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志華《中國叢書綜錄》中國名著簡介
作者: 顧志華
《中國叢書綜錄》,上海圖書館編,1959至1962年由中華書局出版。全書分為三冊,第一冊是《總目分類目錄》,收集全國四十一個主要圖書館所藏叢書2797種,包括匯編和類編兩部分,匯編分類纂、輯佚、郡邑、氏族、獨撰五類,類編分經、史、子、集四類。每種叢書詳列書名、種數、編撰者姓名、刻印年月及地點,并以子目附于后。每一子目也注明卷數和撰者的時代、姓名。目錄后附“全國主要圖書館收藏情況表”及“叢書書名索引”、“索引字頭筆畫檢字”。這一冊可以查出某一種叢書收了哪些書以及各個圖書館的收藏情況。第二冊是《子目分類目錄》,反映2797種叢書所收38891種子目的內容。子目按經、史、子、集排列。每條子目后,注明總目中的叢書號數和所在頁碼,從頁碼以檢叢書。這一冊可以查出這些書收刻或收抄在哪些叢書中。第三冊是《子目書名索引》和《子目著者索引》,這兩個索引皆用四角號碼排列,供檢索《子目分類目錄》用。書名索引指示每一種書在《子目分類目錄》中的位置,著者索引反映每一著者的著作名稱。索引前附有“索引字頭筆畫檢字”和“索引字頭拼音檢字”。《中國叢書綜錄》使用十分方便,無論從總目、分類、書名、著者任何一個方面,都可以查到所需要的書,不但能了解一部叢書的全貌,內容包括哪些書,而且也可以知道某種書和某作者的著作收在哪些叢書里。所以這是一部篇幅宏大,內容豐富,很有參考價值的工具書,是叢書目錄的集大成之作,對于清理祖國文化遺產和進行科學研究工作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所謂叢書,就是匯集許多種書冠以總名而成為一部書。我國最早的叢書是宋代俞鼎孫、俞經編的《儒學警悟》,成于公元1202年(南宋寧宗嘉泰二年),到了清代,特別是中葉以后,叢書達到了全盛。各科學術的重要著作,幾乎全被收入叢書之中。由于叢書大量增加,叢書目錄應運而生。第一部叢書目錄是清代顧修輯的《匯刻書目》,公元1799年(清仁宗嘉慶四年)出版,收叢書260種。以后編者不斷,按分類排列的有朱學勤、楊守敬、李之鼎、劉聲木、孫殿起等十余家,按字順排列的有沈乾一的《叢書書目匯編》。這些叢書目錄,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只能查出一部叢書內收了哪些書,而不能查出某一種書收在哪部叢書中。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金步瀛、施廷鏞、曹祖彬分別編了《叢書子目索引》、《叢書子目書名索引》、《叢書子目備檢·著者之部》。這三種目錄雖便于子目的檢索,但忽略了叢書本身的反映,所收的叢書也不夠豐富。一直到解放后,《中國叢書綜錄》的出版,才解決了這個問題,可以說給古籍的叢書目錄做了總結性的工作。這書是上海圖書館的同志們在黨的領導下,發揮了集體的力量,得到全國各大圖書館的通力協作,用了一年零三個月的時間精心編成的。它的編輯出版,很有意義,為全面整理我國古典文獻做好了重要的基礎工作,為擴大古籍的流通和使用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為科學研究工作創造了很好的條件。由于它反映了全國四十一個主要圖書館的館藏,我們可以通過“全國主要圖書館收藏情況表”了解叢書的收藏情況,便于前往借閱,所以這個目錄起到了聯合目錄的作用,這更是以前任何一部叢書目錄所不可企及的。
《中國叢書綜錄》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是收錄叢書不夠完備。因為它編入的只是全國四十一個主要圖書館收藏的叢書,所以遺漏的不少,中央民族學院圖書館編印的《中央民族學院圖書館藏叢書目錄初稿》,就補有其未收叢書一百三十種。僅就這四十一個圖書館收藏的叢書來說,也還有遺漏的地方,如北京圖書館有《安越堂殘稿》十三種、《書鈔閣鈔書》五種,這個目錄沒有收入。另外,訛誤之處也還存在,如清郭伯蒼撰《云閑堂全集》,錯題為《郭氏叢刻》,清戚學標撰《景文堂五種》,也錯題為《戚鶴泉所著書》。至于釋藏和新學這兩類叢書,限于篇幅,《中國叢書綜錄》也沒有收入。這需要不斷進行補充、修訂,使之更趨完善,成為一部質量更高,價值更大的叢書目錄,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事業作出更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