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七章·天之道》翻譯與解讀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翻譯與解讀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 !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馀者損之,不足者補之01。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02。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03。孰能有馀以奉天下04?唯有道者05。
(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見賢06。)
今 譯
天之道就像張弓,弦位高則壓低,弦位低則抬高;長則減去,短則補足。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同,它掠奪窮人的財富而供富人享樂。誰能用財富來供養天下所有的人呢?只有得道的人。
圣人有為而不矜其能,功成而不自居,不有意表現自己賢能。
評 議
本章的顯著特點,是采用文學的比喻手法,來闡明重大的社會問題。老子以張弓作比喻,說人們在張弓調弓弦的時候,弦高了則壓低點,弦低了則抬高點;弦長則減點,短則加長點,讓其適中。老子認為天之道,就好像張弓一樣,把天下的財富平均地分配給所有人享受,所以他說:“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老子認為奴隸社會制度則不然,它卻掠奪窮人的財富而供奴隸主富人享樂。老子認為奴隸社會制度是極其不合理的。老子反問一句說:“孰能有馀以奉天下?”他說:“唯有道者?!闭J為只有得道的圣人能如此。
不難看出,本章的字里行間,皆含有對奴隸社會制度剝削勞動人民而供奴隸主享樂的尖銳批判。
本章是采用比喻手法以歌頌天道、批判人道的方式來闡明主旨的,比較新穎奇特,能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也是《老子》之書不同其他先秦諸子著作之處。因此,《老子》之書并非為一般的哲學著作,是一部具有特色的哲理散文詩。
注釋
01 天之道:即天道。這里的天,即天、地、人之天,并非指宇宙本體之自然之道?;蛑^指自然規律,可供參考?!?《說文解字》曰:“張,施弓弦也?!卑磸埞{弦時,弦位高則壓低,弦位低則抬高;長則減,短則加,調到恰到好處。
02 “天之道”句:謂老子認為天道公正、公平,能“損有馀”,而“補不足”。
03 人之道:指奴隸社會制度。此句:謂奴隸社會制度,掠奪窮人的財富而供養富人享樂。
04 “孰能”句:謂誰能把財富用來供養天下所有的人呢?
05 “唯有”句:謂只有得道的人,才能把財富用來供養天下所有的人。
06 “是以”三句:謂圣人 (即得道之人),有為而不矜其能,功成而不自居,不有意表現自己賢能。
奚侗曰:“三句與上文誼不相承。上二句已見二章,又復出于此?!碑斀駥W者,多從其說。筆者姑且亦從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