君王。
[2]進:指為朝廷做事。
[3]退:退居在家。
[4]匡:糾正。
【解析】
侍奉長官,進見君主,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思慮以盡其忠誠之心。退下來后,就審視自己的職責(zé),是否有未盡到的責(zé)任?言行,是否有了過失?長官也就會做到親善下屬。君臣到了這種程度,可謂同心同德,上下一心,社會還能治理不好嗎?國家還能不太平嗎?這也是儒家理學(xué)對孝的另外一種解釋,就如后來的“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一樣。
典例闡幽
辭官盡孝的李密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后來經(jīng)過曹操、劉備、孫權(quán)的努力,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天下總算稍微安定下來。后來,魏國經(jīng)過幾十年的穩(wěn)定發(fā)展,實力強大起來,而蜀國因為缺乏好的國君,實力衰落了。于是,魏國便滅掉了蜀國。
滅掉蜀國以后,魏國內(nèi)部也出現(xiàn)了分裂,最后的結(jié)果是司馬家族取代了曹家,建立了新的王朝,這就是西晉。
西晉的第一位皇帝是晉武帝司馬炎,他聽說原蜀國有一個叫李密的人,很有才學(xué),又能盡孝,曾經(jīng)得到諸葛亮的器重,在原蜀國擔(dān)任過官職,現(xiàn)在閑居在家中,不愿出來做官。為了籠絡(luò)蜀國舊臣,晉武帝特例下了詔書,讓李密為朝廷效命,可是卻被李密拒絕了。這下惹怒了晉武帝,他認為李密是在故意逃避,不把自己這個皇帝放在眼里,因此傳出話:李密要再不聽命,就把他殺掉。
可這時的李密,卻無論如何也不能離開家里。原來,李密從小就是個孤兒,是他的祖母把他拉扯大的。祖母非常疼愛李密,李密對祖母也非常敬重,兩人相依為命,誰也離不開誰。現(xiàn)在,祖母已經(jīng)96歲了,身體也不好,這個時候,正需要李密照顧,他怎么能走開不管呢?
于是,李密恭恭敬敬地給晉武帝寫了一篇《陳情表》,把自己的身世和為什么不能應(yīng)詔做官的原因告訴了晉武帝。其中說:
我是個多災(zāi)多難的人,剛出生6個月,慈愛的父親就不幸去世了。4歲時,舅舅又逼迫母親改嫁。從此,我痛失雙親,煢煢孑立,形影相吊。后來又患了重病,9歲了還不會走路。照顧我的人,只有我敬愛的祖母。若沒有祖母的撫養(yǎng),我就沒法活到今天。
如今,祖母年齡一天比一天大,精力也一天不如一天,體弱多病,如同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朝不慮夕。如果我不伺候,就無人養(yǎng)老送終。我今年只有44歲,祖母卻已經(jīng)96歲了。我伺候祖母的時間還能有幾年呢?可報效國家的日子還有很長。請您體諒!
武帝看完信,眼眶濕潤了,連連贊嘆:“真是個孝順的孫子啊!真是個孝順的孫子啊!”就同意了李密的請求。
“石渠獎學(xué)金”的由來
唐山工程學(xué)院有一個“石渠獎學(xué)金”,是由世界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設(shè)立的。
民國二十九年(1940)的一天,在茅以升家里,兄弟幾人聚在一起,商量如何為母親慶祝70大壽。哥哥說:“母親對我們的愛遠多于她對自己的愛,她發(fā)現(xiàn)我們的錯誤時,總是會耐心地開導(dǎo),以理服人,從來不打罵訓(xùn)斥。現(xiàn)在我們能夠有所成就,能夠報效祖國,得感謝她老人家的養(yǎng)育之恩啊。我們兄弟幾個一定要好好為母親慶70大壽!”
