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品欽
西方文學·品欽
有人把他列為喬伊斯派作家,有人把他目為反小說家,也有人把他劃入后現代派小說家,而自從弗里德曼的 《黑色幽默》把他收輯入內之后,品欽便似乎堂而皇之地非黑色幽默不屬了。但無可懷疑地,品欽是美國當代著名的小說家之一。
品欽在大學主修英國文學時,對物理學極感興趣。后來他的作品的中心思想之所以成為“熱寂說”,就是這一段學習時期的成果。
品欽的第一部小說《V》(1963)寫的是英國人斯坦西從舊文件里發現有個被稱作“V”的神秘女人和他家有些瓜葛,便決心去追尋這個女人。結果,越追尋越發現這個“V”和歷史上許多陰謀事件有關系,而且,她有許多化身。他到處追尋,覺得處處都有陰謀,處處都有“V”的線索,“V”的影子,而這個“V”卻怎么也追尋不到。“V”仿佛成了一個無所不在的神秘力量,左右著歷史的進程,最后,斯坦西本人也不得不懷疑是否有“V”這個人物的存在了。
他的第二部小說是《第49組的呼叫》(1966)的女主角叫奧狄普·瑪斯,她的舊情人,一個擁有無限財富的資本家,死時給她留下一張奇怪的遺囑。她為了破譯遺囑,學會了密碼術。通過密碼她發現了一個稱為“特里斯泰洛”的專以破壞郵政系統為事的秘密組織,便決心進行探索。結果所到之處,處處發現有那個組織的密碼,她仿佛陷在一個巨大的陰謀之中,雖到處摸索,卻始終搞不清事實的真象。
代表作《萬有引力之虹》(1973)仍是同一類型的題材。寫的是美國人斯勞斯洛普為了弄清納粹德國制造V—2火箭的秘密,而對主持制造工作的納粹上校魏斯曼進行追蹤的事。“萬有引力之虹”是火箭發射的弧形軌道,也是“熱寂”規律的表現形式。至此,“熱寂說”已經正式在品欽的創作中堂皇冠冕地表現。
“熱寂說”,原是亨利·亞當提出的理論,認為任何東西都會把能量消耗到其它物質上,最后能量消耗殆盡,趨向死亡,不再成為物質而成為反物質。把這一理論應用于社會,就是說人類社會和宇宙在日趨混亂、衰竭以至于死亡。而品欽的全部著作所表述的,正是這一社會學的“熱寂說”。
品欽的小說中有一個神秘的幽默、奇怪的人物,隱秘的陰謀和反陰謀,一種在雙關語、典故,暗示等使用上過分華麗的風格,所有這一切都只為了一個目的:消滅事物的意義,揭露生活中秘密的但卻繼續著的衰退和甚至在衰退之中也還固有的種種生活類型。《V》設計了一個錯綜復雜的故事,提出了一些嘲弄性的探索、這些探索不會通向任何地方,除非,也許是通向20世紀的毀滅的中心。在這里,歷史與意識,愛情與身份,科學與藝術,語言與沉默,構成一種幻想的游戲,部分毫無意義,部分不確定,而其規律也被描寫成在空虛寂寞感之中。因此,美國《字城》(1971) 的作者托尼·坦納認為它“每一布局都表現出衰竭和消亡,進一步趨向混亂和死亡。書中充斥各種各樣的死亡景象——從現代世界的垃圾堆到月球上真正的不毛之地。”
而在他的《第49組的呼叫》里,品欽以抒情的和嘲諷性揭露的熱情,繼續熱衷于減少世界的荒謬性。象在他的第一部小說中一樣,性、暴行、瘋狂和技術等東西構成了一種空虛寂寞的毀滅的幻覺,一種認識論方面的難以解答的問題。而這其實就是“熱寂說”的蒙朧表現,到 《萬有引力之虹》,作者更是將“熱寂說”發展到登峰造極,他不僅以為小說中的大大小小的陰謀活動,甚至兩性關系都視作“熱寂”的表現,同時還直接以“熱寂”規律的表現作標題。由此看來,坦納對《V》的評價適合于品欽的所有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