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三章·飄風不終朝》翻譯與解讀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三章 飄風不終朝》翻譯與解讀
希言自然01。
飄風不終朝02,驟雨不終日03。孰為此者?天地04。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05?
故從事于道者同于道06,德者同于德07,失者同于失08。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09。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10。
今 譯
少言,符合自然規律。
大風不能刮一整天,暴雨不能下一整日。是誰使大風、暴雨這樣呢?是天地。天地造成的飄風驟雨尚且不能長久,何況人的行為呢?所以,從事于道的有道之人,就應當隨順于大道 ; 有德之人,就應當隨順于得;有失之人,就應隨順于失。隨順于道的人,也應當樂于道;隨順于德的人,也應當樂于得;隨順于失的人,也應當樂于失。統治者缺乏誠信,老百姓就不會相信他。
評 議
從結構來看,本章似乎存在雙重主旨。其實并非如此。本章只有一個主旨,是用三個層次來表述的。一是采用文學的比興手法,說明飄風、驟雨是不會長久的,而國君施暴政于民,也是不能長久的。這是對統治者的嚴肅警告。二是說作為國君,應當為民修善立德,樂道、樂德、樂失,順應自然。也就是要遵循“希言自然”的無為之道,不要肆意施暴政于民。三是說明國君施政,必須信民、取信于民,民“無信而不立”。
應當說明的是,“希言自然”一句,楚簡本、帛書甲乙本、河上公本、王弼本、傅奕本皆在本章首句。清代姚鼐《老子章義》、高亨《老子注譯》將“希言自然”句,放在上章之末,這不符合老子本旨。
從本章的內容而言,“希言自然”句,放在本章之首,與本章內容前后暗合,是不容置疑的。老子曰:“多言數窮?!?《老子》第五章)這與以下“飄風不終朝”兩句,有著明顯的內在聯系。下面一段,雖然說得含蓄一些,實際上是要求“從事于道者”,即統治人民的國君,要遵循大道“無為而治”的規律,不要妄為,不要施暴政于民,否則就會以短命而以失敗告終。“信不足,焉有不信!”正是對統治者的警告!
注釋
01 希:同“稀”,少也?!跋Q浴本?謂言少符合自然規律。此句與本章以下各句一脈相承,有其內在聯系。
02 飄風:大風。吳澄曰:“飄,狂疾也?!薄〗K朝:吳澄曰:“自旦至食時為終朝?!?br>
03 驟:吳澄曰:“驟,急暴也?!薄〗K日:吳澄曰:“自旦至暮時為終日。”按“飄風”與“驟雨”兩句,采用比興手法,暗喻暴君施政于民。
04 孰:誰。兩句:謂是天地造成的“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05 “天地”兩句:意謂天地造成的“飄風”、“驟雨”尚且不能長久,暴君施暴政于民也不會長久。吳澄曰:“天地反自然之常,其為怪變尚不能久,不及終朝終日而止,況人不因自然可乎?”林希逸曰:“飄風驟雨,雖天地為之,而亦不終朝、不終日,人之得喪窮達,又豈可常哉?”按如此解讀,亦能自圓其說,可謂獨到見解。老子此五句比喻,內涵頗深,很難一語道破。
06 從事于道:吳澄曰:“從事于道,謂以道為事也。道者,有道之人?!鞭啥痹?“諸本‘從事于道者’下多疊‘道者’二字,此從《淮南子· 道應訓》引刪。河上本‘失亦樂得之’,‘得’作‘失’,非是?!?《老子集解》)林希逸曰:“從事于道者,言學道也。道,行也?!?br>
07 德:林希逸曰:“德,得也??尚袆t行,我亦無違焉。可得則得,我亦無違焉?!?br>
08 “失者”句:林希逸曰:“可失則失,我亦無違焉?!?br>
09 “同于道”以下三句:“同者,隨順而無違之意??尚?我亦樂得之;可得,我亦樂得之;可失,我亦樂得之。行止得失,我皆樂之,此所以為知道之士?!?《老子鬳齋口義》)10 “信不足,焉有不信”兩句:河上公本、王弼本皆有此兩句。帛書甲乙本無此兩句。奚侗曰:“二句與上下文不相應。已見第十七章,此重出。”(《老子集解》)按:此兩句與十七章兩句,應為老子原意。有此兩句,與“飄風”、“驟雨”的比喻,前后呼應。兩句:謂統治者缺乏誠信,老百姓就不會相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