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學《八十五 謝罪敦睦》譯文與賞析

雕龍文庫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忍學《八十五 謝罪敦睦》譯文與賞析

八十五 謝罪敦睦

八十五 謝罪敦睦

繆彤少孤,兄弟四人皆同財業。及各人娶妻,諸婦分異,又數有斗爭之言。彤深懷憤,乃掩戶自撾,曰:“繆彤,汝修身謹行,學圣人之法,將以齊整風俗,奈何不能正其家乎?”弟及諸婦聞之,悉叩頭謝罪,遂更相敦睦。

虞世南曰:“十斗九勝,無一錢利。”

韓魏公在政府時,極有難處置事。嘗言天下事無有盡如意,須是要忍,不然,不可一日處矣。公言往日同列二三公不相下,語常至相擊。待其氣定,每與平之,以理使歸,于是雖勝者亦自然不爭也。

王沂公嘗言,吃得三斗醇醋,方得做宰相。盡言忍受得事也。

趙清獻公座右銘:待則甚喜,任他怎奈何,休理會。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干,可以理遣。盛怒中勿答人簡,既形紙筆,溢流難收。

程子曰:“憤欲忍與不忍,便見有德無德。”

張思叔繹詬罷仆夫,伊川曰:“何不動心忍性?”思叔慚謝。

孫伏伽拜御史時,先被內旨而制未出,歸臥家,無喜色。頃之,御史造門,子弟驚白,伏伽徐起見之。時人稱其有量,以比顧雍。

白居易曰:“惡言不出于口,憤言不反于出。”

《呂氏童蒙訓》云:“當官處事,務合人情。忠恕違道不遠,未有舍此二字而能有濟者。前輩當官處事,常思有恩以及人,而以方便為上。如差科之行,既不能免,即就其間求所以便民省力者,不使騷擾重為民害,其益多矣。”

張無垢云:“快意事孰不喜為?往往事過不能無悔者,于他人有甚不快存焉,豈得不動于心。君子所以隱忍詳復,不敢輕易者,以彼此兩得也。”

或問張無垢:“倉卒中、患難中處事不亂,是其才耶?是其識耶?”先生曰:“未必才識了得,必其胸中器局不凡,素有定力。不然,恐胸中先亂,何以臨事。古人平日欲涵養器局者,此也。”

蘇子曰:“高帝之所以勝,項籍之所以敗,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項籍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弊。”

孝友先生朱仁軌,隱居養親,常誨子弟曰:“終身讓路,不枉百步;終身讓畔,不失一段。”

吳湊,僚吏非大過不榜責,召至廷詰,厚去之。其下傳相訓勉,舉無稽事。

韓魏公語錄曰:“欲成大節,不免小忍。”

《和靖語錄》:“人有憤爭者,和靖尹公曰:‘莫大之禍,起于須臾不忍,不可不謹。’”

省心子曰:“屈己者能處眾。”

《童蒙訓》:“當官以忍為先,忍之一字,眾妙之門,當官處事,尤是先務。若能清勤之外,更行一忍,何事不辦?”

當官不能自忍,必敗。當官處事,不與人爭利者,常得利多;退一步者,常進百步。取之廉者,得之常過其初;約于今者,必有重報于后。不可不思也。唯不能少自忍者,必敗,實未知利害之分、賢愚之別。

當官者先以暴怒為戒,事有不可,當詳處之,必無不中。若先暴怒,只能自害,豈能害人?前輩嘗言,凡事只怕待,待者詳處之謂也。蓋詳處之,則思慮自出,人不能中傷。

《師友雜記》云:“或問滎陽公,為小言所詈罵,當何以處之。公曰:‘上焉者,知人與己本一,何者為詈,何者為辱。自然無憤怒心。下焉者,且自思曰:我是何等人,彼為何等人,若是答他,卻與他一等也。以此自比,憤心亦自消也。’”

唐充之云:“前輩說后生不能忍垢,不足為人;聞人密論不能容受,而輕泄之,不足以為人。”

