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楓橋夜泊》古詩詞鑒賞
作者: 于佩君杜文芳
【原詩】: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2),夜半鐘聲到客船(3)。
【原詩作者】:張繼
【導讀入境】:
深秋的夜晚,殘月西沉,寒霜滿天。棲息在樹上的烏鴉不知被什么聲響驚醒,發出陣陣啼叫。江邊楓樹颯颯,江面漁火點點,船中詩人因旅愁鄉思而不能成眠。眼前的清冷孤寂觸發了詩人更濃的鄉愁,面對著江楓漁火的是因愁不能成眠的詩人。突然,城外寒山寺的鐘聲破空而來,傳到船上詩人的耳畔,一下、兩下……
【賞析】:
這首詩通過寫楓橋夜泊的夜景和心情,營造了一種幽冷、孤寂、曠遠的意境。有著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
月落時分當是夜深人靜,天光幽暗,而“烏啼”以有聲襯無聲,更增添了楓橋夜景的幽靜,有如王維“鳥鳴山更幽”的筆法。環境是幽靜的,且在秋夜之中,突來的幾聲“烏啼”聽來使人不寒而栗。而“霜滿天”既指出了深秋的自然景觀,又使人感到詩人內心的清冷。至此,詩人從視覺、聽覺、感覺多側面地烘托渲染了楓橋秋夜的幽寂。第二句中的“江楓”在無月的秋夜中,當是模糊的影子,聯想“青楓浦上不勝愁”這樣的句子,不難看出“江楓”又暗含了許多秋意、秋思。在這樣的背景下,幾點漁火在霧氣茫茫的江面上跳動,一暗一明,一靜一動,形成反襯,漁火就顯得非常突出。詩人又把“江楓”、“漁火”與“愁眠”相對,這“對”字使得旅人與周圍的景色融合為一體。那么旅人的愁思怎么樣呢?我們真的需要閉目去馳騁我們的想象了。“咣——咣——”突然響起的夜半鐘聲,使本已幽冷孤寂的氛圍霎時又濃重了許多,而詩人的那縷愁思仿佛也隨著曠遠蒼涼的鐘聲彌散開來,充斥了整個天宇,至今仍在我們心頭縈繞。這便是聲音點染的妙用。古寺鐘聲傳出了楓橋夜泊的神韻,引人遐思。
【思考題】:
1.本詩中“霜滿天”符合實際嗎?詩人為什么這樣寫?
2.古詩詞中,有很多以有聲襯無聲,營造寂靜氛圍的,你能舉出幾個例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