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黃鶴樓[1]
崔顥
【原文】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
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2],
芳草萋萋鸚鵡洲[3]。
日暮鄉關[4]何處是?
【注釋】
煙波[5]江上使人愁。
[1]黃鶴樓:三國吳黃武二年(223年)修建。為古代名樓,舊址在湖北武昌黃鶴磯上,俯見大江,面對大江彼岸的龜山。
[2]晴川:陽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歷歷:清楚可數。
[3]萋萋:形容草木茂盛。鸚鵡洲:在湖北省武昌縣西南,根據《后漢書》記載,漢黃祖擔任江夏太守時,在此大宴賓客,有人獻上鸚鵡,故稱鸚鵡洲。
[4]鄉關:故鄉家園。
[5]煙波:暮靄沉沉的江面。
【作者】
崔顥(約704~754年),汴州(今河南開封)人,盛唐詩人。按照《舊唐書》的記載,崔顥早年頗具才名,與王維并稱“才名之士”,但他行為輕浮,好酒好色,所以不入士人之眼。后來崔顥從軍邊塞,詩風陡然一變,開始寫作以軍旅生活和塞外風光為主題的詩歌,唐代的文學評論家、詩選家殷璠在其盛唐詩歌選本《河岳英靈集》中就曾稱贊崔顥“晚節忽變常體,風骨凜然,一窺塞垣,說盡戎旅”。全唐詩》收錄詩四十二首。
【賞析】
這首詩以優美的神話傳說、壯麗的江天景色寫盡了詩人吊古懷今之情。
開頭兩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講述了詩人因滿懷對黃鶴樓的美好憧憬慕名前來,可仙人卻已駕鶴而去,杳無蹤跡。美好憧憬與尋常江樓之間的落差,讓詩人心中產生了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接下來的三四句“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寫的是詩人心中的感慨,黃鶴樓久遠的歷史和美麗的傳說不停地在詩人眼前回放,但畢竟已經物是人非、鶴去樓空。再下來的“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是詩人對眼前景色的精致描寫。最后兩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則將前面營造的氣氛突然一轉,仿佛詩人通過江上的迷霧想起了自己的故鄉,無盡寂寞頓時化成了滿腹的鄉愁。全詩的詩眼盡在一個“愁”字,準確地表達了日暮時分詩人登臨黃鶴樓的心情。
詩中有畫,歷來被認為是山水寫景詩的一種藝術標準,《黃鶴樓》也達到了這個高妙的境界。首聯在融入仙人乘鶴的傳說中,描繪了黃鶴樓的近景,隱含著此樓枕山臨江,崢嶸縹緲之形勢。頷聯在感嘆“黃鶴一去不復返”的抒情中,描繪了黃鶴樓的遠景,表現了此樓聳入天際、白云繚繞的壯觀。頸聯游目騁懷,直接勾勒出黃鶴樓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聯徘徊低吟,間接呈現出黃鶴樓下江上朦朧的晚景。
詩篇所展現的整幅畫面上,交替出現的有黃鶴樓的近景、遠景、日景、晚景,變化奇妙,氣象恢宏;相互映襯的則有仙人黃鶴、名樓勝地、藍天白云、晴川沙洲、綠樹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鮮明,色彩繽紛。全詩在詩情之中充滿了畫意,富于繪畫美。
另外,此詩從樓的命名之由來著想,借傳說落筆,然后生發開去。仙人跨鶴,本屬虛無,現以無作有,說它“一去不復返”,就有歲月不再、古人不可見之憾;仙去樓空,唯余天際白云,悠悠千載,正能表現世事茫茫之慨。詩人這幾筆寫出了那個時代登黃鶴樓的人們常有的感受,氣概蒼莽,感情真摯。
這首詩在當時就很有名,傳說李白登黃鶴樓,有人請李白題詩,他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南宋文學家嚴羽在他的《滄浪詩話》中更是認為:“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正由于此詩藝術上出神入化,取得極大成功,它被人們推崇為題黃鶴樓的絕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