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六朝散文·曹操·求賢令》原文鑒賞
《漢魏六朝散文·曹操·求賢令》原文鑒賞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2,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3!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4,豈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yōu),不可以為滕、薛大夫”5。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6!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于渭濱者乎7?又得無有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8?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9,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注釋】 1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軍南征,與孫權(quán)、劉備的聯(lián)軍戰(zhàn)于赤壁,受到嚴(yán)重挫折。他感到統(tǒng)一全國的大業(yè)并非易事,只有得到賢才之士的幫助,不斷擴大自己的力量,才能完成自己的心愿,于是,作者于建安十五年春下了這道征求賢才的命令。2受命:指開國。3曷:何。曷嘗:哪有。4曾:乃,卻,往往。閭巷:即里弄。古代二十五家為一“里”,里門叫做“閭”。5孟公綽:魯國大夫,屬于孟孫氏家庭。趙、魏:晉國的貴族趙氏和魏氏兩家。老:家老,家臣的頭頭。優(yōu):指才力有余。滕、薛:春秋時的小國,在今山東滕縣及其東南薛城一帶。《論語·憲向》:孔丘說,適宜做大國貴族家臣頭目的,不一定適宜做小國的大夫。因為小國的大夫要有對付大國的才能,與做大國的貴族的家臣頭目不同。6齊桓:即齊桓公,姓姜,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這句是說管仲有治國的才能,但不是廉士。7被:披。褐(he何):粗布短衣。被褐懷玉:比喻懷才而未為人所知,見《老子》。釣于渭(wei位)濱:相傳姜尚(姜子牙)在陜西渭水邊釣魚,周文王訪到了他,用他當(dāng)了國師,周從此興盛起來。8盜嫂受金:《史記·陳丞相世家》:陳平由魏無知推薦給劉邦。有人攻擊他私通嫂子,又接受過賄賂。劉邦就此問魏無知,魏無知說:你所問的是“行”,我所薦的是“才”。當(dāng)今楚漢相爭,最需要的是人才,盜嫂受金算得了什么。劉邦因而更重用陳平。無知:魏無知。9二三子:指左右僚屬,即“你們”。佐:幫助。明揚:發(fā)現(xiàn)和推舉出來,仄(ze責(zé))陋:狹隘、卑賤。指身貧賤,被埋沒的人才。
【今譯】 自古以來開國和中興的君主,哪有不是得到有才能的人和他共同治理天下呢?當(dāng)他們得到人才時,往往不出里巷,難道是僥幸碰到的嗎?是當(dāng)政的人去訪求罷了!當(dāng)今天下還未平定,這是特別要訪求人才的最迫切的時刻。“孟公綽做趙、魏兩家的家臣是才力有余的,卻不能勝任象滕、薛那樣小國的大夫”。如果一定要所謂廉士才可以使用,那么齊桓公怎能稱霸當(dāng)世!現(xiàn)在天下難道沒有穿著布衣而懷有真才干象姜子牙那樣在渭水邊釣魚的人嗎?又難道沒有象陳平那樣蒙受“盜嫂受金”的污名還未遇到魏無知的嗎?你們要幫助我發(fā)現(xiàn)那些地位低下的被埋沒的人才,只要有才能就推舉出來,讓我能夠任用他們。
【總案】 曹操非常重視選拔有真才實學(xué)的人擔(dān)任各級官吏。《求賢令》就是選拔人才而下的一道命令。文中鮮明地提出“唯才是舉”的口號,與東漢以來選拔官吏的舊傳統(tǒng)、舊標(biāo)準(zhǔn)相對立,這在當(dāng)時是有進步意義的,也為曹操統(tǒng)一大半個中國奠定了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