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戰國策·趙威后問齊王使者(齊策四)》原文鑒賞
《先秦散文·戰國策·趙威后問齊王使者(齊策四)》原文鑒賞
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①,書未發②,威后問使者曰:“歲亦無恙乎③?民亦無恙乎?王亦無恙乎?”使者不悅,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后尊貴者乎?”威后曰:“不然。茍無歲何以有民④?茍無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乃進而問之曰;“齊有處士曰鐘離子⑤,無恙乎?是其為人也,有糧者亦食⑥,無糧者亦食;有衣者亦衣⑦,無衣者亦衣。是助王養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業也⑧?葉陽子無恙乎⑨?是其為人也,哀鰥寡⑩,恤孤獨(11),振困窮(12),補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13),何以至今不業也?北宮之女嬰兒子(14),無恙乎?徹其環瑱(15),至老不嫁。以養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16),胡為至今不朝也(17)?此二士弗業,一女不朝,何以王齊國(18),子萬民乎(19)?于陵子仲尚存乎(20)?是其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諸侯(21)。此率民而出于無用者,何為至今不殺乎?”
【注釋】 ①齊王:即襄王法章。趙威后:即趙惠文王妻,孝威太后。 ②書:指齊王書信。發:打開。 ③歲:一年的收成。無恙,沒有病、災。恙,傳為毒蟲。 ④茍(gou,音狗):假如。 ⑤處士:學而未仕者。 ⑥食(si 音四):給東西吃。 ⑦衣(yi,音義):給衣穿。 ⑧不業:不使其在位而立功業。 ⑨葉陽子:齊國處士。 ⑩哀:憐憫。鰥(guan,音關):老而無妻者。 (11)恤(xu,音序):撫恤。 (12)振:救濟。 (13)息:生。 (14)北宮:復姓。嬰兒子,名。北宮嬰兒子:齊國孝女。 (15)徹:去掉。環:耳環。 瑱(zhen,音振):玉制耳飾。 (16)率:引導。 (17)朝:入朝。古時女子為命婦后始能入朝。(18)王(wang,音旺):稱王。 (19)子:用如動詞。 (20)于(wu,音屋)陵:地名,今山東鄒平縣東南。于陵子仲:齊人,即《孟子》中之“陳仲子”,齊國人。 (21)索交:求交。
【今譯】 齊王派了一個使者去問候趙威后,帶去的書信還未開封,趙威后便向使者問道:“年成好吧?百姓無事吧?君王平安吧?”使者聽了,不太高興,說道:“臣奉命出使問候威后,現在您不問候我們君王,而先問年成與百姓,難道卑賤者在前,尊貴者在后嗎?”威后道:“不是的,但是如果沒有年成,怎么會有百姓?如果沒有百姓,怎么會有君王?所以,能舍本逐末地問候嗎?”威后于是又進一步問道:“齊國有位處士叫鐘離子,他好嗎?這個人的為人,是讓有糧的吃上飯,無糧的也吃上飯;讓有衣的穿上衣,無衣的也穿上衣。這是位幫助君王養育百姓的人哪,為什么至今不給他個職位,使他建功立業呢?葉陽子還好吧?這個人的為人,憐憫鰥夫寡婦,撫恤孤兒孤老,扶助窮困,周濟貧乏。這是位幫助君王繁衍子民的人哪,為什么至今不給他職位,讓他建功立業呢?那位叫北宮嬰兒子的姑娘好嗎?她摘下了首飾,年紀大了仍不出嫁,以便贍養父母。這些做法都是引導百姓重視孝心哪,為什么至今不把她封為命婦呢?這兩位處士未能就職立業,一位女子未能受封入朝,那么靠什么來稱王齊國、治理萬民呢?于陵子仲還活著嗎?這個人的為人,上不向君王稱臣,下不操持家事,中不求交于諸侯。這是把百姓引向無用的道路,為什么至今不殺掉它呢?”
【集評】 清·金圣唷《天下才子必讀書》:“前一氣連出三‘無恙耶’,中又三次散出三‘無恙耶’,后又特變作一‘尚存乎’,又兩結‘何以至今不’,兩結‘何為至今不’。又逐段各結‘是其養民者也’、‘是息其民者也’、‘是率其民出于孝情者也’、‘是率其民出于無用者也’。章法越整齊,越參差;越參差,越整齊,真為奇絕之文。”
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通篇以民為主,直問到底,而又文法各變,全于用虛字處著神。問固奇,而心亦熱。末一問,膽識尤自過人。”
清·張星徽《國策評林》引唐荊川語:“一篇皆問,諱辯所祖。”
清·張星徽《國策評林》:“直窮到底,有問無對,顯是屈子《天問》之作,此外未見嗣音,體變得奇!二士一女,忽作一束,於陵子仲單敘,局變得奇!通云‘無恙’,只當一片呢喃寒溫耳。至於陵則變文云‘尚存’,怪其不殺,儼然子輿氏好幫手,意變得奇!全篇以民字作主,逐段點入,暗合孟子‘民為貴’之旨,則奇而正矣!此媼膽識,當時無兩。”
【總案】 本文所敘述的“茍無歲何以有民,茍無民何以有君”的思想,與孟子所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理論如出一轍。這種思想盡管帶有歷史與時代的局限性,但由于它重視了百姓在國家中的地位,因而具備進步意義。
文章提出論點和闡述論點的方式很獨特。它首先以句式相同的三個同句暗示了治國理政必須“以民為本”的論點,在受到質問以后,又以三句反問層層遞進地強調了論點的無可置疑。文章接下去又圍繞論點,以對“民”的態度為基準,分析了齊國鐘離子、葉陽子、北宮嬰兒子和于陵仲子的品質,并對齊王處置這四個人物的方式提出了異議,一正一反地論述了不堅持“以民為本”就難以“王并國、子萬民”的道理。此外,文章在論述時,使用了不少排比、反復、詰問等修辭手法,從而收到了析理透徹、氣勢逼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