弟弟說:“母親為了我們辛苦操勞了一輩子,我們在家鄉(xiāng)鎮(zhèn)江為母親設(shè)計建造一座花園小樓,作為母親大壽的禮物。”
茅以升聽著哥哥和弟弟的話,沉浸在幸福又心酸的回憶里。他想起童年時代家中的一場大火,母親為救孩子,冒著生命危險一次又一次地沖進火海。孩子們脫險了,母親卻遭受了很重的火傷,很久才治愈。他想起1911年,自己15歲時準(zhǔn)備離開家鄉(xiāng)北上投考唐山路礦學(xué)堂(后改名為交通部唐山工業(yè)專門學(xué)校,以后又改稱唐山交通大學(xué)),家人認為孩子年齡太小,到千里之外求學(xué),不放心。而母親大力支持說:“讀書是大事,孩子的前程要緊,讓他到外面闖闖,可以多學(xué)本領(lǐng)。”他在母親的鼓勵下,遠赴北方求學(xué),從此立志做個有真才實學(xué)的人。他想起1935年,自己在造錢塘江大橋時,困難重重,甚至還遭到上下左右的誤解和責(zé)難,母親說:“唐僧取經(jīng),八十一難,唐臣(茅以升字唐臣)造橋,也要遇到八十一難,只要有孫悟空,有他那如意金箍棒,還不是一樣能渡過難關(guān)嗎?!”母親的話給了他堅持下去的勇氣。
茅以升激動地說:“我們兄弟幾人能夠?qū)W有所成,全都要靠我們的母親,她是我們第一個老師,也是我們最好的老師。我們要把母親孜孜以求、誨人不倦的精神大力弘揚下去,這才是對母親最好的祝賀。我建議以母親的名字設(shè)立‘石渠獎學(xué)金’,獎勵研究土木工程力學(xué)的優(yōu)秀學(xué)員。”
茅以升的主張得到弟兄們的贊同,大家捐款三千法幣在唐山工程學(xué)院設(shè)立了獎學(xué)金。由于茅以升母親的名字叫韓石渠,所以獎學(xué)金的名稱就叫“石渠獎學(xué)金”。
27年如一日報答媽媽的恩情
李雙江,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是廣大觀眾熟知并喜愛的男高音歌唱家,他的作品傳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廣為傳唱。能取得今天的優(yōu)異成績,自然離不開母親從小的諄諄教導(dǎo)。在中央音樂學(xué)院學(xué)習(xí)的時候,由于要勤工儉學(xué),李雙江節(jié)假日很少回家。可兒子日夜都思念著母親。走在學(xué)校空蕩蕩的操場上,眼前就會浮現(xiàn)出母親帶著十幾個孩子,洗衣、做飯、做鞋子的生活場景來。有一回李雙江走著走著就抱住眼前的一棵青槐樹,忘情地痛哭起來。如今50年過去了,青槐樹長成了老槐樹,歲月見證了兒子對母親的一片深情。
李雙江剛剛到北京總政歌舞團時,覺得自己的生活條件有了些好轉(zhuǎn),應(yīng)該把母親接到身邊來,但是當(dāng)時只有正營職干部才有資格帶父母到部隊里生活,他就天天跑到機關(guān)里去磨負責(zé)的干部,最后負責(zé)人被他的孝心感動了,就同意了他的請求。他終于如愿以償?shù)匕涯赣H接到北京。就這樣他用真摯的情感與母親度過了27年的幸福時光。
母親80歲那一年,突然病了。兒子為了讓母親心情變好,利于疾病治療,帶著母親走了很多地方。李雙江這邊挎著水壺,那邊挎著干糧。背著老母親上火車下火車,上飛機下飛機,里里外外,上上下下,一路上李雙江累得腿都軟了,可他就是不讓母親從背上下來。走著走著,李雙江感覺到脖子里濕漉漉的,回頭一看原來是母親的眼淚一滴一滴掉到了兒子的脖子里。母親為兒子的孝順流下了幸福的眼淚。兒子說:“娘啊,您不必這樣。兒子就是想報答您。娘為我們兒女的成長吃盡了苦,受盡了累。兒子現(xiàn)在有條件帶著娘跑一跑,我很珍惜這種幸福。”經(jīng)過幾次這樣的旅游,母親的病奇跡般好了。
