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高宗肜日第十五》譯文與賞析
高宗肜日第十五
高宗肜日第十五
【原文】
高宗祭成湯,有飛雉升鼎耳而雊,祖己訓諸王,作《高宗肜日》、《高宗之訓》。高宗肜日[512],越有雊雉[513]。祖己[514]曰:“惟先格[515]王,正厥事[516]。”乃訓于王。曰:“惟天監[517]下民,典厥義[518]。降年有永有不永[519],非天夭[520]民,民中絕命[521]。民有不若[522]德,不聽[523]罪。天既孚[524]命正厥德,乃曰:其如臺[525]?”“嗚呼!王司敬民[526],罔非天胤[527],典祀無豐于昵[528]!”
【注釋】
[512]高宗肜(róng)日:祖庚祭祀武丁的那一天。
[513]越:落下。雊(gòu):野雞叫。雉:野雞。因為商人是以鳥作為自己的圖騰的,所以在這里雉就具有了神鳥的象征意味。
[514]祖己:人名,祖庚的賢臣。
[515]格:正。
[516]正:端正。事:政事,指祭祀的事。
[517]監:視,引申為考察。
[518]典:通腆,善,以為善。義:宜,指恰當地處理事情。
[519]永:長,指長壽。
[520]夭:夭折,指短壽。
[521]中絕:中途斷絕。
[522]若:善。
[523]聽:順從,依從。
[524]孚:通“付”,交付,交給,給予。
[525]乃:人稱代詞。如臺:疑問代詞,如何,怎么辦。
[526]王:泛指先王。司:嗣,嗣位。
[527]胤:后代,后輩。
[528]典祀:祭祀豐厚。昵:近親。
【譯文】
武丁祭祀成湯,有野雞落到鼎耳上鳴叫。武丁認為不祥。臣子祖己于是安慰并委婉地勸告他放棄一些苛政,史官記述這件事,于是作《高宗肜日》、《高宗之訓》。話說,高宗在祭祀的第二天,又舉行祭祀,這時有飛來的野雞在鼎耳鳴叫。祖己說:“要首先端正王心,然后端正祭典。”于是訓誡國王高宗。他說:“上天考察下民,主要看他是否遵循義理行事。上天賜予人的壽命有長有短,不是上天有意縮短人的生命,而是臣民自己行為不合義理招致中途絕命的。臣民中有些人有不好的品德,有不順從天意的罪過,上天便懲罰他以端正他的德行,他卻說:‘應該怎么辦啊?’”“啊!王呀,你要恭敬地對待上天賜予你的臣民,你們都是天的后嗣。王在祭祀的時候,自己先王父廟中的祭品不要過于豐盛。”
【解析】
該篇的主旨歷來多有爭議。其一認為,該篇為武丁某日祭祀成湯后所作。其一認為,該篇為祖庚追憶武丁某日祭祀成湯所作。《史記殷本紀》說:“帝武丁崩,子帝祖庚立。祖己嘉武丁之以祥雉為德,立其廟為高宗,遂作《高宗肜日》及《訓》。”從其文、字順的行文風格看,《高宗肜日》顯然經過了后人的加工。因此導致了后世的產生許多歧義。本篇篇名取篇首四字,并沒有總括全篇思想。祖己告誡殷王要“敬民”,提出“德”、“義”等范疇,雖然這些內容不一定屬于那個時代,但寫進《尚書》后,它們對后世產生了積極影響,則是顯而易見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