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五十八章·禍福轉化》翻譯與解讀
《老子道德經·第五十八章 禍福轉化》翻譯與解讀
其政悶悶01,其民淳淳02;其政察察,其民缺缺03。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04,孰知其極05?其無正也06。正復為奇,善復為妖07。人之迷,其日固久08。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09,廉而不劌10,直而不肆11,光而不耀12。
今 譯
政教寬厚,民風淳樸;政教苛察,民風狡詐。禍殃倚傍在幸福中,幸福伏匿在禍殃內,誰能知道何時終止呢?沒有定準。正能變為奇,善能變成惡。世人迷惑不解,時日太久了。
所以道家圣人,方正而不割人,棱角而不刺傷人,直而不伸肆,斂光而不炫耀。
評 議
本章是講矛盾相互轉化的辯證法。老子是從治國政策的寬厚、嚴苛對民風的影響,以及禍福的相互轉化、正奇善惡互變的角度,來說明矛盾的事物相互轉化的辯證關系的。因此,老子告訴君人和世人,明白了這個道理,才能避免樂極生悲,即使遭到禍災,也有因禍得福的希望。
老子說,道家圣人就能方而不割人,棱而不刺人,直而不伸肆,斂光而不炫耀。意思是要世人學習道家圣人的高尚品德,保持淳樸,方能避除殃禍。
應當怎樣解讀老子禍福轉化的哲學命題呢?一九八四年,我在拙著《老莊研究》中錯誤地解讀了老子禍福轉化的辯證哲理。我當時認為矛盾只有在一定條件下才能相互轉化,老子的“禍福轉化”說,并不能說明禍福相互轉化的辯證哲學。(按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史新編》也有與我同樣的看法。)錢鍾書先生說老子的“禍福轉化”說,其中即蘊含有“相反相成”的辯證哲理(《管錐編·老子王弼注》)。西漢河上公的《道德經章句》,早就闡明其中矛盾相互轉化的辯證哲理。河上公曰:“夫福因禍而生,人遭禍而能悔過責己,修道行善,則禍去福來。禍伏匿于福中,人得福而為驕恣,則福去禍來。”老子說“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的相反相成的變化,其中也蘊含有矛盾相互轉化的辯證哲學。
河上公為本章命題為《順化》、林希逸為本章命題為《其政悶悶》,皆不能說明本章主旨所在。故我給本章命題為《禍福轉化》。
注釋
01 悶悶:寬厚。河上公曰:“其政教寬大,悶悶昧昧,似若不明也。”句謂:政教寬厚。
02 淳淳:淳樸的樣子。帛書乙本作“屯屯”。奚侗曰:“以‘悶悶’為政,則為天下渾其心,而民德醇厚。”
03 察察:清明,可引申為嚴苛。 缺缺:帛書甲本作“夬夬”。高亨曰 :“缺、夬均借為‘’。與獪同,狡詐也。”(《老子注譯》)兩句:謂政教嚴苛,則民風狡詐。按林希逸曰:“缺缺,不足也。”
04 倚:倚傍。 伏:伏匿。
河上公曰:“夫福因禍而生,人遭禍而能悔過責己,修道行善,則禍去福來。禍伏匿于福中,人得福而為驕恣,則福去禍來。”
林希逸曰:“禍福無常,更相倚伏。”
05 孰知其極:河上公曰:“禍福更相生,誰能知其窮極時。”林希逸曰:“孰知其所極止。”極者終止也。
06 其無正也:“也”字,據帛書乙本補。林希逸本作“邪”。河上公、嚴遵本、王弼本皆無“也”字。 正:林希逸曰:“正者,定也。其無正耶,言倚伏無窮,不可得而定也。”
07 “正復”兩句:林希逸曰:“天下之事,奇或為正,正或為奇;善或為妖,妖或為善,是非利害,莫不皆然,此亦禍福倚伏之意。”奚侗曰:“奇,謂邪不正……妖,惡也。”兩句:謂正或變為奇,善或變為惡。
08 “人之迷”兩句:林希逸曰:“世人迷而不知,徒分奇正,其迷蓋非一日矣。”
09 方而不割:割,削也,削而成角之意。林希逸曰:“雖有方而無隅……割,削也。無隅則不削矣。”
10 廉而不劌:廉:棱角。 劌:刺傷。
11 直而不肆:肆,伸也。林希逸曰:“雖直而不可伸……肆,伸也。不伸,不見其直也。”
12 光而不耀:林希逸曰:“雖光而不見其耀。”又曰:“此皆藏有于無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