母親健在的時候,李雙江每天都和母親一起吃飯,然后推著母親到附近的紫竹院公園散心,呼吸新鮮空氣,享受屬于他們母子的二人世界。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三年來,無論工作多忙,李雙江從未間斷過。
母親去世后,每當(dāng)李雙江工作中遇到麻煩,或身心疲憊了,都會來到母親的墓園,沏上一壺?zé)岵瑁c母親還像以前一樣聊聊工作和生活。聊天過后,兒子的心里就一下子舒坦、暢快了許多,仿佛母親的音容笑貌就在眼前,仿佛母親并未走遠。他說:“每次給母親掃墓都是一次心靈的凈化。”
【原文】
“《詩》云: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1]。”
【譯文】
“《詩經(jīng)》里說:‘心中洋溢著熱愛之情,由于相距太遠所以不能傾訴。心間珍藏,心底深藏,無論何時,永遠不忘!'”
【注釋】
[1]遐不謂矣:遐,遠。謂,告訴。
【解析】
忠君之人未必會從統(tǒng)治者那里得到他應(yīng)有的待遇,然而至少他無愧于自己的良心。他永遠都會為自己的這種行為自豪,同時也永遠會得到百姓真心的敬愛!
典例闡幽
小李寄義勇斬蛇
這是東晉時期干寶所著《搜神記》中的一個故事。
三國期間,東吳建安郡(今屬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有座名叫庸嶺的高山,綿延數(shù)十里。山深林密,西北部石縫之中有一條大蛇,長七八丈,經(jīng)常出沒危害人畜。地方官吏祭以牛羊,仍然未得安寧。傳說蛇精每年須吃一個十三四歲的女童,當(dāng)?shù)夭拍芷桨矡o事。于是,當(dāng)?shù)毓倮舯闼奶幩褜へ毧嗳思液头缸锛彝サ呐ⅲB(yǎng)到八月之時祭蛇,將該女孩送到蛇穴洞口,由蛇吞噬。年年如此,已有9個女孩葬身蛇腹。
這一年,地方官吏四處搜尋祭蛇童女,未有所得。
當(dāng)是時,將樂縣中有一個14歲的女孩,姓李名寄,家中共有6個姐妹,她排行最小。她耳聞目睹多少家庭因骨肉葬身蛇腹所受的痛苦;多少父母因女兒命喪蛇口所造成的慘狀,不禁義憤填膺,決心應(yīng)招祭蛇,伺機為民除害。當(dāng)她把這個志愿告知父母時,父母堅決不允。李寄便對雙親說:“爹娘生育我們6個女孩,沒有男兒,我等姐妹既無幫助父母的本領(lǐng),又不能供養(yǎng)雙親衣食,只是成為父母的累贅,不如早死,把我賣去祭蛇,還能得到一些錢來供養(yǎng)父母,豈不更好。”但是父母疼愛女兒,怎么也不肯答應(yīng)。
李寄為民除害之心已決,便偷偷離家外出,求得一把鋒利的寶劍和一條兇猛的獵犬。到了八月祭蛇之時,李寄先將數(shù)石米麥用蜜糖拌好,置于洞口。不久,大蛇聞到香味便出來吃。但見蛇頭大如笆斗,眼似銅鈴,十分嚇人。李寄毫無懼色,先放獵犬與大蛇搏斗,自己則從一旁揮劍猛砍,終于殺死了大蛇。而后,李寄進入蛇穴,見到面前9個童女的骷髏殘骸,便痛心地說:“你們怯弱,為蛇所食,實在可憐。”然后勝利回家。很快,李寄斬蛇的義勇之事轟動全縣,滿城官民大為贊頌。
后來,南越王聞知李寄斬蛇為民除害的英雄事跡十分驚奇和敬佩,便禮聘冊立李寄為王后,并封李寄之父為將樂縣令,母親和姐姐也都全部得到封賜。
孝心換來奇跡
1968年,河南省襄城縣統(tǒng)張村的張?zhí)爝\妻子病故,留下4個孩子。29歲的未婚姑娘李亞鋒因敬佩張?zhí)爝\的人品,嫁給了他。李亞鋒嫁到張家半年后,就與丈夫一起去醫(yī)院做了絕育手術(shù)。張?zhí)爝\曾勸妻子要個孩子,李亞鋒說還是做了好,不然將來一碗水端不平,會傷孩子們的心。為此,張?zhí)爝\特意把兒女們叫到李亞鋒跟前說:“你們都跪下,聽爹說,娘是為了你們才不要孩子的。今后,她就是你們的親娘!”
