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學《四十六 還居不追直》譯文與賞析
四十六 還居不追直
四十六 還居不追直
趙清獻公家三衢,所居甚隘,弟侄欲悅公意者,厚以直易鄰翁之居,以廣公第。公聞不樂,曰:“吾與此翁三世為鄰矣,忍棄之乎?”命亟還公居而不追其直。此皆人情之所難也。
【譯文】
清獻公趙抃家住在三條大路的交界處,所住的房屋很擁擠,他的侄子為了取悅于他,用很高的價錢買下了鄰屋一位老人的房子,用來擴建趙抃的住宅。他聽說后很不高興,說:“我和這位老人三代都是鄰居,怎么忍心將他拋棄呢?”于是命令侄子立即把房子還給老人,卻不追要買房子的錢。這些都是一般人難以做到的。
【評析】
“謀人事如己事,而后慮之也審;謀己事如人事,而后見之也明。”這句格言的意思是,謀劃他人的事情就像對待自己的事情一樣,仔細考慮后審慎對待;謀劃自己的事情就像對待他人的事情一樣,再次審視的時候就很明確。懂了這句話,我們就應該懂得做事的時候也要考慮他人的利益,否則就會成為一個自私自利之人。
趙抃的侄子高價買下鄰居老人的房子,用來擴建趙抃的住宅,本是一片孝心,但是卻受到了趙抃的責罵,原因在于他根本沒有考慮到鄰居老人的利益。這位鄰居老人在此居住多年,又怎忍心輕易賣掉房子?況且,這么大的年紀,賣掉棲身之所,再找其他地方居住也得費一番周折。因此,趙抃命令侄子把房子還給鄰居老人,而且還不再要求返還買房子的錢。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那些在人群中有好人緣的人更容易做成一件事,最關鍵的原因就在于他們能夠與各方建立起良好的關系,所以很容易就贏得了大多數人的信任、理解和支持。這個人之所以有好的人緣,是因為他始終都把對方的利益擺在重要的位置,從而獲得別人的敬重。我們在做事之前,一定要善于站在全局的高度考慮各方的利益訴求,這樣,我們最后做出的決定才具有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