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志華《藝文類聚》中國名著簡介
作者: 顧志華
《藝文類聚》是唐初編輯的一部大類書。公元622年(唐高祖武德五年),李淵下詔令編修此書,領修人是唐初著名書法家、弘文館學士歐陽詢(公元557-641年),同修者有裴矩、陳叔達、令狐德棻、趙宏智、袁朗等十余人。三年后書成,共一百卷,約百余萬字。它根據一千四百多種唐以前的古籍,分門別類,摘錄匯編,內容相當豐富,包括政治、文學、自然知識等各個方面。由于征引的資料主要是文學作品,所以取名為《藝文類聚》。
全書分為天、歲時、地、州、郡、山、水、符命、帝王、后妃、儲宮、人、禮、樂、職官、封爵、治政、刑法、雜文、武、軍器、居處、產業、衣冠、儀飾、服飾、舟車、食物、雜器物、巧藝、方術、內典、靈異、火、藥香草、寶玉、百谷、布帛、果、木、鳥、獸、鱗介、蟲豸、祥瑞、災異等四十六部,每部又分子目,共七百二十七個子目。每個子目下,先事后文,事的部分摘取各書中有關的資料,文的部分則整篇地引用詩文。如天部第一個子目“天”下,先從《周易》、《尚書》、《禮記》、《論語》、《老子》、《春秋繁露》、《爾雅》等二十五種書中摘錄有關天的解釋、記載、論述,后面全文引了晉傅言的《兩儀詩》、《天行篇》,晉成公綏的《天地賦》,晉郭璞的《釋天地圖贊》,宋顏延之的《請立渾天儀表》。引文大致按作品的時代先后順序排列,查檢很方便。
《藝文類聚》以前的類書,以輯事為主,對于文學詞章之作,或者摘取詞句,或者棄而不用,這樣顯得瑣碎零散。《藝文類聚》在體例上有很大的創新,它把事與文合編在一起,“事居于前,文列于后”,使“覽者易為功,作者資其用”。全書結構謹嚴,所引故事,均注出書名,所引詩文,也列出時代、作者和題目,這是優于以前的類書的。《藝文類聚》在文獻學上有重要的價值,由于它整篇地引用了詩文,可以稱為一部以類相從的文集。全書征引的一千四百多種古籍,其中百分之九十今天已經亡佚,這些珍貴資料賴此書才得以保存。從宋代開始,就有許多學者利用《藝文類聚》進行校勘和輯佚的工作,一直持續到近代,明張溥輯《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不少詩文就是從本書摘錄的。《藝文類聚》保存古文獻的功績是應該給予充分肯定的。
由于《藝文類聚》的編纂,完全是在封建帝王的意志下進行的,參加編修的又都是封建社會的上層人物,全書不可避免地要打上階級的烙印。在編寫體例上,先天地帝王,次典章制度,然后是衣食住行和動植物災祥,反映出封建時代敬天尊君的正統觀念;在部類安排上,出現了符命、靈異、圣、賢、忠、孝、仙道、魂魄等名目,散發著封建道德和迷信的陳腐氣息;在內容上,更是如此,凡維護封建統治的東西,大量地收錄,這是特別應該注意和批判的。另外,此書也存在不少疏漏失誤之處,比如五岳只收了嵩山、華山、衡山,而遺漏了泰山、恒山,道路應該列入地部,而錯列入居處部等等。這些缺點并不影響它具備的重要資料價值,對于今天古籍整理和文史研究工作,仍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書之一。
《藝文類聚》的版本很多,現存最早的版本是南宋紹興年間在浙江刊刻的。通行的是明代的刻本,有正德年間無錫華氏蘭雪堂銅活字版印本,嘉靖年間胡纘宗刻小字本,鄭氏宗文書堂坊刻本,萬歷年間秣陵王元貞刊本等。1959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影印出版了南宋紹興刊本,1965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又排印出版了汪紹楹的校定本。這是以南宋刻本為底本,參校各種本子而成的。全書加了句讀,是目前最好的,便于使用的本子。日本人中津濱涉曾編了《藝文類聚引書引得》,1974年由京都中文出版社出版,可供我們使用此書時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