30年的時光過去了。在李亞鋒的養(yǎng)育操勞下,張家的兒女都長大成人。在村里同齡人中,他們是唯一全都上過學(xué)的姐弟們。
1980年,大女兒張秋香出嫁時,李亞鋒傾其所有,為女兒做了當(dāng)時村里出嫁姑娘最多的嫁妝。李亞鋒又接連給三個兒子成了親。后來,李亞鋒的家便成了“幼兒園”,張家七個孫輩中,如今大的已經(jīng)12歲,小的也已經(jīng)8歲了,個個都是由李亞鋒抱大的。
天倫之樂充溢在這個三代之家,病魔卻也悄悄地向李亞鋒襲來……
1994年秋天,李亞鋒患了糖尿病,雖經(jīng)住院治療,但病情并未好轉(zhuǎn)。一年后,老人病情突然加重,右腳腳趾頭開始變黑、潰爛、脫落,并發(fā)出難聞的氣味。
為了給母親治病,大兒媳將孩子們的壓歲錢拿了出來,二兒媳連夜跑回娘家借了500元,三兒媳一下子拿出3000元。張家弟兄們從不計較誰拿錢多少,因為大家清楚,為了給母親治病,每個人都會不惜—切的。大姐張秋香家的日子不寬裕,每當(dāng)她回家把錢悄悄放在母親床頭時,弟兄三個就拿起來塞回給她。大姐不依,淚漣漣地說:“我也是娘養(yǎng)大的,興你們盡孝,不興我盡心?”
醫(yī)生們診斷后,無不搖頭說,糖尿病引發(fā)的脈管炎和糖尿病綜合征已經(jīng)到了后期,你們別再跑了,回家準(zhǔn)備后事吧。
得知母親將不久于人世,兒女們爭著把母親往自己家拉。大哥、二哥見弟弟把母親背回家,就每日到他家去侍候母親。五天后,大哥趁三弟不在,偷偷把母親背到了自家。老二沒“搶”到母親,就去找父親評理。張?zhí)爝\沒辦法,就讓兄弟三個輪著侍候母親。
在兒女們的悉心照料下,1997年秋,經(jīng)歷了半年的昏迷之后,李亞鋒老人又奇跡般地蘇醒了。
二兒子聽說魯山有一位87歲的老中醫(yī)能治母親的病,就專程把母親背上汽車找到老中醫(yī)。老中醫(yī)開的處方中有幾味中藥不好找,弟兄三人相約,即使是上天入地,也要把母親的藥配齊。
東奔西走,千難萬難,十多種稀奇中藥終于按方子配好了。涂在患處一個月,母親的腳開始消腫,原來壞死的部分開始愈合了。
孝心能創(chuàng)造奇跡。被多家醫(yī)院判了死刑的李亞鋒老人,在兒女的照料下,后來竟能下床拄著拐杖走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