《袁氏世范》曰:“人言居家久和者,本于能忍。然知忍而不知處忍之道,其失尤多。蓋忍或有藏蓄之意,人之犯我,藏蓄而忍,不過一再而已。積之逾多,其發也如洪流之決,不可遏矣。不若隨而解之,不置胸次,曰此其不思爾,曰此其無知爾,曰此其失誤爾,曰此其所見者小耳,曰此其利害寧幾何?不使之人于吾心,雖日犯我者十數,亦不至于形于言而見于色,然后見忍之功效為甚大。此所謂善處忍者。”

【譯文】

繆彤從小就成了孤兒,兄弟四人共同繼承家財產業。及至每人都娶了妻子后,幾個妯娌之間關系不和,多次發生爭吵。繆彤感到非常氣憤,于是關起門窗來自己打自己,說:“繆彤啊繆彤,你自己處處修身養性,謹慎行事,學習圣人的禮數,希望這樣能夠在將來整頓天下風俗,但是,為什么連自己的家人都沒法教育好呢?”他的兄弟以及幾個妯娌聽到這番話,全都跪下來請求繆彤原諒,于是,一家人相處得更加和睦了。

虞世南說:“十次打斗,九次獲勝,也沒有一點兒好處。”

魏公韓琦在官府的時候,經常會遇到難以處理的事情。韓琦曾經說過,天下的事情,沒有盡如人意的,必須忍讓,不是這樣的話,一天都待不下去。韓琦還說,曾經有兩三個同事互相看不起,說話的時候常常互相攻擊。等到他們氣消了以后,他就去為他們評理,以公事為根本。就這樣,即使是獲勝的人也不再相爭了。

王曾曾經說過,能吃得下三斗醇醋的人,才能夠擔任宰相一職。正是極言要能夠忍受一切事情。

獻公趙抃的座右銘是這樣的:對待別人時要平心靜氣,不管對方怎么做,都不要去理會。別人有做得不達要求的地方,可以從情義的角度原諒他;別人不是故意冒犯于你,可以給他講道理來教育他。自己正處在憤怒的時候,不要給別人寫信,如果已經形成了白紙黑字,那么,就如同流出去的水一樣,難以收回了。

程頤說:“從對待憤怒和欲望能不能容忍,就可以看出這個人有沒有道德。”

張繹責罵并且趕走了仆人,程頤說:“為何不能雖然心動,但忍耐自己的脾氣呢?”張繹非常慚愧地向程頤認錯。

孫伏伽被任命為御史的時候,起初只是被召進皇宮,口頭告知,至于正式的任命文件,并沒有批下來。他回到家后,上床睡覺,臉上并沒有顯現出高興的神色。過了一會兒,御史登門來宣布這件事,府中子弟得知后,驚喜地告訴他,孫伏伽慢慢坐起身來,去會見登門的御史。當時的人們都夸他很有度量,把他比作顧雍。

白居易說:“傷害別人的話不要說出口,氣憤的話也不要說出口。”

《呂氏童蒙訓》中說:“為官辦事,一定要符合人情。‘忠’、‘恕’二字與道德相差不遠,從來沒有不遵從‘忠’、‘恕’這兩個字而取得成功的人。前輩們為官辦事,通常都要考慮讓別人得到恩惠,以給人方便為宗旨。比如派差收租,這件事既然是不能避免的,那么就在收租期間努力做到給老百姓提供方便,使他們省力,不要讓老百姓的負擔太重以致使他們受到傷害。這樣做的好處很多。”

張無垢說:“快樂的事情有誰不喜歡做呢?但是通常事情過后,又不能不后悔,這對于別人來說,又有什么不愉快存在呢?怎么能不用心想一想?君子之所以屢屢忍讓,不敢輕易改變,正是從彼此雙方都滿意的角度來考慮的。”

有人問張無垢:“在倉促之中,患難之中仍然能夠有條不紊地處理事情,這是因為有才能還是因為有膽識?”張無垢說:“這不一定是有才識就能做得到的,此人胸中一定要有非凡的氣度,向來就有穩定不亂的素質。不是這樣的話,只怕他自己胸中早就先亂了陣腳了,怎么能夠處理事情呢?古代的人平時注重培養自己的涵養氣度,就是因為這個。”

蘇軾說:“漢高祖劉邦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項羽之所以慘遭失敗,原因就在于漢高祖劉邦能夠忍耐,而項羽卻做不到。項羽不能忍耐,所以他在百戰百勝的情況下,開始輕易用兵;漢高祖劉邦就能忍耐,養精蓄銳,耐心地等待項羽的弊病顯現。”

