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明《續資治通鑒長編》中國名著簡介
作者: 王瑞明
《續資治通鑒長編》一書,從宋太祖建隆元年寫起,一直寫到欽宗靖康二年,寫出了北宋一百六十八年的歷史。孝宗淳熙年間編成全書九百八十卷,舉要目錄六十八卷,共計為一千零四十八卷。
作者李燾(公元1115-1184年),字仁甫,丹棱(今四川洪雅)人。初任地方官多年,后任兵部員外郎等官職,生平主持修史工作最久,他博極群書,特別熟悉當代典故。他立志采用司馬光《資治通鑒》體例,以編年體來編寫北宋歷史。為了寫好這部書,先搜集資料,他準備了十個木柜,每柜安上抽屜匣二十,以甲子、乙丑來標年號,所搜集到的資料,按年放到匣子里,分日月先后排列,井井有條。這一工作非常艱苦,非常細致,做好了這一工作,就為寫好這部書提供了有力保證。他搜集資料的范圍非常廣泛,包括實錄、會要、國史等官書及文集、筆記等私家著述。有的引書已散佚,因此,《續資治通鑒長編》的史料價值就顯得很高了。
司馬光寫《資治通鑒》時,先成長編,謙虛的李燾,認為自己的著作不能與《資治通鑒》媲美,以“長編”看待自己的著作,因取書名為《續資治通鑒長編》。其實,李燾寫這部書是認真的,他為寫好這部書花了四十年,可謂畢生精力都花在這部書上了。由于他寫這部書時采取的原則是“寧失之繁,勿失之略”,在這一原則指導下,本書所收納的資料特別豐富,特別詳細,北宋前期五朝的史事記載得比較完備。李燾在編寫過程中,將該書前半部獻給朝廷時,孝宗曾說:“自建隆至治平,百余歲事跡,備于此矣。”肯定這一部分寫得很全面。
這部書卷帙浩繁,傳寫困難,書坊刻本及蜀中舊本,早有詳略不同的各種本子。明初修《永樂大典》,將這部朽錄入,大典所闕者有徽宗、欽宗二朝及熙寧、紹圣間七年的歷史。從大典抄出時,原書目錄已不可見,只有另行編排,得五百二十卷,只有原書的一半。本書雖已殘缺不全,幸在本書寫成后,楊仲良編有《續資治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有缺卷),可補殘缺。清代譚鐘麟、黃以周等據楊書編撰《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六十卷,對彌補《續資治通鑒長編》之殘缺起了很大作用。
《續資治通鑒長編》是一部很重要的史料書,有一些學者研究宋史,因未見到這部史料書,就使自己的學說出現破綻,如清代李紱、蔡上翔對王安石研究下了很大功夫,但他們都未見到《續資治通鑒長編》,因此受到極大局限,以致對邵伯溫制造的謠言竟無力加以澄清。宋代周必大認為“長編考證異同,罕見其比。”但在考證異同方面,也留下不少問題,如趙匡胤之死,斧聲燭影之事,引用了很多資料,得不出一個結論,而成為千古之謎。李心傳《舊聞證誤》糾正了《續資治通鑒長編》不少錯誤。中華書局出版的《續資治通鑒長編》,經過標點、校勘,是目前較好的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