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全集《祁奚請免叔向》原文賞析與注解
祁奚請免叔向
(襄公二十一年)
【題解】
這篇文章為我們描述了叔向和祁奚兩個君子的形象。祁奚因為國家社稷的需要而說服宣子,救了叔向,這里沒有什么所謂的個人恩惠。叔向因自己的才華而獲得赦免,所以也沒必要對祁奚抱有感恩之心。公對公,生活在時下的人們,有幾個人能有這般境界?
【原文】
秋,欒盈出奔楚。宣子殺箕遺、黃淵、嘉父、司空靖、邴豫、董叔、邴師、申書、羊舌虎、叔羆。囚伯華、叔向、籍偃。人謂叔向曰:“子離于罪[89],其為不知乎[90]?”叔向曰:“與其死亡若何[91]?《詩》曰:‘優哉游哉,聊以卒歲[92]。’知也。”
【注釋】
[89]離:同罹。
[90]知:同“智”。
[91]與其:比其。死亡:死去和逃亡。
[92]聊以卒歲:就這樣度過一年又一年。
【譯文】
秋季,欒盈逃亡到楚國。宣子殺了箕遺、黃淵、嘉父、司空靖、邴豫、董叔、邴師、申書、羊舌虎、叔羆,同時囚禁了伯華、叔向、籍偃。有人對叔向說:“您得到了罪過,恐怕是不聰明吧!”叔向說:“比起死去和逃亡來怎么樣?《詩》說,‘悠閑啊多么逍遙自在,聊且這樣來度過歲月’,這才是聰明啊。”
【原文】
樂王鮒見叔向曰:“吾為子請!”叔向弗應。出,不拜。其人皆咎叔向。叔向曰:“必祁大夫。”室老聞之,曰:“樂王鮒言于君無不行,求赦吾子,吾子不許。祁大夫所不能也,而曰‘必由之’,何也?”叔向曰:“樂王鮒,從君者也,何能行?祁大夫外舉不棄仇,內舉不失親,其獨遺我乎?《詩》曰:‘有覺德行[93],四國順之。’夫子,覺者也。”晉侯問叔向之罪于樂王鮒,對曰:“不棄其親,其有焉[94]。”
【注釋】
[93]覺:直,正直。
[94]不棄其親,其有焉:意謂叔向不會背棄親人,可能參與了策劃叛亂。
【譯文】
樂王鮒去見叔向,說:“我為您去請求免罪。”叔向不回答。樂王鮒退出,叔向不拜送。叔向的手下人都責備叔向。叔向說:“一定要祁大夫才行。”家臣頭子聽到了,說:“樂王鮒對國君說的話,沒有不被采納的,他想請求赦免您,您又不答應。這是祁大夫所做不到的,但您說一定要由他去辦,這是為什么?”叔向說:“樂王鮒,是一切都順從國君的人,怎么能行?祁大夫舉拔宗族外的人不放棄仇人,舉拔宗族內的人不失掉親人,難道只會留下我嗎?《詩》說:‘有正直的德行,使四方的國家歸順。’他老人家是正直的人啊。”晉平公向樂王鮒詢問叔向的罪過,樂王鮒回答說:“叔向不丟棄他的親人,他可能是同謀的。”
【原文】
于是祁奚老矣,聞之,乘驲而見宣子,曰:“《詩》曰:‘惠我無疆,子孫保之。’《書》曰:‘圣有謨勛,明征定保[95]。’夫謀而鮮過,惠訓不倦者,叔向有焉,社稷之固也[96]。猶將十世宥之,以勸能者。今壹不免其身,以棄社稷,不亦惑乎?鯀殛而禹興。伊尹放大甲而相之[97],卒無怨色。管、蔡為戮,周公右王[98]。若之何其以虎也棄社稷?子為善,誰敢不勉?多殺何為?”宣子說,與之乘,以言諸公而免之。不見叔向而歸。叔向亦不告免焉而朝。
【注釋】
[95]圣有謨勛,明征定保:圣賢有謀略訓誨,應該對他的保護有明確地表示。謨:謀略。征:證明。
[96]社稷之固:國家的棟梁。
[97]大甲:太甲,湯之孫,即位后荒淫,伊尹把他放逐到桐宮,使改過后復位,己為相,太甲終無怨色。
[98]右:同“佑”,輔佐。
【譯文】
當時祁奚已經告老回家,聽說這情況,坐上快車而去拜見范宣子,說:“《詩》說‘賜給我們無邊的恩惠,子子孫孫永遠保持它。’《書》說:‘智慧的人有謀略訓誨,應當相信保護。’說到謀劃而少有過錯,教育別人而不知疲倦的,叔向是這樣的,他是國家的棟梁。即使他的十代子孫有過錯還要赦免,用這樣來勉勵有能力的人。現在一旦自身不免于禍而死,放棄國家,這不也會使人困惑嗎?鯀被誅戮而禹興起;伊尹放逐太甲又做了他的宰相,太甲始終沒有怨色;管叔、蔡叔被誅戮,周公仍然輔佐成王。為什么叔向要為了叔虎而被殺?您做了好事,誰敢不努力?多殺人做什么?”宣子高興了,和祁奚共坐一輛車子,向晉平公勸說而赦免了叔向。祁奚不去見叔向就回去了,叔向也不向祁奚報告他已得赦,而就去朝見晉平公。
【評析】
晉國在公元前552年發生內亂,欒盈被迫逃往楚國。叔向的弟弟羊舌虎與欒盈關系非常密切,所以叔向也被牽連入獄。
叔向平時以聰慧著稱,無辜入獄之后依然淡定,顯出他的睿智。當別人向他詢問是否因不明智而獲罪時,叔向并沒有直接作答,而是引詩來說明什么是智。“優哉游哉,聊以卒歲。”這兩句詩表達了他所具有的超脫的人生態度。叔向入獄前從沒參與到各家族的紛爭中,受牽連入獄則是自己始料不及的事。對于自己沒有辦法掌控的東西,不要做過多的擔憂,這就是智慧。叔向相信自己不會因牽連入獄而被判死刑,所以入獄后他也是泰然處之,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與其死亡若何?”真有些視死如歸的意思。
叔向的睿智還表現在料事如神上。樂王鮒主動提出要幫叔向求情,叔向理都不理。叔向對這種小人的認識還是很深刻的。他一貫阿諛奉承、溜須拍馬,假如晉侯要殺叔向,他是不可能違背晉侯的意思的;若晉侯不想殺叔向的話,樂王鮒也不敢對叔向怎么樣。最終救自己的必定是公而忘私的祈奚。事情的發展證明了叔向是正確的,一個智者的形象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