朱仁軌,隱居在鄉下,照顧雙親,經常教導他的子弟,說:“一生都給別人讓路,最后也不過是多走了幾百步的冤枉路;一生都給別人讓田界,最后也不會失去一塊田。”

吳湊,他的手下官吏如果不是犯有大錯誤,他就不會張榜進行斥責,而只是將手下官吏叫到大廳進行查問,再送給此人一份厚禮,叫他離開。他的手下官吏都私下相傳,互相警戒勸勉,行為舉止再不需要接受考察。

魏公韓琦的《語錄》中說:“要想養成高尚的德操氣節,就不可避免地要忍讓小事情。”

《和靖語錄》說:“有憤怒相爭的人,尹惇就說:‘再大不過的災禍,也都是由一時的不能忍讓引起的,不能不謹慎啊!’”

省心子說:“能夠委屈自己的人,就能夠與眾人相處。”

《童蒙訓》中說:“為官者應該以‘忍’為首要的態度,‘忍’這個字,是眾多好處的源頭,為官辦事,尤其要將‘忍’作為第一要務。如果能在清正廉潔、勤勞為民之外,還能夠做到忍讓,有什么事情辦不成呢?”

做官卻做不到自我忍耐,這樣必定會失敗。為官辦事,不跟別人爭奪利益的人,通常得到的利益就多;能夠自動退讓一步的人,通常都能前進得更遠。索取很少的人,所得到的通常都超過他當初想要的;能夠從現在就克制自己的人,將來必然會得到厚重的回報。不能不考慮啊!那些做不到稍稍自我忍耐的人,必然會失敗,其實這是不明白利與害、賢明與愚笨的區別。

為官之人首先要戒除暴怒。事情不能辦的時候,應該細心詳細地處理它,肯定沒有辦不成的。如果剛開始就暴怒了,只能是自己害了自己,哪里會害了別人?前輩們曾經說過:任何事情,就怕“待”這個字,待,就是詳細周全的意思。所以詳細周全地做事,那么自然就會想出辦法,別人就不能中傷你了。

《師友雜記》中記載:“有人詢問滎陽公,當被別人用流言所辱罵的時候,應該如何處理。滎陽公說:‘知道別人和自己本來都一樣是人,明白什么是責罵,什么是侮辱,自然就沒有憤怒的心情了,這是上策。如果自己這樣想:我是什么人,他又是什么人,如果我回應他,豈不是和他成同類人了?用這個辦法自我克制,憤怒的情緒也會自然消除,這是下策。’”

唐充之說:“前輩們說,年輕人做不到忍受恥辱,算不上完善的人;聽到別人在私下里議論而不能忍受,反而隨便就泄漏了出來,算不上是人。”

《袁氏世范》中說:“人們都說,家庭能夠長久和諧相處,從根本上是因為能夠容忍。然而,只知道忍耐卻不知道如何忍耐,那么失誤就更多了。忍,在有些人看來,只是將事情藏在心中,別人冒犯了我,就把怒氣藏起來,這樣也只不過一兩次罷了。積蓄的怨氣越多,它爆發起來也像決堤的洪流一樣,沒法控制。不如將怒氣隨時消解,不把它放在心上,說這不是他故意的,說這人無知,說這人是因為失誤,說這人只看到了小利,說這有多大的利害關系呢?不將這個人放在我的心上,即使他一天之中觸犯了我十次,也不會在語言上和臉色上表現出生氣的情緒,這樣就可以看出‘忍’字的功效有多么大。這就是所謂的善于忍耐。”

【評析】

一家人相處,要和和氣氣,用“和氣”來化解彼此的矛盾。互相之間忍讓諒解,互敬互愛,這樣生活在一起的一家人才能團團圓圓,天長地久。

不要與人相爭,要多加忍耐。因為與人相爭即使最后獲勝了,也會在相爭的過程中因怒氣而傷了自己的身體,對自己有百害而無一利。同樣,同學相處、同事相處的過程中,都不免會產生一些不同意見。如果針對這些不同意見而互相爭執就太傻了,不僅傷了雙方的和氣,破壞了雙方的友誼,還危害到自己的身體。正確的做法是先忍耐一下,之后再對對方曉之以理,雙方平心靜氣地討論問題,得出一個一致的意見。

要善于克制自己的怒氣,“忍一時,風平浪靜”,在別人觸犯自己的時候,忍一忍自己的怒氣,不跟對方計較,事情過后你會發現,其實根本沒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如果能在憤怒的時候及時將自己的怒氣忍下去,別人都會佩服此人的胸襟和氣度。這樣,既不傷害自己的身體,又為自己贏得了好名聲,何樂而不為?

