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學《二 醉飽之過,不過吐嘔》譯文與賞析
二 醉飽之過,不過吐嘔
二 醉飽之過,不過吐嘔
丙吉為相,馭史頻罪,西曹罪之。吉曰:“以醉飽之過斥人,欲令安歸乎?不過吐嘔丞相車茵。”西曹第忍之。
【譯文】
丙吉擔任宰相的時候,他的車夫經常喝醉酒,于是西曹就要懲罰車夫。丙吉說:“僅僅因為喝醉酒就要斥責人,你想讓人怎樣待下去呢?只不過是喝醉后嘔吐,弄臟了丞相車子里的坐墊而已。”西曹忍住不再說了。
【評析】
丙吉身為宰相,具有容人的雅量。他不因車夫醉酒弄臟自己車子里的坐墊而生氣。而且,當西曹要懲罰車夫的時候,他還為車夫開脫罪責,勸阻西曹。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大海之所以廣博浩瀚,是因為接納了百川的緣故。同樣,一個人唯有學會寬容,容納他人的優點和缺點,才會變得心胸開闊,才能成為那位“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的笑口常開的彌勒佛。
正如圣嚴法師所說的:“慈悲沒有敵人,智慧沒有煩惱。”真正的寬容來自博大的胸襟,來自愛人知己的智慧。雖然我們可能做不到丙吉那樣偉大,但是至少在日常生活里,當別人以惡劣的態度相向時,我們能忍一時之氣,以寬容去對待他,以理智來處理問題。
寬容的道理是包含著人生的大道至理,沒有寬容的生活就像在刀鋒上行走。記住雨果的話:“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
典例闡幽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傳說古代印度長壽王仁民愛物、慈悲為懷,其國境內風調雨順、財富民豐,卻也因此引來鄰國貪王的覬覦而出兵侵奪。獲悉敵軍壓境的長壽王,不愿為保衛一己的王權而殃及無辜的百姓,決定舍棄王位,與兒子長生相偕遁隱山林。貪王因而不費吹灰之力即坐擁長壽王的國土,但他還是不肯放過長壽王,出重金懸賞捉拿長壽王父子。長壽王為了義助遠來依投的梵志,自愿舍身,讓梵志獲得賞金,便主動投降,被貪王在長壽王國都通衢上焚燒。
臨死前,長壽王看到兒子偽裝成樵夫,混雜在人群中雙眼冒著怒火,滿懷仇恨地盯著貪王。長壽王便大聲說:“希望我的兒子能以仁為戒,以德報怨,不要為我報仇。”雖然聽到了父親的遺言,但父親慘死、國土淪喪的深仇大恨,還是令年輕的王子一心只想報仇。于是他利用在大臣家當仆役的機會,設法獲得貪王的賞識,進而成為貪王的貼身侍衛。
在一次伴從貪王出獵的途中,長生刻意讓貪王脫離隨扈,并迷失在山林間。筋疲力盡的貪王為求一枕好眠,將隨身的佩劍卸下,交由長生保管。待貪王熟睡之際,長生把握這千載難逢的機會,拔劍而出以償夙愿;下手之前,長生忽憶父命,父王臨終之言軟化了他以牙還牙的固執,他不由得將劍緩緩抽回,理智驅使他按劍不動!巧合的是,貪王突然從噩夢中驚醒,不安地說道:“我夢見長壽王兒子要殺我,怎么辦?”“大王莫驚惶!有賤民在此護衛您。”長生佯言安慰貪王,于是貪王復安然入睡。如是者三,長生決心尊奉父親告誡原諒貪王,便自動向貪王表明他的真實身份,并請求貪王:“快將我殺了,以免我報仇的惡念又死灰復燃!”
震驚的貪王被長壽王父子以德報怨的仁行深深感動,當下幡然悔悟,自愧如豺狼,于是將國土歸還長生,兩國并義結為兄弟之邦。
貪王自己也開始像長壽王一樣善待人民,不再像從前那樣殘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