身為領導人,更要有容人的雅量,別人如有不慎觸犯自己的地方,要能夠忍耐,原諒對方的過錯。“宰相肚里能撐船”,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為官的哲學中,最關鍵的就是一個“忍”字。如果一個人沒有寬宏的度量,沒有容人的雅量,事事都爭強好勝,那么他在官場上是做不長久的。只有學會“忍”,對上級、對同事、對下屬、對百姓,都盡量包容,才能受到別人的認可,取得良好的政績。

“無心插柳柳成蔭”,如果為官期間能夠處處與人為善,不爭名逐利,兢兢業業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最終會有好的回報的。因為“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對官員的所作所為都有自己的評價。清官、好官,都會受到老百姓的擁戴。

作為官員,管理下屬也是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的。一味苛責下屬,對下屬實行嚴厲的制裁措施,有時候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這個時候,不妨試試“仁治”,和善地教育對方,使對方真正認識到錯誤的危害性,這才能使下屬從根本上發生改變。

為官一任,要善于替當地老百姓的利益著想。老百姓尊敬你,讓你來治理這個地方,國家又給予你豐厚的俸祿,那么你就要對得起自己所得到的一切。站在老百姓的立場上處理事情,不要貪贓枉法,中飽私囊,這樣才能為自己贏得清正廉潔的好名聲。

人人生來平等,奴仆與主人都享有平等的人身權利。主人平時接受了奴仆的服務,更要關心他們的生活,不能將自己看得高人一等,將奴仆的服務看做理所當然,要對他們謙和寬厚、態度真誠、一視同仁。

遇到一些高興的事情就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沾沾自喜,完全沉溺于其中,因此而無視其他的一切事物,這樣的人都是些目光短淺、氣量狹小之人。當我們遇到高興的事情時,要忍耐暫時的喜悅,做一個胸襟開闊的人。

憤怒的時候,學會忍耐,不要對人出言不遜,否則會傷害到對方,使對方感到尷尬。在憤怒的時候大罵對方,對自己又能有什么好處呢?

現實世界復雜多變,只有人們做出更多的妥協和退讓,才能獲得良好的結果。如果只為了追求一時的快意,天馬行空,隨性而為,那么就會使自己墜入懸崖,粉身碎骨。

要培養自己的性情,遇事不能慌張,要能沉得住氣。在遇到緊急情況的時候,只有能夠做到沉著冷靜地應對局勢的變化發展,才能在倉促中做出正確的決策。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這個道理盡人皆知。在我們成長的道路上,取得一點成績不能驕傲,而應該“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如果稍稍取得一點成績就變得目中無人、驕傲自滿,那么,最終會遭遇慘敗。

多多為別人的利益著想,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思考問題,從而做出有利于別人的決策,方便別人。這樣,雖然自己可能會遭受一些損失,但是損失也不會太大,而且還能為自己積德,使自己的人生之路更加順暢。

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不能事事都求勝,也不可能人人都圍著自己轉,因此在必要的時候,要能夠承受一定的委屈。這樣,雖然自己遭受了一些委屈,但是與別人的關系還能維持,為自己日后的發展提供方便。況且,現在看似遭受委屈,誰又敢說這將來不會轉化成好事呢?

要成就豐功偉業的人,是不會在小事上跟別人斤斤計較的。如果一旦遭到別人的觸犯,不管是大事小事,都跟別人斤斤計較,非要為自己討個說法的話,他的時間和精力就都耗費在這些本身并沒有多大意義的事情上了,怎么可能成就偉大的事業呢?

“千里之堤,潰于蟻穴”。一些大的失誤往往都是由最初的小失誤引起的,在最初出現小失誤的時候,因為它小而不在意,以至于后來發展得越來越大,導致不可收拾的局面。與人相爭也是如此,如果起初雙方都對一些小矛盾不能忍讓,那么最后勢必會釀成大禍。

治理國家需要官員們實行仁政,采取暴虐的統治方法是不會贏得人心的,只會導致失敗。為人處世的過程中也是這樣的,只有友善地對待他人,和和氣氣地與人相處,才能贏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

君子不畏流言,不畏小人,因為他們問心無愧,坦坦蕩蕩。小人就喜歡造謠中傷,加害于人,這個時候,君子是不會去理睬這一切的,他們不屑于與小人爭辯,而小人也會自討無趣。

正人君子是不會隨便中傷別人,輕易泄漏別人的隱私的,因為他們知道做這些事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善于控制自己的語言,不要口無遮攔,想說什么就說什么,否則就會在不經意間觸犯到別人的利益,使自己的形象受損。

“忍”,不能只掛在嘴邊,更要善于在行動中“忍”。但是,一定要懂得這里所說的“忍”的確切含義。它并不是單純指在遭到別人的冒犯時不發作、不動怒,如果只是表面上做到了“忍”,當時沒有跟別人計較,卻在內心深處一直耿耿于懷,對這個仇恨念念不忘的話,那么,過不了幾次,內心中就會積聚很多仇恨,而這些仇恨是需要發泄的,因此,必然會在日后的某一時刻爆發,像火山噴發一樣。這并不是真正的“忍”。只有做到在遭受冒犯的當時,不計較此事,不把它當回事,不將之放在心上,才是真正的“忍”。

典例闡幽 父子兄弟,相忍以安

東漢時的薛包,字孟嘗,好學而且很有操行,汝南人,因為十分孝順而聞名于鄉里。母親死后,父親娶了后妻以后憎惡薛包,將他分出去,薛包日夜哭泣,不肯離去。以致于遭到毆打,不得已,搬到屋外去住,但每天早晚仍回到家中,為父母打掃衛生。但父親還是又怒又斥,將他逐出屋外,可他仍然每天早晚回去打掃。父母十分感動,慚愧不已,于是讓他回到家中居住。

薛包不僅對父母可以忍到底,而且在對待兄弟關系上,也能一忍到底。后來父母相繼死去,他的弟弟要求分家,薛包見阻止不了他們。于是將財產分開了。但薛包要年齡老的仆人,說他們與我相處的時間很長了;只取荒蕪和休耕很長時間的田地,說我小時候就耕種這些土地,所以依戀它們;只撿財物中間破爛的那一份,說這些是我一直使用著的,這樣用起來稱心。弟弟每每家產破敗,他立即分給他們家產,救濟他們,使他們能安定地生活下去。皇帝聽到他的好名聲,命令用公車來接他去朝廷,封他為侍中。薛包用死來推辭。皇帝只好讓他回去,并像對待毛義那樣禮遇他,賞給他一千斛糧食。

中國人有一句老話:家和萬事興。而要實現家和,則無論夫婦、父子、母女、兄弟姐妹,總之長幼之間、平輩之間,都應該奉行一個“忍”字,在一定意義上,確切地說應該是“忍讓之家,萬事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大香线蕉线伊人图片|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久久| 欧美黑人vs亚裔videos| 你懂的视频在线播放| 8天堂资源在线| 大胸美女放网站|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 成年1314在线观看| 中文精品字幕电影在线播放视频| 日韩一级在线视频| 久别的草原电视剧免费观看| 欧洲肉欲K8播放毛片| 亚洲另类欧美日韩| 欧美性xxxx极品hd欧美风情| 亚洲日韩第一页| 欧美系列第一页|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久久久| 毛片免费全部播放一级| 亚洲第一性网站| 欧美黑人又大又粗XXXXX| 亚洲熟妇少妇任你躁在线观看 | 2021国产麻豆剧传媒仙踪林 | 中文无遮挡h肉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免费视频一区| 日本大乳高潮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77777| 日本老师和同学xxxx| 久久国产亚洲观看| 日本亚洲中午字幕乱码|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不卡 | 在线电影中文字幕| 99re99.nat| 国产综合色在线视频区| 2019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入口麻豆高清| 香蕉在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2| 国产精品伦子一区二区三区| avtt天堂网手机版亚洲| 国产日韩精品中文字无码|